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性人生境界的追求——徐訏《鸟语》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徐《鸟语》的解读 ,探讨了小说中所表达的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2.
徐訏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江湖行》很有研究价值。文章以江湖流浪、都市漂泊、重返江湖、人世浮沉、峨眉彻悟等几个成长阶段,结合主人公周也壮与葛衣情、紫裳、阿清、容裳等爱情的跌宕起伏,探讨成长小说中相应的关于人生流浪之旅的开启、盲目空洞的挣扎奋斗、在世事中激荡沉浮的旅程以及追寻生命自由和人生终极意义的心灵探索。在文本纵向递进发展的时间顺序下,用横向平行的成长小说叙事语法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对《江湖行》的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3.
徐訏的小说创作在浪漫传奇的通俗形式之下展开的,是对爱情、人性、人生以及宗教等方面的现代性追问。这种追问主要表现为爱情的哲理反思、心理的深层剖析以及宗教的关怀与提升这三个方面。这种融哲学、心理、宗教于一体的生命的道说,体现了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是徐计小说的现代性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4.
1月10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王莹 《文教资料》2012,(32):73-7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乏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作家,徐訏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圣经》的影响下,徐訏小说的语言表达多了温婉与清丽、沉郁与感伤,呈现出"在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叙事结构,基督教教义也使其小说蕴含着博爱与忏悔的内在精神。本文试从徐訏与基督教的渊源、《圣经》文本对徐訏小说的影响、基督教精神对徐訏小说内在精神的影响三个角度对徐訏小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婷 《文教资料》2007,(33):19-20
徐訏是一个"距离"意识非常浓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谈到爱情、友情、审美都强调"距离"的重要性。本文以《盲恋》为个案,重点分析徐訏笔下的"美的距离"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爱情是否存在和继续。  相似文献   

7.
徐的小说的悲观主义主要通过浓厚的悲剧意识、悲剧言情模式、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流浪和死亡主题来体现 ,结合了传统与现代表现手法 ,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因而显得相当成熟 ,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徐訏的香港小说始终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这与他自由知识分子的定位、过客的创作心态以及与香港都市的疏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风萧萧》超越了“爱情传奇”与“间谍传奇”的范畴,徐圩在现实与想象交织的世界里追寻着一种自由、浪漫并且充满哲理的人生.自由的人生观——对人生理想状态的探寻成了主人公人生轨迹的最终归宿.《风萧萧》中浪漫化的表达方式,诗意哲理化的人生,“爱”之观念的诠释和升华,集中归纳了主人公在漂泊一生中的理想征途.人性的健全发展、人类理想的自由生存状态的追寻构成了主人公的最终宿命.  相似文献   

11.
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自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广泛的讨论.而目的论这一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为翻译评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因此本文试图从目的论角度对许教授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作出分析,以说明翻译目的在其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不容置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放假了     
放假了, 真开心! 课程结束了, 我们开始玩! 你跳绳来, 我踢球。  相似文献   

13.
《广东第二课堂》2006,(1):36-37
  相似文献   

14.
Spring is coming     
Spring is coming
She is singing with snow
Spring is coming  相似文献   

15.
春天来啦!     
《双语学习》2011,(3):2-3
春天是四季中的其中一季,时期在冬季和夏季之间。春季代表着重生,更新和再生。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文化和风俗,对“春“的具体定义也不尽相同。在春分,白天接近12个个小时,并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得更长。  相似文献   

16.
咕咚来了!     
胡敏 《双语学习》2012,(5):24-25
  相似文献   

17.
18.
《中学生电脑》2006,(4):48-49
Hi!各位“愚”兄“愚”妹14月1日,每年一次骗人不犯法的日子又到了。你的亲朋好友很可能“愚你没商量”哦!我们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提防别人的“玩弄”!呵呵,Sunny姐姐提醒各位注意了。本期的主题就是“幽默无处不在”。瞧!愚人节的“把戏”开始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A long term action research programme initiated in 1987 by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at the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New Zealand, is seeking to develop a virtual class. The virtual class is regarded as the critical component of a new educational paradigm for a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action research programme takes the form of a spiral of cyclical attempts to create a virtual class. Each attempt is seen as a syntagmatic episode of a virtual class paradigm attempted in the light of an existing paradigm. The results of each syntagmatic episode are seen as influenc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aradigm.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高职教育的任务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高等性、毕业论文的特点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等方面论述了高职毕业生应该撰写毕业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