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1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引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的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认识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体验新课程的理念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的引导教学.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式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注重发展探究式学习模式,因为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数学课不仅要强调学生探究,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讨论、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让他们在真正意义上“会学”数学,培养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逐渐意识到全新的教学理念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必须要有新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建立接纳好支持性的宽容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与情感,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  相似文献   

5.
钟新华 《小学生》2013,(12):64-64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呼唤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合作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探究;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要留有学生充分的空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要让学生自由操作,让学生在体验中开启思维,自主探究,把握数学本质,获取鲜活的知识。一、巧设数学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与学习为载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联系实际,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萌发其数学意识。潜移默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莉  刘全祥 《湖北教育》2006,(10):14-16
新课程理念强调,通过情境创设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使之获得明确的意义。“情境创设”已成为数学新课程点击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拉近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距离,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透过繁华、热闹的情境创设背后,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由于对情境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当而出现了不当的情境创设,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如过于华丽的情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思维的深度没有了,数学课好像上成了生活常识课、童话故事课抑或游戏活动课……不当的情境创设,在不知不觉中竞折了数学的脊梁!本文试图通过对几个教学案例的反思,剖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呼唤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合作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要放  相似文献   

9.
一、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这一情境要有趣,要富有挑战性的。苏教版课程标准一年级数学教材上,都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动植物等一些具体形象来展示数学问题。在这些赏心悦目的图片之中,教学时,我用心编导情境用语,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要求数学学习要基于生活,基于经验.在新课程条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一、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是中学阶段最枯燥的一门学科,加上学习难度大,学生一般都害怕学习数学.同时初中学生缺乏学习耐性,对一个事物的兴趣不能持久,要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适当的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探究既是高中数学课程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诸要素中,第一要素就是“提出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工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一、精心设情境,引入新问题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关系到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正《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新课标在课改理念、教材内容、实施措施上都有巨大变化,强烈冲击着现在的教育体系,迫使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一、创设精彩合适的引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这种潜在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开始重视"情境教学、精彩引入"。情境教学就是以课本教材为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从数学文化的视角或从实际生活中的出现的大量例子,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新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起到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  相似文献   

15.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数学课走进生活,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去认识数学,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新课程的理念,我在数学中十分注意实践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有数学家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探究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展开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开拓数学思维能力。从这点可以看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带着探究的问题展开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一、在问题情境中诱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这样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求知欲。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数学,去理解数学,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  相似文献   

19.
新旧课程理念对新课导入情境的设计有不同的解读.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下,新课的导入也就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方式来进行.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的导入则是通过教师设法营造新知识、新问题产生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新的问题.新课导入的方法有生活情境导入法,问题情境导入法和生活、问题情境导入法.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是创设尊重、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