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鸿章 《武当》2004,(10):42-43
一、道言 《庄子·让王篇》和《吕氏春秋·贵生篇》都有这样一条语录:"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古人以为,治身与治国有相通之处,能治身者必能治国。一部《道德经》,世俗儒家多以为是一部治国论的著述,其实老子本意  相似文献   

2.
韦力 《收藏》2011,(3):118-120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秦地伶人魏三来到扬州,一曲倾城。某日偶泛舟湖上,乡人闻风,画舸尽出,争相睹之,时年24岁的焦循(图1)亦携家人驾小舟沿湖观之,赞其技“转相效法,染及乡偶”。15年后,魏三在京城一曲歌罢,殉技于后台,焦循闻之大恸,作《哀魏三》曰:  相似文献   

3.
殉钓者     
殉钓,这是一句带有苦涩味的谑称。 太湖流域,是无锡地区人们公认的垂钓胜地,不幸的是近几年中已有3位钓友在垂钓活动中死于非命。事后笔者怍了调查访问,分析事故的原因,确实有值得广大钓友引以为戒的教训。 1990年8月,工某外出垂钓傍晚未归,家人寻找发现他连人带竿俯卧于一池塘水面,已死亡。据笔者调查,钓者是当地农民,过去  相似文献   

4.
侯亚会 《收藏界》2016,(4):108-118
俑,也叫偶人,是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使用极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其最早来源于我国奴隶制时期的人殉制度,而到了封建社会,用人物俑随葬逐渐代替了残酷野蛮的殉人仪式,体现了社会正逐步进入文明时代,使用人偶陪葬也由贵族阶层扩展到一般财力殷实的地主阶层中。从现有资料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过关于俑的随葬。俑按照制作材料可分为陶俑、木俑、石俑、铜俑等,其中以陶俑居多;按照用途可分为仪仗俑、兵马俑、镇墓俑、生肖俑、伎乐俑等。我国目  相似文献   

5.
盔醋瞄圈誊鲨学饭岁祥二花理忿杯一匆益‘纯布公神污砂殉卜习钾脚扔e旅‘天津国际室内田径邀请赛冠军众生相@许阳  相似文献   

6.
董晓琳 《收藏界》2011,(11):106-107
契丹民族给后世留下无数难解之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随着辽国的覆亡,契丹人亦随之神秘消失,且消失得无影无踪,令人不可思议。唯有那些契丹贵族墓葬中保存的殉葬品记载了这个曾经辉煌过的民族,目前在我们发现的有限的殉葬品中,尤以生动形象的木俑为稀少。辽代在统和以后,随着契丹封建化的加深,连"杀牲为祭"都在禁止之列,殉人当然也就逐渐消失,而以俑取而代之。在辽墓中多次发现的木俑或石  相似文献   

7.
日本围棋一直有一种唯美的文化色彩,注重构形,注重步调。“形”的美丑是许多棋手在思考下一手时的极其重要的标准,有宁愿输棋也不下恶形的实例。同时,由于海岛文化的特殊性,日本围棋有时也体现一种悲壮的“殉”之美。在这一点上,吴清源、林海峰、赵治勋以及后来的王立诚等人都不是其代表,真正能代表日本围棋的应该是大竹英雄、武官正树,应该是坂田荣男、藤泽秀行、依田纪基。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而中国古代的帝王多以儒孝治天下,他们认为人死后加以厚葬,是对已故先人的尊重,这样就更加重了厚葬之风。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便有人殉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活人殉葬的制度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陶俑替代活人进行陪葬,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而在山东省青州市香山汉墓也出土了一批彩绘陶俑,因其数量大、种类全,用  相似文献   

