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把这个问题提给一位从事写作的人时,他会这样说:“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我喜欢写作!”读书仅仅是为了写作的人,不过是一个“邮差”,或者一个尾巴主义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别的作家,那就绝对不会有他这位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一位说过什么的人,那他也就不会有什么东西能说给读者听。不,我决不是为了写什么才阅读,我爱读书只是因为在这个世界我只有一个生命,而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动因都激发起来。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  相似文献   

2.
早在一九二五年,鲁迅在谈到文艺创作时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论睁了眼看》)鲁迅正是以一个“凶猛的闯将”的姿态,为开辟“一片崭新的文场”而从事小说创作的.他以文艺为武器,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是怎样做起  相似文献   

3.
作家声音     
<正>刘庆邦认为一个作家要有悲悯的情怀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日前做客石家庄市"燕赵讲坛",向市民讲解了文学与生命的关系。他认为,作家生命的质量、力量和分量决定了其作品的质量、力量和分量。刘庆邦说,作家的写作,是生命之树、生命之果、生命之诗、生命之歌、生命之舞,是一种灵魂形式。写了40多年小说的刘庆邦,回过头看这么多年的写作发现: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力量和分量,决定他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来。对于生命的质量,他认为,只有具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余华在演讲时表示,鲁迅曾是他最讨厌的作家,自己直到36岁才真正读懂鲁迅,佩服鲁迅。余华在“文革”中长大,因为从小上学时只能看鲁迅的小说,一直对其“非常讨厌”。1996年前他家没有一本鲁迅的书,但后来当他以一个小说家的眼光看待鲁迅小说的时候,他觉得鲁迅真是一位锋利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写作的意义     
在当下,谈论鲁迅是很容易不合时宜的。作家葛红兵的一段话总让我感同身受,他说:当代中国,鲁迅已成为一个理念。仿佛居于鲁迅当中或者自居于鲁迅的对立面,人们就占有了某种力量,占有了某种武器,说话就仿佛有了底气。鲁迅似乎成了一个救星,当人们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拉出鲁迅来讨论一番。在鲁迅面前,当代人是焦虑的,或者可以说鲁迅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核心焦虑之一。自知浅薄的我选择了适当的远离,希冀在这远远的注视中看见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相似文献   

6.
老实说,对九○后作家我了解甚少。在所知不多的作家里有一位吴子尤,一位已经离去的北京少年,我没有读过他的代表作《谁的青春比我狂》,但他的生命态度使我在多年前就知道并关注着他。这位据说是"90后第一个离开的作家"年仅16年,托朋友  相似文献   

7.
汤素兰 《小火炬》2012,(6):28-28
鲁迅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我和他的相遇,有着奇妙的经历。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曾选入我们的中学教材,每个中国孩子在求学阶段,都会和这位20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相遇。然而我和他的相遇却更早一些。我的老家在偏僻的农村。小时候家里没有课外书。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大队办的学校度过的。  相似文献   

8.
大哉,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的一生,可说经历了20世纪的全过程。他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没有一篇不打有20世纪的烙印。一位著名评论家说:“没有起码的思维力和文学操作力成不了作家,没有优秀的文学天赋成不了优秀作家,没有大热情、大痛苦、大慈悲和高贵的道德追求则成不了伟大作家。在本世纪中国作家中,也许只有鲁迅和巴金这么两个人具有这样的精神素质。”此言说得极是。因此,当我把目光投注在巴金身上时,只有用一个“大”字来概括。大热情的巴金巴金是一个具有大热情的人。当他拿起笔,那种改造世界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9.
乡土文学是现当代中国文坛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作家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学现象。然而怎样概括乡土文学的特征,却始终没有统一的观点,人们往往从“类”的属性出发,却忽略了乡土文学概念下作家风格的大相径庭,只是简单地以是否写农业农村为标准去看待它。乡土文学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种”的属性,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内涵和外延。该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乡土文学的第一位作家——鲁迅的乡土小说开始,分析其文学内涵从而厘清乡土文学必备的“种”的内涵,以确定其概念的外延。鲁迅的小说是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是乡土小说的开端,他的小说中蕴含着后来乡土小说各个分支提倡的因素,对鲁迅小说乡土因素的单独分析,有利于发现鲁迅的乡土文学态度,从而寻找到乡土文学应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石破天惊的批判力量 日本作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这样记录鲁迅先生灯下写作的情景: "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每一个伟大的作家,心灵都是美丽的,因而他们的作品,具有永久的魅力。鲁迅就是这样的作家。而故土情深,童心永葆,又是他的心灵美突出表现的一个方面。他曾这样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三十年代初期,鲁迅  相似文献   

