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瑾  丁怡 《新闻界》2012,(12):22-27
广告批评作为有效的反馈机制,对于广告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有效汲取批评的建设性意见有赖于对广告批评概念的厘定。本文从传播学视角,结合语义、词源及批评实践的综合分析,认为广告批评最终指向一切关于广告的判断和评价。其次,通过对中外广告批评历史的回溯,发现已有广告批评的内容,主要分为广告的营销与传播批评及广告的社会与文化批评,这两种类型的批评至今仍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界定了广告批评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广告批评的特性与标准。  相似文献   

3.
尽管广告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对广告的批评之声亦不绝于耳。尽管人们对诸多广告现象尤其是广告作品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批评,但对广告批评自身的科学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广告不仅具有积极作用,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广告进行批判式解读与探究,必要且重要。  相似文献   

4.
鲁华 《声屏世界》2004,(7):40-41
广告作品批评是广告批评的一个种类。广告批评是对广告现象进行认识和评价的科学活动。其具体批评的对象可以是某则广告作品、某个广告观念、某次广告活动、广告主、广告代理机构、广告发布媒体甚至是广告批评本身,所有跟广告有关的都可以成为批评的对象。所谓广告作品批评是指对某一广告作品进行的阐释、分析并得出一个结论  相似文献   

5.
广告批评归根结底是作为批评主体的人的判断和评价,离开了对人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广告批评的实质。数字时代,传播结构发生改变,广告批评主体得以拓展,批评权力重心逐渐位移,权力也随之分解。以新近发生的"张太广告事件"为例,公众、传媒人、文化学者、广告学者、广告人、广告主等批评主体,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进行广告批评时的立场和倾向也迥异。公众作为"走神"的广告批评者,在广告批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明显增大,甚至反哺媒介议程设置,而作为专业人士的广告学者,话语却常常湮没于众声喧哗之中,批评的效力被稀释。整体来看,数字时代,当代中国广告批评呈现弥散化特征,要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建立健全广告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6.
广告影像思想的单一性,以及媒介伦理失范等成为广告影像批评的主要内容。文章从广告影像特性和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着手分析,试图找到影响广告影像特殊表现的内在原因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广告批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德江 《现代传播》2003,(3):96-100
本文对20世纪现代广告批评加以概括介绍,对其进行反思,肯定其功绩同时亦指出其不足,并针对新世纪的广告批评,在思维方式、批评宗旨和批评标准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广告文化批评标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论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广告化批评的意义与功能,为广告化批评设立了四个方面的标准,即:传播标准、沟通标准、审美标准和伦理标准。并分别从四个方面对广告化批评标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卢迪 《新闻爱好者》2012,(11):34-35
网络进入我国内地以来,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但是发展过快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信息真实性缺失、网络文本规范性差等。而网络媒介批评作为一种分析判断是非与得失的重要手段也快速成长起来。本文主要研究网络媒介批评的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希望对媒介批评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能够更系统以及规范地发展,也使网络媒介批评这种新闻活动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0.
郭瑾  杨煚 《新闻知识》2012,(4):32-33
近15年来,中国广告批评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步进入正轨.虽然相对于广告批评的“成果”而言,有关广告批评的研究仍有限,但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目前需要注意的是,进一步梳理已有研究,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研究者们对于广告批评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并就广告批评的标准和体系的建构进行了较多讨论,目前仍有不足的是,广告批评的研究方法亟待规范,研究视角仍有待拓宽.  相似文献   

11.
后工业时代的广告业显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广告宣传及由此衍生的"真实性”,成为了现代广告伦理批评的两大焦点.文章对发达国家广告伦理研究的趋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力图为我国广告伦理批评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勇 《中国出版》2013,(13):39-41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20世纪50~60年代,罗兰·巴特创造性地将其应用于文化批评领域,结构主义语言学由此发展为结构主义符号学。今天,它已成为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特别是传媒文化研究与批评实践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在当代电影、电视、广告等传媒文化的研究批评中被广泛运用。在传媒文化批评实践中,结构主义符号学科学性与批判性并重。其目的虽不在文本的具体意义,却为意义分析提供了一套严谨细腻的方法流程。这种意义分析往往能抵达文化深层的意识形态内核。并且,其  相似文献   

13.
刊物和人一样,不能没有个性。《中国图书评论》的个性,大家公认是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据我个人的统计,自1991年第1期至1992年第二期,8期“秉笔直书”栏共发表了44篇批评文章,再加上7期“疑误求正”栏的20篇评论,则60多篇了。这在书评日趋“人情化”、“广告化”的庸俗风气笼  相似文献   

14.
批评报道贵在事实准确,言之有据。但我认为光这一条还不够,还应配以评论,言之有理。近来我研究了一些批评报道,是凡影响大、效果好的批评报道,大多能配合消息,适当加上编者按语、编后话,以至短评、评论等言论。这种做法,对深化主题往往能起到极好的作用。就事论事地批评某些现象,往往不能给人们明确的提示,有的还可能带来副作用,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批评稿件加以说  相似文献   

15.
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传媒批评,一是学院批评.在当下,学院批评成为娱乐化的大众所不屑一顾甚至讨厌的东西,它只能在寂寞的象牙塔中沦为圈子里的事情,自言自语,自开自败,对作家、读者和批评本身失去影响力.而传媒批评地位尊贵而显赫,汇聚着超强的人气,能呼风唤雨,能灭人还能造神,对整个文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梁英 《当代传播》2006,(4):77-79
所谓电视理念批评,就是在具体的现象和节目的分析中探索普遍性的理念,既是对于具体现象的批评,同时又是一种对于普遍性理念的建构与解构。新时期以来的电视理念批评实践取得了不菲的成果,通过选择、导向、制衡与监督,加速了一批老化的电视理念退出历史舞台,催生了一批生机勃勃的新型电视理念,对于电视理论的建构、电视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对传统电视理念的扬弃中,对新兴电视理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追问中,电视理念批评自身也在不断地建设、嬗变、整合中。本文将在探讨电视理念批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把握它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电视化妆品广告和减肥品广告语篇的语言形式,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和Halliday元功能理论相结合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具体从电视广告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体进行分析来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新闻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媒介市场的逐步扩大、受众群体的日益复杂,新闻传播学术界对于媒介批评的研究也日益重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发达和成熟,广告也随之变得空前繁荣.但是,广告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必然体现出对社会的诸多弊处,因此,伴随着广告的不断发展,对广告的批评也空前热烈和尖锐地开展起来.基于文化角度,从学派视角系统地把握有关广告批评的观点和看法,对其进行反思,并探讨新世纪应如何开展广告批评,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20.
彭桂兵  张思羽 《新闻界》2022,(12):65-74
随着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学者们通过多元化的传播媒介对他人学术研究发表批评性言论,其中表现的传播行为也愈加复杂,典型的就是耿美玉诉饶毅案。学术批评是言论自由的体现,但是当学术争议上升到诉讼层面,那就需要法院定纷止争。为了平衡新媒体语境下学术批评言论传播与名誉权保护,司法首先要明确诉讼争议的批评性言论性质,审查在不同学术议题下当事人意见表达及其所依据的事实,判断当事人学术批评言论的正当性,当言论涉及侮辱、诽谤等言辞时,则构成名誉侵权。新媒体语境下由学术批评引起的名誉权案件频发,《民法典》颁布后,审理名誉权案件的司法解释已失效,为解决日益复杂多样的学术批评案件,可以将当事人实施的学术批评行为适用《民法典》中关于名誉侵权免责的相关规定,以期更好地保护学术批评性言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