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对韩愈《师说》的讨论.这已不是第一次。以前我所写《〈师说〉解构》还在网络上疯传.这足以说明关注《师说》的人很多.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说明原文的难度。当然,我们今天对待传统经典.可能就没有多少虔诚。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简单地颠覆、肆意地曲解成了时代的乱相时.很精细的人也可能会疏于善待这一穿越千年之久的文本。每每此时,我愈到韩愈在接受缺席审判。说实在的,我不敢苟同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中职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块。然而,纵观当前的中职语文教育,文言文教学存在明显的"死于章句,废于清议"问题。"死于章句"源于中职语文教师死板僵硬的教学方式,"废于清议"则重在指摒弃文言文本身,任意拓展,肆意解读文言文文本思想的现象,这两种现象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文和言"割裂,学生学习文言文愈感索然。对此,本文特地以中职文言文《师说》为例探索循序渐进的"四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如何协调"言""文"的有效统一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师说》一课的教学设计,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文本中有意味的形式,挖掘形式的意味,在形式与意味的交融回环中,理解和习得言语智慧,实现语言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姚雅艳 《学语文》2012,(4):74-75
中学文言文教学极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字字落实,拘泥于一词一句;二是脱离文本,大谈文中思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于章句,废于清议”,这是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的最大诟病。  相似文献   

5.
《师说》是韩愈在当时“师”和“道”衰落不堪的社会背景下,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吐槽”。韩愈通过“吐槽”针砭时弊,宣泄愤怒的情绪,发出时代的强音。他以缜密的逻辑、机智的构思、丰富的手法打造了高段位的“吐槽”。让世人清醒地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和“人人可为师”的先进“师道”观。《师说》是一篇蕴含韩愈伟大智慧和崇高人格的高段位“吐槽”名篇。  相似文献   

6.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7.
《师说》这篇课文只有400来字,“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9.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差别在于语言,故教学的重点应该始终放在古今相异处。然而由于语言的时代隔膜,对于学生来说,几乎处处是障碍。因此,文言文教学的初始阶段,你想不“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因为学生要“面面俱问”哪。与其留下太多的空白被动地让学生追问,还不如一竿子到底讲掉算。不过,随着文  相似文献   

10.
《师说》中的比较句式,在高中文言文句式教学中,是应当引起重视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师说》中的几种比较句式作简单分析和归纳,以益于学生  相似文献   

11.
成强 《青年教师》2005,(3):30-32
《师说》是一篇很传统的文章,语文教材虽经多次修订,它都得以保留,其原因就在它对现行教育还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下是笔者教授这课的教学实录,供广大教师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忌 《学语文》2003,(2):17-17
韩愈的《师说》(高中新教材第2册)在前4节完成对“师道”的论述的基础上,结尾又补叙了一段文字:“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对此,一般分析文章或者教师教学都认为,此节文字,说明了作文缘起,鼓励自己的学生,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有文章分析到,“也许还包含了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因为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实际上这只不过是触动韩愈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或者干脆说是一个借口”。如此分析,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不能明了韩愈的本意,也看低了韩愈这位年轻气盛的社会批评家和文学改革家。应该继续深入剖析,挖掘出以下“达意”与“结构”上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3.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代表作,文章内容主要针砭时弊、宣扬师道。鉴于《师说》是刚进入高中生活的学生在继《劝学》之后所面对的又一篇文言文,因此我认为本课可以采取"低起点"方法,让学生们先将"言"的问题解决后,再培养其对"文"的欣赏。所谓无言不成文,无文亦无魂。  相似文献   

14.
茹志鹃的当代短篇名作《百合花》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必读篇目,在审美认知和革命情怀两方面都能让学生受益无穷,影响了几代人。文章简述了它成为经典名篇的原因,并以李建军、张清华和许子东等学者的经典文本解读为例,提出教学《百合花》时应该注意的几个“度”。《百合花》的课堂教学,要采取艺术性与时代革命精神相结合为主导性思想的教学思路,认为守正和创新要辩证地进行,这才是教学中要切实坚守的正道。  相似文献   

15.
“古”是《师说》文中树起的一面鉴古以戒今的旗帜。举凡“古之学者”、“古之圣人”、“能行古道”之所谓“古”者,究竟指何历史时期,须从“今”说起。本文为李蟠而作。据李蟠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推知本文当在前几年即作者年约35岁时所写。按文中例举的孔子和“六艺经传”,都是“古”之影响最大者。  相似文献   

16.
《师说》是一篇构思非常精巧、论述十分有力的古典议论。我们用今天的议论理论对它解释了许多年,其中颇有牵强附会之处。作韩愈地下若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也许他会说:还是像过去一样,背吧,别解释了。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中职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块.然而,纵观当前的中职语文教育,文言文教学存在明显的"死于章句,废于清议"问题."死于章句"源于中职语文教师死板僵硬的教学方式,"废于清议"则重在指摒弃文言文本身,任意拓展,肆意解读文言文文本思想的现象,这两种现象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文和言"割裂,学生学习文言文愈感索然.对此,本文特地以中职文言文《师说》为例探索循序渐进的"四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要改变这样的学习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心理距离,采用多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文言文唱出“好声音”。  相似文献   

19.
李朝霞  祝宇 《现代语文》2011,(5):115-116
教学设想:按照人教版编者意图,本单元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此文虽为文言文但是从语意上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于是在授课上不把文言知识作为讲授重点,因为"师"字在文中出现了27次,作为实词其用法很有代表性,因此将其作为讲授重点。另人教版教参上建议着重  相似文献   

20.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3-23
一、“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外人”课文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一注释值得探讨。《桃》文涉及“外人”共有三处: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