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五伦"确立了传统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五伦"的构建,是血亲伦理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过,当"五伦"发展到"三纲"时,便出现了义务单向性、绝对化的偏颇,构成了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五伦的解构,恰恰发端于对"三纲"的批判.对"五伦"的重构,固然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亦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
王晓云 《课外阅读》2012,(12):28-29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十分重视交友之道,并把朋友作为"五伦"之一(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与今  相似文献   

3.
"道与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道指自然而然的规律,德指顺规律而行。"道与德"在孟子"五伦"关系中体现为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德、兄友弟恭、朋实友信。本文分而论述之。  相似文献   

4.
朝阳 《初中生之友》2013,(Z1):52-53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十分重视交友之道,并把朋友作为"五伦"之一(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与今天不同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一词,古人有诸多不同的别称。盘点这些别称的出处,挖掘其中蕴含的故事,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现代人追寻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协和共存境界,而传统的“五伦”观点恰可给人以此方面的启示。该文通过梳理儒家“五伦”学说的发展史,辨析各伦的内在意义,向读者昭显了“五伦”说中所蕴涵的上下协调、良性互动的积极的人际关系论。  相似文献   

6.
伦理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但它们并不相同。伦理是指维系以家庭为核心的、相对密切的社会关系的原则;而道德作为人内心世界体现出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伦理关系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哲学著名的孟子"五伦"说,可以形象地说明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11-115
在我国传统社会,儒家"五伦"规范作为一种成熟而稳固的价值系统和道德制度安排,曾恒久地发挥着调节、规范和约束等职能。基于现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诉求,以及人际关系和公共生活不断扩展的需要,台湾学者提出以"第六伦"作为传统"五伦"的必要补充和现代延伸,为传统伦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公共生活领域形成了一条"公德→社会公德→公共文明"的清晰的发展脉络。新时代的公共文明建设,既要重视在公民长久的职业生涯中涵养公德心和公共意识,又要强化在一般的公共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志愿者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养成关爱他人和公共利益的良好道德习惯。唯有把私德建设有机融入公德和公共文明建设中,才能顺利实现私德公德的现代转换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家国认同 儒家伦理大致可归结为“三纲”“五伦”。家庭为儒家伦理的中心。在“三纲”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家庭关系占了两纲;在“五伦”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家庭关系占了三伦。而且,实际上“三纲”“五伦”中的君臣关系,朋友关系,不过是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与兄弟关系的扩大而已。所以,在中国有“家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说,正清楚地道出了在中国“国”的存在,是寄托于“家”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彰明事实。  相似文献   

9.
人生最可怕的是没有朋友。儒家有五伦之说,这朋友虽居五伦之末,但我以为,这第五伦倒是极其重要的。人的关系众多,父母兄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旦建立便以永不分离为原则,惟独朋友可以好聚好散。  相似文献   

10.
英语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文理念、科学技术,扩展知识广度,开阔眼界,从而更好把握人生.本文主要基于"五伦",讨论中西人际关系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了解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五伦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在其"三言"中对中国传统"五伦"道德观念中"朋友之信"的正反两方面都有着比较充分的表现。本文对"三言"中有关友谊主题的故事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三言"的创作意图及其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13.
理学道德本体论将伦理道德视为宇宙之最高本体,这个最高本体就是"理"."理"本身就体现着理学经济伦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这个价值取向就是遵循封建等级伦理规范"五伦",亦即实现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高度和谐,价值标准就是"四德",即封建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做父亲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家长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中国古代,父子关系是被列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一的,并且置于家庭伦常关系的首位,正所谓“天下无如父子亲”。在古人看来,君臣关系及其中的大义,应以父子关系为基础和出发点。如传统儒家就明确主张,父慈子孝是全部道德的基础。“五伦之中,惟父子最亲。”古人之所以特别强调父亲与下一代的关系,目的是要从父子关系中引申出君臣大义。其实,父子关系所规定的父亲的含…  相似文献   

15.
五伦五德源远流长,经历了三代春秋源起、战国秦汉之际初形、两汉完型和立法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五伦五常、三纲五常两个思想体系。这一过程是五伦五德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在这个漫长的理论演变过程中,孔子是理论奠基的代表,孟子是理论伦常化的代表,董仲舒是理论纲常化的代表,《白虎通德论》是理论完型和立法的标识。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国家国同构宗法血缘政治的道德基础,正是儒家纲常名教的秩序.它巩固着家族宗法伦理,并限制着人的角色行为,以它特有的强制性、压迫性牢牢制约着人的行为.贾宝玉作为封建宗法家长制的叛逆者,疏离儒家五伦中"臣"、"子"、"兄"、"夫"应该履行的义务与责任,而仅对朋友一伦表现出可贵热情,其实正是他自觉或不自觉的平等与自由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17.
王大春  高军 《成人教育》2013,33(2):111-112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纲常伦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现代社会里,偏重于私德的五伦已不足以概括人际之间的复杂关系。"第六伦"把守信、尊重、善待、兼爱,提升到社会合作的层面,提升到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提升到"人与他人"共建共融共和的理想境界。"第六伦"引导陌生人际间如何相处,达到人与他人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之生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的道德底线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传统的血缘亲情原则和家族等级原则,它在当代的陌生人社会中已经暴露出了极端的不适应,成为官员腐败、环境污染、毒食品泛滥、以邻为壑等丑恶现象的文化根源和心理上的护身符,也导致了中国人在面对国际社会不能通过能效谈判达成共赢。这种不适应,主要在于中国传统"三纲五常"、"五伦六纪"的族群狭隘性和自然情感的非理性、无反思的本性,它妨碍我们接受国际通行并在正常的公民社会中行之有效的一整套普世价值原则,总觉得那种原则是某些敌对族群的阴谋诡计。所以,我们今天除了在制度改革上要进一步深化外,还必须花大力气在思想意识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用人所皆有、人所固有的理性思维重建我们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9.
石璐 《文教资料》2009,(21):147-149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纲常伦理已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需求,在现代社会里,偏重于私德的五伦已不足以概括人际之间的复杂关系."第六伦"超越了敦亲睦邻的境界,把爱与责任提升到社会合作的层面,提升到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提升到"人与他人"共建共融共和的理想境界."第六伦"教育教会青少年如何与他人相处,达到人与他人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之生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对明清瓷器五伦图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涉及它的来源、内涵、差异性、特点及其功用。五伦图案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众乐乐型,傲气型,君臣亲近型。其特点为:运用范围广,色彩更加丰富,自然与传统相结合。其功用为:新兴民族文化融合创造的"新势能"、对陶瓷艺术的影响,瓷器纹饰设计中融入体验自然的快乐,瓷器纹饰设计中"道器并用"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