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西世居十一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是都能歌善舞,在恋爱中"以歌代言"述说衷情,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恋爱对歌方式,本文从广西各少数民族民族的情歌对唱的习俗、情歌对唱的演唱形式和伴奏乐器进行阐述,使我们对广西少数民族情歌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对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是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包括都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和都市心态三方面内容。都市物质景观集中于道路、建筑、市民生活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反映为游侠文化和青楼文化。南朝《长安道》、《洛阳道》或突出帝都的恢弘,或描写都市的繁华奢靡,唐人同题之作更融入种种都市心态的抒发。这与南朝、唐代乐府文学中不同的都市构筑方式有关。南朝"都市书写"是历史想象与现实环境结合的产物,其都市景观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唐代"都市书写"植根于真实的都市,显示出由地理、文化空间转向情感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杨婉玲 《考试周刊》2013,(31):20-20
<正>牛郎织女神话不仅是中国古代婚姻的美谈,而且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模式和礼教对人性、人情的束缚,体现了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鲜明特征。一、牛郎织女神话的产生与发展牛郎织女神话初创于先秦时代,至汉代已经有了较为生动的故事情节,汉代是牛郎织女神话的形成时期。《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有《东飞伯劳歌》古辞,有"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李贺《李凭箜篌引》课后注释:“箜篌引,乐府相和歌旧题。”这一注释不够准确,其中的“箜篌引”当为“引”。利用乐府旧题写乐府诗,始于汉末建安时期,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徐师曾《文体明辨》:“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其放情长言,杂而不放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隋唐及隋唐以后,以乐府体写诗一直很流行。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和张籍等,都有许多乐府名篇。他们都不过是用乐府古题,学习古代民间乐府歌辞的‘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数不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论曲以"破空"与"破有"为至上,并以此为标准回应朱权继续推张小山为"词林宗匠",刘氏批评深刻。小山乐府的价值在于以他的特别性传神地呈现了刘氏所概述出的这种审美趋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无论从中国山水艺术的审美,还是从后期元代士人对所谓宋元文化的传承来说,小山乐府均有它的特别意义。本文从六个不同方面试图指出小山乐府"破空"与"破有"的内涵、对马致远等前辈新跨越,站在宋元文化大背景上看它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亦想把本文写作成把握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二人台"是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形式,边歌边舞的艺术特征使其独具艺术魅力。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民间音乐进课堂也成为传承"二人台"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将"二人台"中的舞蹈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的舞蹈教学优势和"二人台"的舞蹈特点进行珠联璧合的课程建设,不仅推进了"二人台"非物质文化工作的发展,对高校的本土舞蹈课程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今第一首长诗""长诗之圣",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作为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很早便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并成为精讲篇目之一。但课本对其中一段诗句的  相似文献   

8.
"势",是中国古代书论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论书以势为先。通过对历代书论中"势"的梳理可以看出"势"主要是指法度、力度、速度、趋向。"势"在中国古代书法中不仅表现在用笔中、结字中,也表现在书法审美欣赏之中。考察"书势"、"笔势"、"形势""体势"在书法中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研究、探索中国书法文化。书法家要创作出得"势"的作品,必须要理解和掌握"势"的概念,书写者要注重字形之外的神韵、骨力等笔势方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古代"散文文法"概念及学说皆受到古代辩体意识和艺术传统的影响,与文体学、风格学、文章学等相互渗透和融合。"散文文法"在文体边界上与骈文、古文等文法相互区别,在概念上同其"前理解"的诸多术语如"文格""文术"等关系密切。古代"散文文法"学说与近现代"文法学"互相参照和应用,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在古今概念的二元对立中,我们需要在历史回归的立场上,使古代"散文文法"的研究渐成体系,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古代先哲们在对生活经验和精神智慧的积累中,逐渐铸造出孕育着哲学内容和上古智慧的世界图式——《周易》古经。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重要思想,表征了以天为依据论及人事和从人事出发理解天意(象)的天人相通,天人互渗、天人合一的安身立命之"道"。《周易》的思想蕴含着古代先民们历久弥新的传统智慧,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探寻,考察"天象"背后的"人道",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把握上古先哲们的思维范式和思维方法,为推动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提升人类文化与道德素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素材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东茜 《现代语文》2009,(8):149-151
在中国古代方位观念中, "东"是与尊贵意识紧密相关的,它反映着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的认识.本文根据散见于各类古文献,古诗文中的记载,说明"东位观念"已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贯通哲理、充满智慧、有形有感的中华文化。多民族文化交融是推动这种“哲”“智”“形”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创新、铸牢认同的内生势能。“二人台”是蒙汉人民共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交融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文章对“二人台”的形成背景、艺术人文融合、蒙汉文化融合在“二人台”中的整体呈现、新时代“二人台”蒙汉文化交融与族际认同、“二人台”蒙汉文化融合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和启示等进行了阐述。“二人台”作为内蒙古地区蒙汉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一条日用而不觉的民间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于宁 《考试周刊》2014,(42):25-26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画论中"道"一字多义性的分析,认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神支柱——道玄思想在文化与社会领域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明确儒家之"道"与艺术上所讲的道家之"道"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前人多把唐代的"乐府体"诗错误地视作徒诗.事实上,唐代"乐府体"诗在体性界定上应是拟歌辞.其特点有三:一是在"拟"前代歌辞的基础上写成的;二是体现出典雅化和整饬化的特点;三是表现出入乐期待性."拟歌辞"概念的提出,在唐诗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西部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小戏“二人台”,起始至今约有一百五十年的沿革历史。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二人台”依据当地人民的生活斗争、文化流渊、道德风尚、人情习俗以及山川地貌等各种因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艺术风格。“二人台”优秀的  相似文献   

16.
以"宗教生活"亦即社会一般信仰和仪式、行为体系为观照对象,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复杂性的合理思路。"宗教生活"与"通俗文学"之间不仅仅是"影响—反映"的关系,而且是深层次的"需求—功能"互动关系。以"世俗性"和"商业性"为本质特性的"通俗文学",对近世中国社会一般宗教生活起到了传播、抟合、建构的作用。"通俗文学"作为一种关键性媒介和创造力量,在大、小传统分殊、区域文化多样、阶级差别显著的古代中国社会实现价值观分享和文化共同体认同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辉煌的古代设计文明。而对中国古代设计文明的无知与漠视,必将导致中国古代设计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通过分析设计的方法来解读那些造物的思维方式,挖掘"本土设计"的原初状态,可以来启悟当下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5,(4):26-28
二人台广泛流传于黄河两岸晋、陕、蒙、冀的农村,是该地区蒙汉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它既是民歌、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的融合体,又是蒙汉人民把黄河流域地区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出来的艺术产物。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二人台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艺术特色。"地方方言"的运用是二人台主要的艺术风格之一,也是区分东西路二人台的重要依据。察哈尔地区的"东路二人台"中,"晋北方言"与"蒙汉语言"成为其重要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代长斌 《文教资料》2009,(15):58-60
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化为基础.通过对"和"与和谐的历史发展、和的发源、和谐的前提等问题的分析,找出"和"与和谐的实质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0.
布依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歌文化极富民族特色。但是布依族对歌文化在异地扶贫搬迁进程中,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传承人等因素影响,面临着诸多困境。政府和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布依族对歌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因此,本文以望谟县布依族为调查对象,从移民地区的布依族对歌文化传承的困境、出现困境的原因、保护对策与实施建议等方面对布依族对歌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使布依族对歌在异地扶贫搬迁的进程中得到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