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体     
近来,"学报体"被称为"新八股""新古典"范式在学界引起争议。按照中国古代文论的定义,"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语体、风格等,而西方从雄辩术修辞到诗学修辞,指向文体的原始意义是"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什么当今所谓"学报体"会引起学界的争议呢?由于"文章体制与时因革",文体的兴衰反映了一种时代风气和思潮。静观当下在各种考评制度牵引下,我国学界人人都要求写论文,为应付各种评价考核而写的论  相似文献   

2.
"整体感知"是一项概括能力很强的综合性思维活动,它在新课标中有要求,但概念模糊且缺方法指引。本文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以文体体裁为切入点,以教学实例为依据,总结了三种常用于记叙文、说明文和诗歌三类体裁的整体感知"套路",引导学生在"一读二辨三活用"的过程中,化难为易,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不同文体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正>"文体"分为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其中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章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本"这里指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如通常说的一篇文章。"文本"除了应具有"文体"的一般共性之外,还有着无法复制的个性,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看重文体共性,对文本个性视而不见,以致"千文一法",让初中语文教学走进模式化、程序化的死胡同。那么,语文教学的"出口"在  相似文献   

4.
"文体"二字的概念从古代到近现代以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古代"文体"是指文章整体,而近现代以来却在很多时候被简化等同于为"体裁",本文认为,近现代以来诗文界限的弥失、文类文体观念的淡退、个体文体观念的淡退、体用一如思维方式的淡退是中国古代"文体"含义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1.扬长避短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考生在写作上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上了考场,一定要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选择擅长的文体。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大多是"文体自选",一个好的作文题,应该是各种文体都可以写,但具体落实到某个考生,很少有人"十八般武艺,  相似文献   

6.
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作文文体的要求与去年相比,更加明确文体的规范,它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里将原来的"常见应用文"改成了"常见体裁的文章",其文体范围扩  相似文献   

7.
"新材料作文",有别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流行的"材料作文"。那时的"材料作文"一是限定文体,二是要求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而最近这几年出现的"材料作文"中,这些限制都没有了:一是体裁不限,除诗歌外任何文体  相似文献   

8.
正一提及教学导语,人们自然会想到各种导入技巧,诸如提问式、悬念式、渲染式、引用式、激情式、故事式、实物式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但这些导语都是从"形式"上来定位的,轻浮有余,厚重不足。因为它们在内容方面涉及甚少。现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谈谈教学导语"内容"的确定。一、以"记"导入,从文体角度设计导语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按表达方式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按文学样式可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这种文体界定,古代早已有之,发展到现在就更为完备。以文体为导入内容,就是对所及课文的体裁形式进行或简或详的强化,以增  相似文献   

9.
郭红旗 《考试周刊》2013,(36):49-49
没有文体的文章是不存在的,文章的体裁是由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决定的。现在作文考试中的"文体不限"不等于"文体不练"。面对"文体不限",反而要文体多练,甚至要一对一地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切实解决"文体不限"带来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高考作文一般允许"自选"文体,这样就给习作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面对同一道题,除了写成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外,只要没有特殊规定,还可选用自己擅长的其他体裁完成作文,以充分展示个性和才情.于是,考场作文在文体选择上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不少学生巧思独运,写出了一批体裁上有创新的不可多得的佳作.细加分析,这些成功作文大致有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是针对轻浮绮靡的齐梁文风和当时对同部作晶褒贬不一的背景提出的.他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标准是贯穿于“六义”到“六观”之中的系统批评观。“六义”是宗经的效果.“六观”是考察方法.两者都不能独立成为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要正确评价作品。要综合从“六义”“四事”“三准”“六观”这个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批评方法。“六义”“四事”“三准”“六观”互相联系、互相阐释.它们围绕的核心“情、事、辞”就是刘勰真正的文学标准。刘勰不论是谈文学创作,还是谈文学批评,都是从“情、事、辞”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以其它文学批评元素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2.
“风骨论”是《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关于“风骨”内涵的理解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风骨和文采”三个方面探讨“风骨”内涵,归纳出“风骨”是浑然一体的美学范畴,是一种由郁勃亢进的生命力与主观志气激发出的文章力度和刚健风貌。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提出的,它是文章的内质美呈现,是刘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观文要做到“不偏”就必须“博观”;认为“平理若衡,照词如镜”,才能对文章作出公正的评价;只有掌握了“一观位体,二观置词,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的方法,才能判断文章的优劣。这些思想,对学报编辑实践乃至编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理解刘勰文学理论思想及其美学思想的关键入口。刘勰对言意内涵的考察着眼于文学创造的特殊规律,立足于文学活动的特殊语境,应将《文心雕龙》言意关系研究置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四个环节:艺术准备、艺术构思、艺术传达及艺术鉴赏阶段。  相似文献   

16.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18.
刘大櫆的“神气”说由“神气”、“音节”、“字句”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构成,对于其中的“神气”有很多的解释。前人对刘大椐“神气”的研究,按照研究角度分为三类:从创作主体角度,从文章客体角度和主客体舍一的角度。而我们还是倡导从刘大櫆理论之中去阐释“神气”的内涵,以求达到将刘大櫆眼中的“神气”涵义的阐释的角度分析出来。  相似文献   

19.
刘咸炘是民国史学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刘咸炘在《四史知意》中重点探讨"前四史"的史意,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刘咸炘批驳"无中生有"和"我注六经"式的评论,在批评原则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刘咸炘不仅评论"前四史",还评骘了历代学者关于"前四史"的评论,形成了双重批判的特点。他的论著和思想对于20世纪初期轻视传统史学的不良风气有针砭的作用,这是刘咸炘对民国时期史学批评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构筑了一个较为严密的气论体系。《文心雕龙》的气论可用"气以实志,志以定言"来概括,即气是志的内涵,言是志的外壳,气充实了志,志发而为言,三者相互关联。刘勰最终是在继承和发扬孟子、王充、曹丕等人关于气的阐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气论体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