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俞平伯的散文兼具徐志摩的"丽"与废名的"涩",可以说是集骈文与诗的"双美",而其内在的精魂则是一个"我"字。俞平伯的散文时见破谜般的紧张,它非得提起你百分百的注意力不可,而在投入与挣扎的较量中方才窥些作者的心迹。俞平伯的文章是以难懂出了名的,其实,难懂往往是自庇的说法。历史上的道家传统本就强大,加以"五四"时自我的强健和发达,相率促成意欲摆脱旧文化而又徘徊流连的俞平伯对于旁观的态度的固执株守。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散文,首先是以犀利、泼辣的议论文在新文化运动中初露锋芒的.此后,抒情性的散文小品也蓬勃发展起来,使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一开始就呈现姹紫嫣红的景象.在回顾现代散文的历史时,俞平伯当被推为早期代表作家之一.然而有意味的是,在现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只有鲁迅、朱自清、冰心、周作人、叶圣陶等才是现代散文的早期代表,俞平伯是经常被忽略的,在某些文学史著中,甚至连俞平伯的名字也是不易找到的.其中原因,固然与俞平伯散文(这里指抒情散文)的数量欠多,内容狭窄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俞平伯散文缺乏研究,甚至存在偏见.  相似文献   

3.
我志谁与亮 赏心唯良知──论俞平伯散文之“洒脱”傅瑛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俞平伯之作以潇洒不羁而独具特色。迎着时代的风风雨雨,俞平伯没有刻意背离从出生起就抓住他不放的传统文化,也“不愿受任何主义的拘牵”①,只是“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  相似文献   

4.
俞平伯是现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大张旗鼓地宣扬"五四"精神之际,在其散文创作中又对古典文风予以批判性地保留。本文主要从俞平伯现代散文创作与他的古典文学研究活动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他的散文在具有现代气息的同时又吸收了古典文学尤其是晚明小品文风格。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和俞平伯看重文学的自我感,俞平伯的"小我"感更强,更符合周作人"人""自己"和"个性"的现代思路和设想。周作人和俞平伯以自我为原点,以个性为灵魂。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个性散文是由内而外的,不汲汲于文墨,却将意思和风度连缀其间,以思想和道德为首要,文字乃是随着思想走的。俞平伯以自我为本,提出"自爱""平和""前进""闲适"的"吾庐"四点。  相似文献   

6.
以湖州文化为典范的江南文化,其所拥有的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定将以一种必要的存在或隐或显地影响俞平伯的人生态度和文学观念,突出表现为作家前后判然的散文观。而就支撑俞平伯精神体系的代表性散文来看,其所呈现的名士风度,与其说是对江南诗性文化和传统隐逸文化的简单继承,毋宁说是一种现代性的改造与超越,正是这一点,使得俞平伯与中国古代名士产生了质的差异性,名正言顺地进入现代名士的序列当中。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散文大家,周作人是少数能在散文理论和创作方面均有建树并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在为俞平伯散文集《燕知草》写的跋中,周作人提出了散文必须将文词、内容、文风等"适宜"地安排起来写作的审美构想,倡导节制有度的写作。本文将通过对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分析,从周作人散文的理性思想、苦涩而幽默的文风、杂糅调和的语言文字和兼具知识与趣味的内容四方面来阐释周作人散文"适宜"的审美追求和实践,以助于对周作人散文及美文写作的审美要求和美学构想有更清晰、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经典名著由于其"枯燥难懂"而让人生畏,然而,只要是教师们能认认真真地做好"导演",让学生们快快活活地当"侦探",那么,"枯燥难懂"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散文的这一主要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真挚情感,揣摩散文优美、清新、流畅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散文创作理论众说纷纭,而初中生散文写作还是"新手上路",与名家自由创作不可同日而语,因而指导学生写作散文需要贴近学生实际,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即做到"我"在提纲中,"我"在叙事中,"我"在写景中,"我"在抒情中。这不仅是学生抒写"真情实感"的一个"小口",也是散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散说"散文"     
散文之"散",历来被看作是"形",即结构与行文的特色,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神不散",是个共识。但"神"又是什么?内容?思想?气韵? 我总觉得散文这东西,难以条分缕析。非得将一篇文章吞进肚里,整体地咂摸它的味道才行。犹如吃饺子,您不能单挑皮儿吃,那  相似文献   

