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话"来承接一个或多个的活动过程,这里的"对话",起到一个信息传递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话"可以了解动作要领、活动任务和内容、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在练习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可以得到反馈信息,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话”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这种精神活动建立在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之上。同样地 ,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往之上。教学中要实现师生对话 ,必须努力开拓对话实现的途径。一、积极营造对话的氛围 ,使学生乐于对话当一个人处于压抑的氛围之中 ,那么人的生理机能将会大大地弱化 ,人的思维、语言、表情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对话 ,那是不现实的。因此 ,要开展师生对话 ,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 ,使对话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促进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关键在于着力创设对话情境,精心构建课堂对话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现文本的意义,感悟文本的情感,并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相似文献   

4.
一、以学定教,适时引导。《课标》所讲的“对话”,要求参与对话的双方或多方,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以智慧开启智慧,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只有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对话”,才有可能发生“感染”、“激活”、“碰撞”等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活动,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离开  相似文献   

5.
对话活动是活动教学的基本方式,它具有互动性、合作性、动态性、平等性等特点。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对话活动,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而对话的基本形式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意的过程。”(叶澜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建对话的课堂,让学生在对话的课堂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一、民主氛围,平等对话真正的对话要求教师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要倾注真情,把爱心、微笑、鼓励带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句热情的赞语,每一个亲切的眼神,都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使学生感受到精神的愉悦。这样的学习氛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敞开心扉…  相似文献   

7.
一、对话互动的课堂,时代的召唤对话、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科研素养的需要。师生对话互动搭建学习脚手架,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积累学习、活动经验。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学生的灰色记忆。教师把课堂建构成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平台,让每朵花尽情绽放。变课堂是一成不  相似文献   

8.
一、对话互动的课堂,时代的召唤对话、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科研素养的需要。师生对话互动搭建学习脚手架,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积累学习、活动经验。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幸福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学生的灰色记忆。教师把课堂建构成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平台,让每朵花尽情绽放。变课堂是一成不  相似文献   

9.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件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意的过程:”(叶澜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建对话的课堂,让学生在对话的课堂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对话"的平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话题",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促成体验性学习。要实现"为了发展每一位学生"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意味着学生主体的回归。对话从形式上来看,即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在这些多重对话中,学生和文本这一特殊的对话活动,无疑是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是一种开启智慧、沟通心灵、闪动灵性、实现成长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赖斌 《语文天地》2013,(13):64-6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与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对话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过程中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注重教师、学生、文本间的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当下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对话。但是,从实践的角度看,显然又暴露出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因对话不畅通致使阅读活动虚浮、肤浅而流于形式。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是对话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公开课激发思考,建构"对话式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践行,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地发挥多种对话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在互动式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三方面问题: 一、教师的作用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策划者、参与者、合作者的重要角色。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下,它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而不是教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基于这些规定,我们不难得出:符合时代需求与课标要求的语文课堂,必然是让学生个性绽放、对话自由的课堂。于是乎,为了自由,为了个性,出现了大量脱离文本的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头颔首,学生强词夺理、教师微笑附和的“民主”课堂。教材的束缚没了,教师的权威没了,教师轻松了,学生高兴了。语文却在这一团和气里偏离了它应有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朱克涛 《现代语文》2014,(11):13-14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堂能否积极有效的展开对话,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对话活动中去,关系到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因为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思考、表达交流的过程,是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的态度。本文试图从多角度来探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对话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读书思考、讨论答问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最主要环节。这其中读书思考环节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单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则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对话过程。讨论答问融学生的听、说、读、思和教师的点拨、示范、评价于一体,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一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尊重,看一看学生在讨论答问这一环节中的表现,便可见一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讨论答问这一多向对话环节普遍得到了师生的重视,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主旋律。问题:一蹴而就式的讨论合适吗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由教师决定学生,教材决定教师,给什么教什么,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回答,怎么理解。我们的教学总是缺少学生的自主活动,缺少互动性的交往,缺少学生对作品的平等对话和理解,总是要按教师的理解、编写者的解释学课文,缺少平等对话的空间,缺少批判性思维的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