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说起《山东教育》我就精神振奋。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十一个年头了。回首这十一年,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但无论我身处何种境界,总有《山东教育》这位多智多才的“导师“在默默地帮助我,引导我,启发我,成为我工作中的指向灯,照亮并启迪我闯过工作上的每一道“难关“。  相似文献   

2.
建国前夕,我从师范学校肄业到一个县城完小教小学;五十年代我又考入高校去读中文,毕业后被分到滕县一中教语文。开初,我只是《山东教育》的一个普通读者。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由读者“晋升”为《山东教育》的作者。那是在1961年的下半年。山东省教育厅派人到滕县一中搞调查研究。我当时任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在一次小型的教学座谈会上,我作了关于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专题发言。会后,省厅尹钧荣主任让我把发言整理成文章,他说要交给《山东教育》杂志去发表。我的第一篇教学文章,就这样被发表在《山东教育》第十一期上,题目是《有的放矢,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3.
朋友永相伴     
从踏上教师的工作岗位起,就有一位“朋友”伴着我经历风风雨雨,走过坎坎坷坷,使我在教师的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不断收获,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蓝天。这个真诚的朋友,就是《山东教育》。1992年7月,我走上了梦寐以求的讲台。对待工作我有真心,对待学生我有爱心,可是在课堂上我却不知如何抓住孩子的心,不知如何“顺木之天性,激情启疑,因势利导”。就在我苦闷和伤心时,《山东教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征服了我,从此走入我的生活中,成了我的知心朋友。时间过得真快,我与“朋友”相知相伴走过了十一个春秋。每天我都在期盼“朋友”的到来,每…  相似文献   

4.
参加教育教学工作25年来,《山东教育》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常伴我左右,帮助我由一名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成长为今天的中学高级教师。更让我自豪的是,在2005年和2006年《山东教育》上,曾刊登过我的“教育感悟”。  相似文献   

5.
参加工作以来,《山东教育》一直伴随我。我工作中的每一点成绩都有着《山东教育》的一份功劳。1992年初,《山东教育》连续刊载了龙口市实验小学语文教改的系列报道,使我很受启发。龙口实小学生的快速作文,是植根于“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的。于是,我在自己班中,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图书角”,每天下午抽出一节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借书阅读,并加以认真指导。这一措施一直坚持到现在,  相似文献   

6.
一路相伴     
与《山东教育》相识是在1996年。刚刚登上讲台,我年轻气盛,壮志在胸,自以为讲课不在话下,可几堂课下来,我却从学生的眼中看到了失望。茫茫然的我不知所措。这时,我看到了《山东教育》这本让我从此难以割舍的杂志。翻开书,渐渐读进去,我就像阿里巴巴一样,念过了“芝麻开门”后,便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语文名师教学赏析”让我窥见了现代语文教学理念的精髓,“语文教学建议”更让我将备课中的疑惑迎刃而解。“创新教育百例”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在《山东教育》的帮助下,我的课得到学生与同行的认可。更让我感激《山东教…  相似文献   

7.
我记得《山东教育》是在1957年复刊的。那时我在邹县教育局工作,是《山东教育》的忠实读者,也是特约撰稿人之一。而且,在荣积川同志具体筹办《山东教育》时,曾推荐朱敬本和我去山东教育社工作,不久朱敬本同志去了,我因县里不放没调成。  相似文献   

8.
史峰 《教育文汇》2007,(6):45-45
我是山东的教师,《教育文汇》是安徽的刊物。山东安徽虽然隔着山山水水,但正应了一句老话“有缘千里来相会”,地域空间的相隔并没有隔断我与《教育文汇》的缘分,让我续起了与《教育文汇》这份“命中注定”的机缘。  相似文献   

9.
虽然我早已经不再年轻,可是,我依然和年轻人一样在日日成长,一天天向更美丽的人生目标迈进。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山东教育》是一缕春风,给了我成长的力量和温暖的扶助。结识《山东教育》还是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在一所厂办小学做教师,偶然翻阅《山东教育》,看到一则教师文学大赛的征稿启示,我恰好刚学着写小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去一篇反映教师生活的小说。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知道了,说:“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稿件,不认识编辑记者,稿件不会有人看的。”我丝毫没有想到,《山东教育》的编辑竟然十分认真地阅读了我这位无名小卒的…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计划》和《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计划课题指南》,于2005年9月开始受理云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计划第一批课题的申报工作,全省各州、市、县教育局和大专院校、部分中小学、幼儿园申报教育科  相似文献   

