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辩"被称为"儒家第一要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义利之辩"持续了几千年,大体上形成"利者义之和",重视"利"但必须受到"义"的规范。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必须在在国家整体利益为先的前提下,以义为上,利在义中,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5.
《论语》义利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论语》之“义”对国家、社会、个人品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利”具有“富国”“利益”“名利”等含义。在“义”“利”冲突中,《论语》主张“利融于义”,不能片面地追逐义利;“义”优于“利”,舍“利”而取“义”。通过梳理全文,解读《论语》一书“义”“利”内涵及“义利之辨”,有利于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能够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义利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主干,凡为儒者均谈“义利之辩”。“重义轻利”涵养君子之志,激励炎黄子孙。儒学是中国特色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孔子主张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活动必须“义以为上”。当前有些人在义利关系上陷入了送惘。在世纪之交呼唤道德之际。应借助于儒家思想,使人们的行为受道德理性支配,开创一个道德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学的义利观以孔子提出的“义以为质”为基本立场,它在义利之辩中具体展开为“义以建利”和“以义制利”两个方面。义利观的二重义蕴在先秦均曾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因而具有较为合理和稳定的形态,但“义”功能的双重预设内在地蕴涵着矛盾,使两个方面实际上存在 着分离的趋向,正统儒学和非正统儒学分别发展或强化了其一个方面。到明清之际二虽又有了平衡发展的契机,但明清诸儒的探讨是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的,因而没有摆脱传统儒学义利观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义利之辩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二千多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及其内容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决议的形式明确规定,要引导人们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内容和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如下思索:一、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形成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在义利观上的基本思想是“重义轻利”。孔子就把“义”看作是人立身之本,主张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  相似文献   

9.
明清鼎革之际,公观念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王船山以人性论为基础探讨了理欲之辩与公私的关系,并进一步把人欲分为“公欲”和“私欲”.提出天理与人欲可并行的主张。他还以义利论公私,提出不可以一人之义废天下之公义。  相似文献   

10.
一、义利及其关系义与利及其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有的主张先义后利 ,见利思义 ,重义轻利 ;有的主张兼相受 ,交相利 ;有的主张唯利无义 ,见利忘义 ,绝仁去义。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重义轻利 ,存义去利。我国古代的“义利之辨”实质上是让人明辨义利关系之津要 ,从而实现“义以生利 ,利以丰民”之目的。利即物质利益、经济利益 ;义即处理各种利益之间关系的合道德的准则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利”,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在此前提下的合法正当的个人利益 ,而不是个…  相似文献   

11.
物权征收的实质在于国家以行政权力拥有者的身份通过国有化而实现公共利益,其价值基础是分配正义而非交换正义。物权征收属公法领域命题,核心在于对行政权力的限制而非被征收人的所有权社会化,征收问题的私法化是困扰征收理论与实践的症结。应该以公共利益实现作为征收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具体表现为:我国应该强调立足于公有制促成公共利益之实现,而将征收作为例外手段,征收过程中树立"房屋优先于土地"的思想以保障被征收人权益;征收的启动及完成都要接受公共利益之检测;征收补偿应该充分考虑被征收人对公共利益之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入手。即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揭示认知审美情趣,从诗文欣赏中去激发、体验审美情趣,从写作过程中去建构、丰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要使大学生成为高效的阅读者,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师应努力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学生阅读基础训练,通过传授给学生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和阅读技巧,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技能,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仁、义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儒家德治思想主张的核心问题。在董仲舒之前,对仁和义的论述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仁、义往往内容交叉。董仲舒系统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仁义思想资料,对仁、义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明于仁义之分的“新仁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字词教学是聋生语言生成的起点,只有打好字词教学的基础,聋校其他的教学形式才能顺利进行,趣味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低年级聋生学习字词的主动性,并且贴合聋生以目代耳的学习特点。文章从教学实践方面对聋校低年级字词教学趣味性的有效实施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义利之辨",严复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把义利分割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进步缓慢。他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并吸收进化论思想,对"义利之辨"的旧说进行批评,构建了自己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试图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义利之辨",严复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把义利分割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进步缓慢。他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并吸收进化论思想,对"义利之辨"的旧说进行批评,构建了自己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试图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联系实际、辅以应用、增添学习动力,古今对照、联系方言、中外参考,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教学中要有阳光、目光、激光;教学内容上要以文选为基础,文选、通论、常用词三者要互相印证,互相促进;教学手段上要利用电化手段、进行形象教学,组织兴趣小组、以点带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司法救济制度。与传统的环境侵权诉讼相比,环境公益诉讼在原告资格、诉讼目的、救济内容、诉讼价值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在司法实践中虽有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不断涌现,但相关的法律条文还很不完善。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与我国一样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印度已发展形成较为成熟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我国应辩证借鉴国外经验,修改相关立法,完善司法工作机制,尽快建立我国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思想政治课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总结出了几种有效的方法:予美导趣、借例寓趣、激发情趣、数学设趣、幽默生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