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卫星 《中国教师》2011,(22):39-40
<正>《现代汉语词典》对"比较"的解释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旨在通过比较显示异同,凸现主体事物,使其特点更加鲜明,效果更加明显。"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将"比较"这一方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来,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把内容上、主题上或形式上有一  相似文献   

2.
比较,就是把两种或几种同类事物加以对照以辨别其异同、高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毛泽东也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作文时通过比较(包括古今对比、新旧对比、正反对比等),可以鲜明地彰显人、事、景、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比,就是比较,即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辩别异同与高下。比较是人们认识世界常用的一种方式方法。古今中外都渗透了比,年年月月都贯穿着比,各行各业都涉及到比,男女老少都知道比。比,无处不发生,无时不存在。“有比较才有鉴别”,比是人们辨别事物的一种常用措施,真假好坏、是非曲直、大小多少等,往往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区分的。比就是较量,即用竞争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比是人的天生特性,比是人们心  相似文献   

4.
各种语言都有表比较的句式,潮汕方言(以下简称方言)当然也不例外。与普通话比较,有自己的特点。(一)先说表比较。普通话就是用“比较”这个词来表示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的异同或高下的。普通话表示比较,有时用“比较”,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辨别高下或异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联系,必须具备可比性。比较是常用的语言表现方法。比较不属修辞方式。可是,在广州方言中,有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错体比较,进行比较的事物不具有任何联系,相  相似文献   

6.
<正>比较,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一定标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某种联系的事物间,辨别高下、异同,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有比较就有鉴别,有鉴别就有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有着广泛的空间,从作家背景到主题内容,从语言风格到诗文意境,从理解句子到词语分类等,都能成为比较法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比较法是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比较既是方法,也是一种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往往要借助比较,鉴别异同或高下,从中找出事物间的联系;离开了比较,这种辨别异同高下的思维过程就寸步难行了。通过比较,往往能获取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运用比较法分析课文,有助于学生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提高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而定。一般地说,可从以下几方面选择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一、抓住课文的对比内容进行讲析。对比是一般的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中…  相似文献   

8.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非对立的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事物的异同、优劣或高下,帮助人们准确区别事物,认识事物。我们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集中起来有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叫做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能打开思路的闸门,可以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并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辨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比较阅读的重点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有两种类型,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比较阅读的教学有…  相似文献   

9.
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采取比较的方法,对员工进行说服教育、疏通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不仅有利于客观地认识事物,而且对于保持心理的平衡以及倡导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都是十分有益的。比较,就其概念而言,是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其异同或高下的一个过程。同时,它也是人类认识事物,进行鉴别、判断并最终得出结论的一种使用频率甚高,且应用范围极其广泛的思维方式。所谓使用频率甚高是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每天都要对耳闻目睹的事物作出甄别与判断,以鉴别其正误、真伪、优劣与高下等等,并以此来决…  相似文献   

10.
比较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的比较,都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求异思维,从而做出正确的认识和结论。所谓比较,并非是将无关的两种事物随意地加以对比,而是一种有目的地将具有可比性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加以辨别,以求异同或高下。下面就我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谈谈如何驾驭教材,巧用比较,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 (一)补充比较补充比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做的本课知识面的拓宽方式,以构成学生带有可比性的认知对象。  相似文献   

11.
所谓比较,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较对于加深知识的理解,打好双基,培养能力有它独到的优势。这是因为: 一、运用正反比较,辨别概念的差异,培养判断力 初中数学的正数与负数、有理数与无理数、方程与不等式、常量与变量等都是呈明显差异对立统一的概念;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等都是呈明显对立的运算,对于这些呈明显差异的  相似文献   

12.
比较是读书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材料,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它们的异同或高下,从中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掌握规律,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提高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间辨别异同或优劣,因此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在各种语言材料中有大量相应的表现形式,译者有必要熟悉并掌握这些形式,并从词法和句法上对原语作深刻的理解.从而准确地译成汉语。文章通过分析和归纳英语比较形式,按其意义特点分类.以方便英语学习者理解和翻译。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就是把内容或形式同类,或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彼此接上关系,来辨别异同或高下的一种思维过程.有联系就可以比较,有比较就能鉴别,就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能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笔者认为比较法在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利用比较法进行授课时,首先是根据课标要求和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意图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相对应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了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可见抓好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当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但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比较阅读,是诸多方法中较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过程和辨别事物异同高下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同一篇课文或两篇及两篇以上课文有相同点的材料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有效地获得并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比较阅读,既可在同一篇课文中进行,…  相似文献   

16.
比较法解题     
有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具有可比性.在学习上运用比较,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思维,并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比较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所谓比较法是在找到两种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找到它们的相似规律或显示差异的方法,通过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把握其本质属性,使知识深化、活化.比较的过程就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它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比较是指辨别事物相同属性的异同或高低。一般来讲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同类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进行比较,二是对同一事物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进行比较。比较教学,顾名思义,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即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其本质特征在于比较、对照、对比及参照。一、比较教学的价值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小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比较,辨析异同高下,可以调动思维,提高人们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和教材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有可比点的文章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课内课外的比较,这样,既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吃透例子”,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  相似文献   

19.
对比法是人们通过比较事物的异同及其相互联系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对比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对比的  相似文献   

20.
比较,也可称对比,即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比较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遵循学习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