11.
未了情     
认识《山东教育》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在单县四完小念初小那会儿,孩子的“虚荣”和好奇,驱使我常常把爸的《山东教育》视为一朵朵好看的花儿,装于我的书包,又掏出来向伙伴炫耀:“知道吗?这书只有我爸那样的大学问家才看得憧”。但真正和《山东教育》结缘,却是爸从他眷恋着的岗位上退下来,我就成了他之后。爸说:“我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只留下厚厚的几摞《山东教育》,接住吧,延续下去!”从此,我真正把《山东教育》当做良师益友,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用。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妻因神经衰弱、营养不良而滴奶皆无。六元五…  相似文献   

12.
胡焕臣 《山东教育》2010,(12):60-60
我经常读《山东教育》,看到其他老师发表的教育故事、教学论文,我常想:“如果我能代表费县小学教师在《山东教育》上发表一篇论文该多光荣啊!”我尝试着写了三篇教育故事,三篇教学论文,满怀希望投往编辑部,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佳音。丈夫说:“你快四十了,一个普通小学教师还想发表论文.别再痴心妄想了。以后你还是好好教你的课吧!”我深知《山东教育》看重的是质量,可望而不可即,是我高攀了。  相似文献   

13.
凡是熟悉我的人,都了解我对《山东教育》的钟爱。自1985年夏天我教小学语文以来,期期的《山东教育》我都有顺序地排放在书架上。从“魏书生的谈话法教学”到“上海育才中学的茶馆式教学”,从“李吉林的情景教学”到“张伟的球形教学”,又从“丁日新先生的谈农村教育”到“王牧天老师的谈教学艺术”,我篇篇必读,一字不漏。  相似文献   

14.
说起来,我是《山东教育》的老作者了。早在1964年我就为《山东教育》投稿,这件事虽然不大,却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如果没有这件事,我的生活也许是另一种样子。 “小解,你写的文章发表了!”泰山中学党委董秘书告诉我。 董秘书的话是那么认真,不会是开玩笑。于是我问:“在哪里?”他回答:“最近一期《山东教育》。”我答应了一声,表面显得平静,内心却很激动。这是每个“爬格子”的人都曾经历过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山东教育》的忠实读者。我认为,这份刊物具有“高、新、全、实”四个突出特点。 高。《山东教育》格调高,质量高,能够高屋建瓴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典型。尤其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后,《山东教育》根据其精神推出了一系列水平较高的评论和研究文章。 新。《山东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注重求新,许多栏目和文章颇有新意。我特别喜欢《新论语》、《热点剖析》这两个栏目。这两个栏目发表的文章,大都能针对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辩证地进行分析,很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6.
吴霞 《山东教育》2011,(11):60-60
初识《山东教育》杂志是在数年前,然而真正走近她,却在近两年。专科毕业的我,是一条“网虫”,闲暇时喜欢在网络上四处游走。写网络日记、“啃”精彩网文、听专业讲座……利用网络资源充电,占据着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一次偶然,网友“温馨小屋”读了我的空间日志,特别向我推荐了《山东教育》杂志,鼓励我向杂志投稿。  相似文献   

17.
钟爱读书的我,独爱宁静的夜晚,远离喧嚣,清茶一盏,孤灯守夜,圣书一卷;书香四溢,如品香茗,身心受益,其乐无穷。灵犀相通者——《山东教育》也。初识《山东教育》时,我还是个师范生,从她的字里行间,我读懂了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在新时代应具有更高的素质,更新的理念,更活的教法。师范毕业后,我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初为人师的我以极高的工作热情投身教学。可事与愿违,总是工作中处处出纰漏,犹如老虎吃天——不知从何下口,处在“江郎才尽”的困境,真正领会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也”的丰富内涵。在我独自徘徊时,《山东教育》像一盏明灯,一个…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从《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市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学校科普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相继出台,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个从小在爱的沐浴下长大的人。所以我很感性……”这是我发表于2004年第9期《山东教育》上的文章中的一句话。如今回味起来,怀着深深的崇敬与感恩,叙说我与《山东教育》爱与被爱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一则“教育感悟”在《山东教育》上发表了,这让我兴奋不已,也给一个刚踏上三尺讲台的年轻教师莫大的鼓励。 那一则“教育感悟”是由一个同事的鼓励开始的。她在看《山东教育》时说:“你看这‘教育感悟’写得真好,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的,他们体会得很到位,很深刻。”我接过来,认真看起来。这些“教育感悟”都是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认识的升华,读后确有启发。我说:“我们能写出这么好的感悟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