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亚洲流行天王”周杰伦乐坛地位的逐步确立。其身后的黄金拍档——词作者方文山的非凡词作才华则透过《爱在西元前》、《青花瓷》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作品得到越来越多听众和业界人士的肯定与推崇。他的词作与周杰伦的音乐创作珠联璧合,以浓郁的古典东方情愫和绚丽多变的画面影像感在空泛靡靡之风长期盛行的流行音乐词坛独树一帜,开启了华语音乐词作的全新境界,引发起了一场从内容到表现形式上的词坛变革,他甚至被誉为当今华语流行乐坛第一词人。  相似文献   

2.
穿越小说作为现在最流行的通俗读物之一,以其或轻松幽默、或磅礴大气、或凄婉哀怨的故事情节而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与认可。从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所面对的一系列困惑和难题探讨穿越小说流行的原因,也许可以使人们对穿越小说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意义上的中国20世纪是一个“文学的世纪”。作为“文化现实”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不同的形象系列和话语逻辑编制了一幅意义多元、内涵繁复的现代中国的文化版图。所谓“农民文化”、“知识分子文化”(精英文化)、“市民文化”(都市文化),今天看来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以它们的“原生态”即事实(历史)本身进入我们的观照视野的,而多通过人们或被动或主动的文学阅读,及由此诱发的历史想象和判断,成为今天人们理解和解释20世纪中国文化史最直观(形象)化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4.
共同体作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另一种方式,比之制度化的培养更具有原发的草根性和人类生态学意义。在班主任进入职业倦怠和专业提升阶段都需要一定的外力或借助于他力才能改变自己的职业状态,他们需要有一个价值和理想认同的群体,需要有一个能改变和提升自身水平的专业平台,需要有一种经验分享的机制,需要一个精神的归宿。建立这样的共同体有利于促进班主任个体的专业化成长,增加班主任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归属感,有利于释放班主任的教育精神能量和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5.
韩寒及"韩寒现象"在文艺界和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但无论那一方对韩寒都存在着误读,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韩寒及"韩寒现象"也只是表征着当下多元文化趋向类型的一种-流行文化.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首"微时代"歌曲正在网络传唱,天赋极高的集演唱和作词于一身的"90后"现代时尚派歌手朱雅,用她那甜美的歌声吸引了众多的学生歌迷。歌词大意是:开通你的微博和我们分享你的生活,其实你不必害怕寂寞,微时代会有你的依托。不要以为放下iphone就立地成佛,这个新的时代布满了诱惑。你有事可以微博里私信给我,你有事可以微信里留言给我。你没事看看微电影和微小说,你没事可以听听微音乐和陪陪我……  相似文献   

7.
电子图像时代,怀疑、否定经典的价值,肆意戏说、颠覆经典,成为当今中国的文化现实。本文坚持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学经典建构了普泛的人类文化价值观与崇高的美学理想,存在着整体性和共时性的普遍性质。我们确认了文学经典的教化、认知、娱乐、审美的崇高价值,并进行了再阐释,以此呼唤正视经典,回归经典。  相似文献   

8.
《上海摩登》是李欧梵的作品,作者通过“物质生活上的都市文化和文学艺术想象中的都市模式”从不同层面想象、重构了上海的现代性,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上海的新的想象方式。  相似文献   

9.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正是文学作者驰骋想象的产物。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们的思绪不受时空的限制而驰骋无边。这就使文学作品具有多层次、未定性的特征,其思想内蕴往往隐蔽在艺术形象给我们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蕴含在生动逼真的艺术意境中。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中国风”,是指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化产品和生活方式在国内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这一潮流继“日流”“韩流”后在我国引领了新的流行时尚,中国音乐、中国影视、中国时装、中国功夫、中国明星已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助推了这一潮流,大有赶超“韩流”之势。时下,“中国风”已经成为青年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中国青少年。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看电影《黄金时代》,像是上了三小时的现代文学课。我倒觉得是花三个钟头,看了一篇很小心、很平稳的论文。真的像论文哎。电影用萧红的自述与同时代诸人的旁白做了串连,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是有出处的。我不是萧红研究专家,最多算个爱好者,但也能分明地指出每一处的资料来源,偶尔与邻座窃窃私语,也是两名中国现代文学出身的学者在印证史料。  相似文献   

12.
《怪谈》是小泉八云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小泉八云一生中共创作了五十篇怪谈故事。这些故事具有浓郁的泛灵论色彩。这说明灵性思维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一根红线。他认为,日本是一个以佛教为底色的社会。虽然神道教是该国的第一大宗教,但是它早已与佛教相融合,二者构成其民族文化,并支配其民族心理。作者在该书中实现了世界文学的真正融汇。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威尔士、俄罗斯、荷兰、丹麦、美国、中国和阿拉伯各国文学中优秀作品的影子。小泉八云还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研究者。他的宏富成果说明了一个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必须具备比较意识。小泉八云的一生,从四个方面诠释了比较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北京文化建立起来的"京味文学",凝固了城的文化构成与人的文化经验,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心灵故乡,缔结了城与人的精神契约。同时,文学"北京"是关于这个被构建了中心神话的北京的"转喻"",京味文学"在对独特而演进中的"城文化"的描摹中,彰显了北京人的身份认同过程和主体精神构建,并在历时和共时中不断换味。  相似文献   

14.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很多的语文课堂竟然将文学审美驱逐出去了,教室成了语言技能简单演练的操场。“文学教育”似乎一段时间成了一个让人三缄其口的词儿,文学、文化从语言的“肌体”中硬生生地被剥离了出来,机械训练成了获取语文高分成绩的“法宝”,语文似乎只是“语文”了。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各种基于量化指标的世界大学排行榜的风靡,大学的世界排名与其全球声誉直接挂钩,也同时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叙事深度绑定,进而使参与世界大学排名这一全球大学的流行文化成为了大学通向成功的路径,并披上了神话的外衣。由于目前全球竞争指标在大学的科研表现、人才培养效果、国际化程度上的侧重,使得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一定程度上被忽略。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泰晤士大学影响力排名的出现和学术界“为社会服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提出,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全球竞争的图景逐渐显现。文章从罗兰·巴特对流行文化的解构形成的神话学视角,探讨大学社会服务职能成为全球大学竞争舞台的另一种选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翻译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也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这种文化符号的转换和文化的传播方式,不仅存在于彝族历史上与异民族间的人际交往中,而且还存在于文学经典的翻译中,如当时的彝族文化人在将董永行孝传说翻译为《赛特阿育》就是对文学经典的翻译实例.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可以说有了族群就存在.有了文字后,翻译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在本民族文化的充实和发展中,都是很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改变外力驱动的主导模式,回归教师自主发展的逻辑本位,引导教师走上适合其特性的自主发展之路,成都市抚琴小学实施“特色教师工程”,展开“校本化特色教师的实施与策略研究”:立足于教师自主发展、特色发展,在组织文化、智力、精神、环境、机制支持下,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快要走到尽头,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空间.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有人曾经对此作过统计,结论使我们感到震惊:90%以上的选题属于重复,或者说没有多少新意.  相似文献   

19.
徐倩  林德瑛 《上海教育》2014,(34):56-57
地处罗山新村小区内的罗山中学,是一所公建配套的初级中学,无论是校名,还是社区名称,都"名不见经传"。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普通学校,在校长王丽霞的带领下,不仅没有被"名校"挤垮,反而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本地段学生基本没有外出择校现象,学业成绩稳居新区同类前茅,成为一所受学生、家长欢迎的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