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曲 《初中生》2007,(12):10-11
我一直为自己的浅陋而苦恼。小时候,虽然也读过诸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句子,但并不懂深意;读过几本《作文通讯》、《儿童文学》、《小溪流》之类的刊物,至于名著就只翻过几遍《红楼梦》了。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7,(2):33-34
“最低限度书目”的胡梁之争 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书共190种。梁启超认为,胡适本人正在敞中国哲学史、中国学史,这个书目所表示的,只是他自己思想的路径和所凭藉的资料,并不适合一般青年测读。不列《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反而列入白话通俗小说《九命奇鬼》、《三觖五义》等,更让他不能容忍。他说:“若说不读《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便够不上国学最低限度,不瞒胡君说,区区小子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浅陋,说我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同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之请,用3天时间开出了含有160种图书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成了《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包括《四书》、《易经》、《楚辞》、《选》、《李太白集》等二十余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其进行重构,以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新的逻辑,赋予其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修身养性做起,以“齐家治国”规约人人和谐相处,以“平天下”为共同的时代担当,为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高校利用传统文化优秀资源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扎根”教育,儒家的根就是《弟子规》.《弟子规》中的“孝亲”思想是高校校园和谐的源泉,“谨、信、仁”思想是高校校园人际关系和谐的必经之路,“亲仁”思想是高校校园和谐建设的指导原则.高校落实《弟子规》,必定能达到和谐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职高生学习、践行《弟子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以《弟子规》进课堂为载体,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学习《弟子规》,走幸福人生路”的活动,为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寻找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学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课题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职业教育社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于1997年3月开题;1998年8月《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与实验》继之开题,2000年底结题。 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早在八十年前,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老前辈及同时代的教育界有识之士,就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职教社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曾指出:“职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简直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7.
声音     
《三字经》的“毒性”有那么大吗 “对于现在有的学校、家长让孩子渎、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我持坚决反对意见。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向记者介绍本次全国两会上他将提出的建议,他对我国目前国学教育“虚火过旺”的现象提出看法。(据《武汉晚报》报道)  相似文献   

8.
李白作诗颇擅用典,《史记》作为古代典故的一大源泉,李白对之非常关注《史记》人物。裴斐先生早就关注到李白诗中有诸多《史记》人物,而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史记》人物大都有明显的“士气”,这些士气大致可以归纳为侠刺之士气、国士之士气和隐士之士气三类。虽然士气不同,但共同指向的却依然是李白的功业理想。  相似文献   

9.
《近思录》以《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为结构基础,内容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对《大学》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扩展,体现出宋代理学教育的理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二分的人性论构成宋代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仁”“义”“诚”等道德概念贯穿《近思录》全书,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教育语汇;与此同时,《近思录》对齐家之道、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治国平天下之道等问题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体现出“大教育”的视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并深刻改变了此后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一词也由此产生。其实,中华传统国学已有数千年历史,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蕴含深刻的哲理和广博的知识,堪称人类文化精品。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有责任传播中华国粹,将国学经典融人每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本文所说的传统国学,是指《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孔子在录》等启蒙国学经典及中华古典诗词。一、思想品德课教学所用国学素材的分类1.爱国爱乡篇。如《三字经》‘‘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朱  相似文献   

11.
《语文知识》2014,(7):F0002-F0002
程振理简介 程振理,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导、江苏语文特级教师学术联盟秘书长、生活化语文课程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多家中文期刊封面人物、中华语文网2013年“首页人物”、江苏省泗洪中学教科室主任。主持省级研究课题4项(3项结题,1项在研),出版《多一只限看教育》《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等书籍12种,专著《〈论语〉中的语文教育智慧》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倡导“语文自觉教学观”和“自觉主义教育观”,《大家教育周刊》《现代教育报》《语言文字报》等多家报刊媒体曾作采访报道。学术窗口:中华语文网一程振理名师博客。  相似文献   

12.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日的《国学》专栏有《〈易〉源于“赐予”吗?》一文,作者是任继防先生。文章把《周易》的“易”的本义和卜辞的“ ”(也释为易)的本义混为一谈。也把蜥易之“易”( )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14.
教材整个单元的各个板块均贯穿了“爱我中华,清白做人”这一主题思想。“导读”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揭示主题,《桂林山水》、《林海》景美,也美,通过对“桂林山水甲天下”和林海独特风光的描写达到赞美祖国锦绣河山之壮美的目的。《古诗三首》通过梅、竹、石灰三种事物反映出不同凡俗、坚毅的品格和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让学生感悟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  相似文献   

15.
把人的“向善性”学说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用现代教育理论加以过滤,使之成为一眼活的源泉,是《品德与社会》教学走多元化之路的有益尝试。人具有“向善性”是一种道德的预设。德育就是要凭借激活、唤醒等方式来发掘、弘扬人的潜能中积极的、美好的、建设性的“善念”与“善端”,注重学生主体的自觉和内在动能的挖掘,反对强制、管压和灌输,提倡尊重、信任与感化。主要是通过“参与”、“调查”、“实验”、“讨论”、“服务”、“辨别”、“创造”等多种途径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向善”的过程,最终生成“道德之花”。实践“向善性…  相似文献   

16.
由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科学时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少年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网、新浪网等19家中央媒体和网站推荐、18万网民参与的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不久前在京揭晓,  相似文献   

17.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黄遵宪所诵“吟到中华以外天”为兴会点,通过对早期《申报》的文人活动及言说风尚的追踪,并结合黄遵宪的生活历程,为黄遵宪与早期《申报》之种种关联钩稽出一幅合理的图景。  相似文献   

19.
《母婴世界》2013,(10):114-115
广义上来说,“国学”泛指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狭义的“国学”则特指《诗经》、《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众所周知的中国经典名著,它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了解“国学”的入门著作,在中国古代是蒙学教材,在现代则是孩子初步感知“国学”的启蒙读物。  相似文献   

20.
李白《静夜思》中的“床”一向是作“睡床”解的,2008年初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另辟蹊径地提出,此”床”乃是“胡床”,即“马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新说成为热门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最近西南大学文学院的胥洪泉教授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文章,针对马说的不足之处展开批评。胥文说,把《静夜思》中的“床”解释为”睡床”,并不是说作者就一定睡在床上,难道说到“床”,就一定是睡在床上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