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环境危机日益凸显,出现了环境哲学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当前我国已提出环境友好型环境观和生态文明型环境观,生态文明型环境观是对环境友好型环境观的更高层次发展。生态文明型环境观已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全面发展的灵魂理念,而作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黄河三角洲开发自始至终都应树立、贯彻和遵循生态文明型环境观。生态文明型环境观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几点思考——以滨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延典 《滨州学院学报》2009,25(4):16-18,96
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已进入国家开发建设战略层面。当前,应正确认识黄河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开发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发扬地域文化精神,把握开发建设的优势和潜力。开发建设中,要有科学的战略构思,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发挥综合效益的原则、打造现代化城市和区域竞相发展的原则、和谐振兴的原则,突出农业、工业、创新、配套的主攻方向,将黄河三角洲建设成富裕文明和谐的"东方明珠"。  相似文献   

3.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黄河三角洲早期的农耕文明与渔盐业生产,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提供了丰富独特的饮食物产,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民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孝"、"和"的饮食文化观,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4.
《滨州学院学报》2010,26(2):53-53
在迎战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全新形势下,我校作为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应该在黄河三角洲大开发和滨州的建设发展中有所作为。目前,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以全面推进服务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黄河三角洲早期的农耕文明与渔盐业生产,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提供了丰富独特的饮食物产,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民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孝”、“和”的饮食文化观,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6.
政府环境责任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中的重要课题。政府环境责任的科学谋划和落实不仅是黄河三角洲开发中赋予政府的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而且是黄河三角洲开发中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好的一种社会责任;不仅是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黄河三角洲开发中促进和加强政府有效社会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不仅是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腾飞的动力源,更是确保黄河三角洲高效可持续开发及其区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湿地生态资源具有脆弱性,应积极探索一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策略。基于此,在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谱系,提出开发与保护并重,迎合现代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构建统一管理机构、加强社区参与,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古代工商业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史籍的零星记载,借助方志的相关资料,考论了黄河三角洲古代工商业的概况。文章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濒海临水的区位优势,使黄河三角洲自古即有发达的手工业与商业经济。其中,制盐业与纺织业为黄河三角洲最发达的手工业部门,产品为历代朝廷所倚重。早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的商业活动延至明清仍久盛不衰,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建设的目的是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政府生态伦理责任建设。对政府生态伦理责任的内涵,政府生态伦理责任建设中的困境进行了探讨,并探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政府生态伦理责任建设的途径:政府要正确处理好经济高效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承担起政府保护生态利益的责任;政府要履行宣传生态文明的责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基础;政府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以实现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推进阶段。加强政策法治环境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是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战略的必然要求。通过区域内的政策协调,解决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制度障碍和发展难题,是保障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为此,建议要尽快建立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合作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改革现行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提高推进区域合作的效率;制定区域协调发展"公约",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整合区域政策,完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共同市场;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引导、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11.
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既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农村市场体系的完善。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文化市场发育的滞后性、迟缓性和不平衡性已不能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从黄河三角洲农村文化市场的现有优势出发,充分发掘黄河三角洲已有文化资源,积极建构并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机制构成了促进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已受到国家和山东省的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的粮棉基地建设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流域的治理已列入黄河整治规划。山东省把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列为“二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另一是建设“海上山东”),东营市被列为沿海经济...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自先秦时期即已产生的商业贸易活动历秦汉而不衰。唐宋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商业贸易场所。明清时期,产生了专业性的棉花、紫草与牲畜市场,出现了促进买卖双方交易的中介机构———牙行,长山县周村镇与齐东县城发展成为与湖北汉口、广东佛山齐名的商业城镇。但黄河三角洲古代商业没有退脱地方化与封闭性的特征,属于封建小农经济范畴内的余缺调剂性质。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开发必须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着力推进主体产业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投资发展重点,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推进体制...  相似文献   

15.
<正> 1.现代社会已进入大文化时代,经济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与文化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进入九十年代,黄河三角洲开发坚持理论研究与规划实施双轨驱动,进入开发建设的快车道,引起山东乃至全国的关注。专家预言:黄河三角洲将成为下个世纪东北亚最有发展价值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是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华民族道德观念魅力四射、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多彩、道德传统初步形成的时期,它所锻造的价值观奠定了中华道德生活的基础,创制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华礼仪文明的基本架构,崇尚的伦理品质成为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先秦时期的道德生活为后世道德生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和开发的不竭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黄河三角洲开发中,源于环境倒逼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多重压力,"洁净"的文化旅游产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当前经济稳增长和调结构中的突出亮点之一。若想在新一轮黄河三角洲开发中做大做强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产业,应构建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并且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研究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分析吃透影响和阻碍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瓶颈,协同规划并积极打造多种市场主体参与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大力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方式和各种品牌体系,全方位地推广、宣介黄河三角洲文化和风景名胜,提高黄河三角洲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加快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强化该区域旅游综合协调职能。6市19个县区应联合借鉴和推出"一卡通"文化旅游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古希腊和中国先秦神话的叙事形式、神祗构形和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造成二者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相异性的原因,并不在于神话的种类或数量大小等方面,主要表现为古希腊神话的文明性和中国先秦神话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2月20日,首届黄河三角洲发展论坛在滨州成功举行,来自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教授和滨州市相关部门及各企业负责人一起进行交流,共同为黄河三角洲的大开发和滨州的大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20.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域下考察先秦儒家与马克思思想体系,比较分析两者的特点,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先秦儒家与马克思均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前者基于我国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侧重于人对自然的顺应,道德色彩浓厚;后者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侧重于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中和”“尚俭节用”等思想与马克思视“人与自然之关系”为“人与人之关系”的思想,均被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所继承。此外,这两种生态思想还蕴含丰富的美学、伦理学内容,这或可为我们进一步沟通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