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国 50年来 ,山东的报告文学与山东的经济呈同步发展状态 ,出现了穷山东的“穷报告文学”和富山东的“富报告文学”。本文从时代政治与齐鲁报告文学、政策典型与齐鲁报告文学、经济发展与齐鲁报告文学、观念变化与齐鲁报告文学、出版状况与齐鲁报告文学等五个方面评析了齐鲁报告文学流变的特色及产生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古代35条鸟兽名称的考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水涝子是水麝鼩,香鼠是小麝鼩,义鼠也是鼩鼱;蜜狗是青鼬;寒号虫是橙足鼯鼠;纨牛是果下牛;领胡是瘤牛;绯猿是红猩猩;迅头是短尾猴;美人鱼是海牛儒艮;食铁兽是大熊猫。鸟名,凫翁是董鸡;丹鹄是哑声天鹅;山凤凰是犀鸟,小凤凰是太阳鸟;团雕是乌雕之类;信鹊是鹊鸲,碧鸡、金钱鸡是孔雀雉;珍珠鸡是红腹角雉和黄腹角雉;火鸡是鹤鸵;白海青是矛隼;鸧鸡是白枕鹤;青鹤是白枕鹤和灰鹤;黄褐侯是红翅绿鸠;旋目是朱鹮。  相似文献   

3.
"风水"一词长时期以来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象征。其实,"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理论来源。文章通过分析"风水"名称用词的演变,探讨了古代风水文化逐渐从官方走向民间,从科学走向迷信这一历史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黄河山东河段位处黄河下游,是黄河防洪的重要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前602)宿胥口河徙后,流经鲁西北,黄河穿行山东千余年。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1855)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的,具有堤距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输沙能力上大下小、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悬河突出等特点,造成防凌及河口治理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5.
魍魉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多重含义,其具体形象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流变的过程,魍魉的最初形象并不可怕,应该是兽类影子,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历代造神运动的影响,魍魉的形象经历了先神化后妖魔化的过程,最终形成现在的鬼怪形象。  相似文献   

6.
兖州兴隆寺、塔建置沿革及名称演变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兖州兴隆寺之名最早见于隋代仁寿二年(602),名为“普乐寺”,是隋文帝诏令第二批在全国建塔安置佛舍利的五十三(一说“五十一”)个州寺之一。该寺院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改名为“中兴寺”。于神龙三年(707)二月复改名为“龙兴寺”,是该寺院沿用时间最长的寺名。自此,该寺与全国八十一州所置“龙兴寺”一道,成为该州地方官府于国忌日举行行道散斋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该寺院在元代初年曾经因兵乱被焚毁。明代初年该寺院重建之时,因政治原因改名为“兴隆寺”。在明代,该寺院仍然是当地寺院和僧侣管理机构“僧纲司”所在的重要寺院。该寺寺塔首度修建于隋代仁寿二年,以安置朝廷颁送的佛舍利。现存之塔基与唐代成通十一年(870)十月所造立之“朱常庆等《陀罗尼经》幢”之间有一定关系,故其基座甚至基座之上的若干层塔身,也可能是唐代甚至更早的遗物。现仍保存在兖州市博物馆的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正月龙兴寺残碑中亦提及寺塔,故可以推断,唐至五代时期,该寺院始终存在着寺塔。宋代嘉祜八年(1063)再次建塔。该寺塔于清康熙年间因地震被毁,在对基本保持完好的下部七层稍作修整后,再于其上修建石栏和六层子塔,形成现在所见寺塔之形制。  相似文献   

7.
西周铭文中,两见"大史寮"。由寮字在先秦时期使用的本义来看,大史寮也就是指大史的官署,大史寮在西周官制中的地位,并不如以往学者所说的那样崇高,但其地位仍不可低估,应是王朝中央政府中重要部门和机构。  相似文献   

8.
在引进西学的初期,针对某个西学名称的对译,往往会有多个备选方案。民俗学就是如此。从学科引进到学科最后定名过程中,学术社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于有实力的学术社团的推介,有的译名能够被广为接受,确定其学科名称地位,有的译名则由于缺乏必要的社团支撑,最终被弱化或淘汰。  相似文献   