12.
五四以来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中,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派"小品散文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这一派散文强调体现作者的个性和趣味,在语言方面,将口语、欧化语、古文、方言杂糅,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俞平伯早期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正是这样一种白话美文的典范,代表了当时散文创作的某种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和俞平伯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他们既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又是杰出的诗论家.朱自清和俞平伯过从甚密,曾以同题散文流芳后世.我们今天对他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们散文创作的贡献上了,往往忽略了他们在新诗上所做的贡献.通过对他们的诗学观作一个细致而全面的比较,从而找到他们和新诗运动初期的共同特质,由此肯定他们在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俞平伯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唐弢是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唐弢虽比俞平伯小13岁,但这丝毫没影响他们的友情。唐弢读俞平伯的文章较早,偏爱他的散文和诗歌。1936年,俞平伯的《古槐梦遇》出版后,唐弢开始和他通起信来,还寄去一张宣纸请他题写条幅。俞平伯欣然答应,给唐弢写了题名为"临枯树赋"的条幅,五十多字,笔致潇洒遒劲,睹者无不称赞。自此,他们便开始了书信往来。1944年10月16日,唐弢等人从上海到北平处理完鲁迅藏书问题后,唐弢忽然想起该探望一下住在北平老君堂的俞平伯,便独自驱车去古槐书屋。两人虽早有书信往来,却无暇见面,这次机会难得。唐  相似文献   

15.
才子俞平伯     
到过南京的读书人,几乎都会本能地想起朱自清那篇有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当年还有一位名作家也写了一篇同名散文,他就是俞平伯。1923年8月,朱、俞两位好友夜泊秦淮,泛舟河上,相约各写一篇同题散文,文章发表后被称为“双璧”,一时传为文坛佳话。可是岁月无情,今天的读者往往只知朱自清,而不知俞平伯,历史有时就这样令人无奈。  相似文献   

16.
才子俞平伯     
汪修荣 《广西教育》2007,(6C):22-22
到过南京的读书人,几乎都会本能地想起朱自清那篇有名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当年还有一位名作家也写了一篇同名散文,他就是俞平伯。1923年8月,朱、俞两位好友夜泊秦淮,泛舟河上,相约各写一篇同题散文,文章发表后被称为“双璧”,一时传为文坛佳话。可是岁月无情,今天的读者往往只知朱自清,而不知俞平伯,历史有时就这样令人无奈。  相似文献   

17.
"神"是散文的内核,是散文创作必须紧守的核心;而高明的散文,往往会用貌似漫无边际的笔调,四处泼洒,看似散淡而紧扣内核.作为人物散文,文本还必然要用一定的描写手法来写活人物.教学中,紧抓人物散文的"神",就可以抓住关键,理解人物散文的要义;充分体味人物散文的"形",往往可以体验到优秀人物散文的精妙之处;抓住描写,既可以准确把握散文中的人物,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作者的笔调,体会人物散文的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18.
<正>"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最大特征。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果汁一样。"散文意蕴无穷,如何品尝散文中的"果汁",解读散文中的"形"与"神",在教学中怎样向学生传授,老师们常常会感到棘手。一、结合文体,在朗读中弄清分类虽然散文选材自由,结构灵活,但是它主题明确、集中,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散文对材料开掘深,小中见大,含义深刻,联想丰富,感情充沛,同时散文的语言凝练、优美。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的12套课标卷中,散文、小说平分秋色,各有6套。2011年的高考课标卷,散文仍有5套,其地位不容忽视。本文只针对散文的阅读给同学们几点建议。散文阅读要抓住"神",所谓"提衣而顿,百毛皆顺",正是这个意思。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不论作者选取了什么样的材料,用了何种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散文文坛上,季羡林卓然成家。他反对以"散"和"随"的态度对待散文创作,而提倡散文创作应该"惨淡经营",由此取得了丰硕的散文创作成果。季羡林的散文创作实践表明:散文不一定要写大事,身边小事琐事同样可以成就散文;散文作家不一定是天才,勤奋也可以造就散文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