12.
母爱是五四时期许多作家喜爱的一个主题,他们以此表达其战胜黑暗的要求和信念。鲁迅笔下也多次出现过对母亲的描写,但他突出的却是母亲的坚强。从艺术的母亲形象出发,本文依次论述了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母亲、母亲与作者的关系,以及她所给予鲁迅最重要的人生启示——坚强,并且证明正是通过母亲坚强性格的塑造,鲁迅为自己确立了一个新的传统,一个帮助他战胜所有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3.
张叶 《中学生百科》2023,(Z3):103-105
<正>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对此我深有体会。少年时期我读鲁迅的作品,脑海中曾想象鲁迅的面容,觉得他应该是个清癯、深邃的人。后来在书店见到他的照片,很是惊讶,因为和自己内心的构想十分吻合。之后又读张爱玲、张恨水等作家的小说,依然习惯在脑中勾画他们可能的样子,亦勾画他们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于是一个个作家的风格和精神气质跃然于胸。他们的作品、人品无疑与他们所读过的书及经历过的人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青色的醇朴沉淀在越城的河里,先生提着胆剑早已走远了,却已然留下了路。他的笔是投枪,是匕首,是越人的胆剑,而拿笔的我却忽地怯懦了——鲁迅,只因是鲁迅。我的生命还没有攀上先生的高度,仰视——只有仰视,仰视那道支起一个面庞、支起一个“鲁迅”、支起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横眉。  相似文献   

15.
一篇章有多种解读方法。鲁迅先生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而且在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已年满46岁,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型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带着成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出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思想解读”,应该是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相似文献   

16.
教苑新语     
在学生的心田播撤鲁迅的种子,教师的生命应该在场,不仅成为鲁迅与孩子的桥梁,也同时在孩子与鲁迅的生命中汲取力量,享受幸福快乐,获得教师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政治化内涵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因素,是对一个作家为文学发展所做的独特而卓越贡献的肯定。没有时代政治潮流的作用力,就很难产生鲁迅这样具有时代影响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8.
自称为鲁迅的私淑弟子的许钦文,是在鲁迅的直接扶植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他以平易质朴的写实笔调描写绍兴乡村的人生故事,他以冷静诙谐的讽刺笔法描绘青年男女的爱情心理,他以简洁深刻的笔触揭露动荡社会的黑暗现实,他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蜚声文坛风格独具的乡土作家。在许钦文的文学道路上,灌注过鲁迅先生诸多的心血,鲁迅常常为许钦文“看稿,改稿,介绍稿子,校对稿子,样样都有”。直到垂暮之年,许钦文忆及其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时,还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鲁迅先生也”,“鲁迅先生给我的恩情永远说不尽”。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象征     
鲁迅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象征主义流派或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家,这不仅因为鲁迅在他的几乎包括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所有文学作品中没有着意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更因为鲁迅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和共产主义战士与现代主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家们的思想也大相径庭.然而鲁迅以一名沉毅勇猛的文学革命战士的身份,以他的睿智和心血为我们精心培育了一丛带露的鲜花——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把她献给了中国新文学.《野草》不仅是中华民族近代文学史上黑暗荒芜年代里的一个回音,同时也使鲁迅与象征、象征主义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野草》以其独具的神秘魅力展示出无限的风彩,并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爱好者和研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