9.
"桃李"在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词汇,自形成之日起,它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就在不断地衍变,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八种意象,即本义、喻春之临及希望、喻容颜之美及青春时光、指报恩或报答、代门人子弟、喻美好品质、代指家园以及指代妖艳、低俗。而究其意象衍变的原因,则是中国古代文人思想意识的不断解放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恢弘的理论大厦需要坚实的范畴概念建基,需要严密诗性的判断黏合。“本事”则是本事迁移理论中的地基性范畴概念。“本事”迁移不仅包含“原发性、原态性的事件”的迁移,同时也含纳“本事”自身的迁移和流变。廓清历史视域,澄明“本事”流变概念,追寻到原典的诗性话语缘构关系,藉此我们才不惮于本事迁移理论大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普通话”名称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崔新 《现代语文》2005,(1):124-124
“普通话”这个名称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说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开始,这种话只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2.
歌行体是由乐府发展而来的一种诗体,一直以来就以其篇幅不限、写法自由、韵律灵活而成为各朝文人所喜爱的创作形式,本文旨在从歌行在我国古代诗歌体裁中的流变来研究歌行体的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名英译现状,文章从社会语言学出发,依据社会语言学的重要论题——语言政策,以新疆行政区划名称英译为例,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名英译的原则及策略,扩大了地名英译研究的视野,为新疆、西藏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英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提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国际地位,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腿"是人与动物躯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腿的概念,在人类早期就形成了,但在上古汉语中,"腿"这个概念,并不叫做腿,而是主要由"足"、"股"、"胫"、"脚"这些词来表示的。"腿"这个词产生于晋至唐代。"‘腿’的最初意义既可指大腿,又可指小腿。在"腿"字产生之后,"脚"字仍可表示"小腿"的概念,这种状况延续了很久,一直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腿"字才彻底取代"脚"字,成为表示"腿"这个概念的唯一单音节专用词。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词典》指出,成语“香象渡河”故事出自北凉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比喻悟道精深,后来也用以比喻评论文字精辟透彻,亦作“香象绝流”。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香象渡河”故事来源于前秦伽跋澄译《辑婆沙论》卷四,它的最早形式是“香象度河”,历史上还有“香象至底”、“渡河香象”、“香象蹴踏”、“香象截流”、“香象绝流”、“香象渡海”等众多形式。“香象渡河”最初用来比喻悟道深刻,宋代以后它的使用范围从佛教扩大到诗文、书画领域,比喻诗文精美透彻,也比喻书画笔法的深刻独到。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演进过程中产生过许多反映士子虚荣心的名词,这些名词尚存在于历史遗迹中,常常混淆后人视听。考察清代科举人物的朱卷履历,则能发现更多科举社会的"虚荣"名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低级功名高级化虚饰;第二,捐纳功名合法化修饰;第三,封赠荣誉扩大化掩饰。科举社会的"虚荣"现象是人们尊崇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是等级社会科举人物凸显功名身份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1):34-34
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对“山东”的注解是:“指华山以东”,但在其他古代作品中,“山东”又不能这样解释,如,“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请问:在古代作品中,“山东”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塔兰奇”是对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和哈萨克斯坦七河地区维吾尔人的旧称.学术界对“塔兰奇”一词的研究和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塔兰奇”一词是蒙古语,意为村庄、种子、粮食、耕地等;有的学者认为“塔兰奇”一词是满语,意为庄稼汉;还有大多数学者认为“塔兰奇”一词是突厥语,意为粟、耕种者、种植者、聚集者、很卖力气的农人、归附者、臣属者、农夫、农民、迁移等.对上述观点作一归纳总结,并作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9.
"工士"学位的设计者在对"工士"学位进行定名时,主要通过典籍考释"工"的词义,指出本土创生的其他学位名称的缺陷以彰显"工士"的定名优势,在研究过程中逐步修正"工士"名称的内涵等方式来实施名称推定。然而在这一名称推定的研究积累过程中,仍存一些矛盾和不足之处:如"工士"名称与上层的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名称匹配性不佳,概括度不够;语义过于繁杂,且并非成词,易生歧义;设定的语义指向与通行语义产生冲突,导致理解的混乱及其美誉度欠缺等。  相似文献   

20.
早在先秦时期,婚仪"六礼"便基本确立并被后代所延续,即指"纳采""纳吉""纳征""请期""问名""亲迎"。在这其中,"问名"是颇为重要的环节,多指询问女子父亲的姓氏和血统。在宋代之前,"问名"礼基本被传承下来,宋元时在士庶婚礼中并入了"纳采",明清时期则沿袭了宋元时期的婚俗礼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