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吸血鬼和中国鬼都隶属亚文化中的鬼文化,但是却拥有不同的文学形象,传递着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分别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对东西方鬼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为东西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摘要:在中国,每个时代的文人都有把志怪、传奇记录下来的传统。在日本也不例外。其中大放异彩的便是石川鸿斋的《夜窗鬼谈》。书中并非只谈“鬼”事,其中不乏蛇妖狐怪的出现,“狐”是日本志怪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夜窗鬼谈》的写作方式和创作旨归。  相似文献   

4.
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被盛赞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并成为国内外文学界的讨论热点。其中,它的副标题为“一个生活在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由此引出对“鬼”的诸多意象解读。鉴于作者所生活的特殊历史与文化背景,使得文中对“鬼”的形象描写既不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鬼”,也并非是纯粹的美国文化意义上的“鬼”,而是赋予了其新的涵义。该文试图重新解读“鬼”的意象,说明“鬼”具有替罪羊的形象,“鬼”言说了女性对性别歧视的反抗,以及“鬼”展现了华人处在两种文化背景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对日本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朋友们应该都很熟悉“源氏物语”这部作品,它创作于11世纪,是一部长篇的写实体小说.这部小说的描写背景跨越了多个朝代,同时在作品中对多位女性的命运进行了描写,有人那中国的红楼梦与之比较,说两者有相似之处.因为在“源氏物语”中描写的女性也多位皇族和贵族,也有着生命轨迹的起伏变更,本文并不注重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从“源氏物语”中女性的命运变化来探索日本在11世纪对女性形象的观点以及日本美学角度上女性的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6.
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是诗人关于中国的“审美想象与建构”,是个人想象与集体意识交织着的民族共同体形象。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既有与时代集体“共名”的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严阵的诗歌中,中国形象与时变化地呈现为“革命和浪漫”、“欲望和沉思”和“自信与期待”等形象,并相应地采用“飘扬的红旗”、“醉人的红酒”和“怒放的红花”等意象来喻指。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黑竹沟旅游地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旅游地“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理论,为黑竹沟形象定位为“佛都翡翠,中国百慕大”,最后,为黑竹沟旅游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邓小平教师形象塑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教师形象塑造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极其丰富。他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准确、辩证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教师应该是“物质人”、“精神人”、“劳动人”、“专业人”的内外结合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话中有鬼     
神行太保:擅武者,草木竹石,皆可为剑;善文者,魑魅魍魉,尽可成篇。且看这篇“鬼话”——人间不管有鬼无鬼,人的话中可免不了有鬼。人的话中不但有鬼,还创造了鬼的形象,话里还隐藏杀机,神鬼尽出,搅得人心惶惶。话中还铸造了鬼的性格,描绘了鬼的形态,赋予了鬼的才智。这些鬼的来历很多,也很古老:鬼传说,鬼艺术,鬼文学……所以从话中可以看出,鬼是有的,还是活的。宗教中的上帝创造了人,而人的话中创造了鬼,从此鬼常挂于人的嘴边,成为“鬼话”。尽管鬼的形象让人有不好的感觉,但是鬼话依然有那么多人应用。女孩子常喜欢骂人“死鬼”“色鬼”,因而…  相似文献   

10.
刘瑶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2):106-109
毛姆一生游历甚广,著作颇丰,他曾来中国游历并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中国形象。毛姆一方面试图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及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却始终无法摆脱欧洲人对中国根深蒂固的认识,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相交织导致了其笔下中国形象的复杂矛盾及变化。本文旨在从形象学的角度阐明毛姆笔下复杂矛盾且不断变化的中国形象,且分析这种形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形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形象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象一词的外延与内涵已经发生并仍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对形象范畴作多维审视与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形象与人的关系:形象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形象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形象对现代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信仰世界中,除了人们熟知的天神、地祗、人鬼之外,还有鲜为人知的魅。对魅的认知,学者普遍认为魅是鬼或者鬼系的一种,但是,鬼与魅确有区别。魅形象不断发展变化,在清代笔记小说中,不仅保留了前代类似的幻化人类,魅惑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此时的魅虚实不定,寓意深刻。依据文献中魅的形象特点,可以说,具有魅性的一切对象,都是魅。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说对人的认识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常常用“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这句话。研究历史的人评价历史人物,也都明白“盖棺论定”的意思。因为人的一生,常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起大落,面目全非,是旁人始料所未及,有时恐怕甚至是自己也不曾料到。生于太平盛世。这种变化的外在原因还相对少些。若是生逢乱世.尤其是生长在内忧外患频仍、世局变幻无常的近代中国。人们受外在的、内在的因素煎迫,表演起“变脸”来,绝对令那些川剧大腕也白叹不如。今日是人,明日是鬼;一面是人,一面是鬼;今日被人怀疑是鬼。明日才知原来是人。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近代历史人物时.一方面,一定要分别不同的阶段.将之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另一方面,又必须将之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进行比较全面的观察和把握,“时段”与“一生”、“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对这些人物有相对客观一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日本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流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形象处于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化所构成的张力之间,作品中既有对日本的否定、批判与丑化,同时也对日本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仰慕、迷恋与美化。“九·一八”事变后,作家对于日本的集体想象迅速滑向了意识形态化一极,日本失去了它在前一时期文学中的某些可爱之处而演化为一个妖魔化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5.
钱宏 《留学生》2010,(6):40-41
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长远看.国家形象塑造要服从国际发展目标.促进建设与发展的良好国际和国内环境。一个多民族意义的国家概念.首先应该是一种文化标识.一种文化形象。在公共外交意义上.每位走出去的中国人犹如一张“文化名片”,而且.公共外交涉及的人群远远大于政府外交。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唐传奇有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它的人鬼之恋小说在六朝志怪的基础上已将着眼点从鬼神之怪转向人事之奇,通过描写人与鬼的婚恋来反映世俗爱情并为女鬼形象注入了人性的光芒.让唐传奇中的女鬼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人鬼恋作品的层出不穷具有超现实性和社会风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试图从中国士绅的蜕变角度重新审视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形象。学界以往对“假洋鬼子”形象的内涵的理解有不够准确之处。假洋鬼子可以说是新式士绅的代表,其从“文童”到“假洋鬼子”再到参加“柿油党”等身份的变化,形象地反映了科举废除后中国古典士绅的土崩瓦解而新式士绅兴起的必然进程。假洋鬼子的“革命”、假洋鬼子的人党等行为,体现了近代中国士绅政权化、政党化的蜕变趋势。因此,假洋鬼子形象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学、文化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从宏观视角梳理中国男性作家结构生活,塑造理想女性形象的变化过程,从而论述这种变化发展是男性作家在与时俱进中自觉、严肃、公正、客观地丰富女性形象内涵的结果。启发人们思考:“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醒来,就不会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来精确地衡量。  相似文献   

19.
宋丰玲 《考试周刊》2013,(84):179-179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自身的形象如何,对于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来讲,影响很大。教师应增强形象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塑造自己的教师形象。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来说.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形象塑造还包括塑造精深的学识形象、完美的能力形象和良好的仪表形象。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作为蒲松龄的典型代表作,借花妖狐媚的系列女性形象集中表达作者的美学理想。《莲香》更是典型之作,且是全书中难得的狐鬼并提之作,作者笔下的狐鬼形象在此篇中更是栩栩如生,特别是其对“情”的阐释更是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