9.
钓者的追求     
邓迎春 《钓鱼》2010,(23):1-1
若问钓者的追求是什么?回答也许是多种多样的,为鱼而渔者有之,为鱼而娱者有之,为鱼而他者亦有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追求一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形神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远 《武当》2003,(10):18-20
身心之在,古哲谓之形神。《练功秘笈》曰:“有形谓之形,无形谓之气,运有形与无形而会之谓之神。”哲者又云:“形者有为之功,神者无为之德。”古人又云:“灵明知觉之谓神”。清玄散人曰:“神者,变化(阴阳)不测之为神,昭感应化者为神,出乎意料者为神,不由思虑智慧而得者为神,拳技武艺运用自如,依随自然,不凭思虑所出而制胜者为神。”  相似文献   

11.
梓荃  董清理 《收藏界》2014,(2):18-36
所谓俑,是以陶、木、青铜等材料制作的小型人像,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从而出现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俑。  相似文献   

12.
诚明吟     
邵雍 《健身科学》2010,(7):F0002-F0002
人言孔圣为“生而知之者”。孔子曾有言:“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然孔子亦曾自谓:“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处的“知”乃“智慧”之“智”,非单指“知识”而言。智慧有后天、先天之分。后天之智乃思辨分别之智。为后天学习所得;先天之智则指人们天性之中本来具有的诚明、安乐的智慧,即禅家所谓。  相似文献   

13.
修武修文,古之治致之道也。远之,则用于一国,迩之则用于一身,未有截然相判者也。孔子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此文武之道,犹太极之有两仪。两仪交变,而生生不穷。然究极其蕴,一而已矣。一者,在天为理,在人为德。理发而生万物,循之则昌也;德成而举百行,勉之则至也。一而万,万而一,精粗巨细,无相或遗也。  相似文献   

14.
文钟然 《收藏》2013,(4):78-79
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之所以能学贯中西,是因为他有良好的中国画创作根基,后来又结合了留法所习西画精义。他曾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攻之,未足者增之。"对西画则"可采入者融之",故徐悲鸿十分重视素描、速写及对于绘画中光色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徐先生创作的题材十分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鸟兽都有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他画的马融合了西画的技巧,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文钟然 《收藏》2013,(7):78-79
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之所以能学贯中西,是因为他有良好的中国画创作根基,后来又结合了留法所习西画精义。他曾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攻之,未足者增之。"对西画则"可采入者融之",故徐悲鸿十分重视素描、速写及对于绘画中光色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提高。徐先生创作的题材十分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鸟兽都有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他画的马融合了西画的技巧,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无论是群马、孤  相似文献   

16.
李慎强 《武当》2004,(3):11-11
炼之者,以大煅之取其纯也。筑之者,以土累之使其多也。己者,中央戎己土也。土即意也。即至诚无妄真意,是也。基者根本也,其中有土谓之基。  相似文献   

17.
第一卷习武总论壹拳者,搏击之术也,古今中外皆有之。其不外乎拳打、脚踢、身击、擒拿、摔跌也,以致人伤为目的。贰搏击者,以最小之代价,取得最大之效果也。胜人  相似文献   

18.
学稼 《武当》2013,(4):48-49
论得药1、什么是药物《道言浅近》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人道言浅近》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精气神三者,在内丹功法中强调练先天,忌用后天,称为内药。《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溢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三丰在《道言浅近》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是一致的。后天的精气  相似文献   

19.
《篮球》2007,(12)
┌──────────────────────────────────────────────────────────┐│...前l甲..心拍皿号襄.睡邹,..「翻..心鹉峨理翌皿蚤』..口悉...睑殉阅甄.怪玺..吐里口.二猫.习工迢 ││2007一11一27(星期二)19:3。14东莞马可  相似文献   

20.
杨汝清 《收藏》2013,(5):I0052-I0053
大凡天之生物,各秉其彝,各尽其性,水陆草木之花,土石金革之材,鸟兽虫鱼之物,皆可鉴天地造化之功,体阴阳四时之微,明彝伦枚叙之理。故能尽其物之性者,亦能明人之性;能明人之性者,即可赞天地之化育,比心体之幽微。古人常常以情比金,以德比玉,以志比木,皆为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