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前教育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学前教育正在稳步发展。研究者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德国学前教育的相关数据,提出了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建议,其中包括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法规,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改进机构类型、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家园合作与沟通。  相似文献   

2.
3.
4.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德国高专实验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国高专的实验教学立足于应用,跟踪着科技的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本文通过所见所闻介绍了这些特点,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hule),简称FH,此前在我国关于它的研究很多,但由于翻译上的误解,多是把它跟我国的高职、高专放在一起。实际上,FH不是专科层次的教育,而是4年制的本科,与我国刚提出不久的应用型本科极为相似,本在介绍、分析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概况和特点的基础上,把它与我国的应用型本科进行了比较,得出若干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德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课程与目标、学前教育机构类型、教学组织形式及家园合作进行比较,分析德国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启示,以期为我国当前学前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德国高专的办学特色与发展走向--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丽华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4):27-31,88
本文从高专与大学比较的视角,分析了德国高专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基本特点,揭示了德国高专的成功之道在于创立特色,以期引发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正>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高校信息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HIS-HF)日前出版的《2013科学全球开放》中的数据显示,2012年在德高校注册的外籍学生共计265292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为25521人,占9.6%。不计教育本国人(特指在德国教育体系中完成高中学业  相似文献   

12.
13.
借鉴德国办学经验 发展我国高专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德国高专教育的特点、办学模式及实现这一办学模式所采取的方法。分析了我国高专教育的现状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发展我国高专教育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即:要有一个完整的高专教育体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有一批经验实力雄厚的企业参与。得出了校企联合办学是我国高等专科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德幼儿园教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幼儿园及家长的教育理念,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形式,家园合作程度,以及分班方式这六个方面的差异对我国幼儿园教育与德国幼儿园教育进行对比研究,为我国幼教改革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对高校学分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和德国乒乓球职业化俱乐部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乒乓球职业化俱乐部的运行机制与德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中国乒乓球职业化俱乐部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青木 《海外求学》2003,(16):18-19
许多准备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往往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在国内取得的大学学历得不到德国大学的完全承认。因为德国的理工科硕士(Diplom),文科硕士(Magister)和国家考试证书的制度自成体系,不同于英美的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的学历制度、令人可喜的是,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渐渐改变。  相似文献   

20.
德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是助推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德国政府为确保教育公平,形成了具有资助环境法制化、资助体系多元化和资助督查规范化等鲜明特色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为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提供多维支持。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也有其特定产生的根源和突出特点,通过对中德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工作体系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并在"国际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即从健全法制与细化职责建立长效机制、扩大投入与多方共助提升帮扶实效、科学认定与严格监督推动教育公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完善育人功能等方面,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提升学生资助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