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形象塑造是儿童文学创造的关键,“孤儿”形象是众多人物形象中特殊的一类。“孤儿”是社会生活中特殊的人群,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具表现力,更能打动小读者的心灵。本文通过对《雾都孤儿》、《三毛流浪记》等作品中小“孤儿”形象以及“孤儿”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分析,挖掘儿童文学作品中“孤儿”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松 《现代语文》2007,(9):44-45
《亚细亚的孤儿》是吴浊流的代表作。对胡太明的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有鲜明的孤儿意识,也有人认为他有孤儿意识但最终被克服。笔者认为,对胡太明的形象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来判断,不能盲目拔高,也不能被贬抑,要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崔洁 《现代企业教育》2007,(6X):103-104
许多维多利亚小说的主角都是孤儿,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孤儿形象对于维多利亚小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自我心理学磊角度出发,认为在两部经典维多利亚小说(《远大前程》、《简爱》)中,孤儿都充当了其他主要人物的“客观我”,并进一步探讨了自我与客观我之间的关系在这些人物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万颖 《文教资料》2011,(6):10-11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它的悲壮沉雄主要体现在以程婴为首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塑造上。本文从戏剧冲突、语言风格、心理投射、悲壮沉雄色彩这四个方面具体阐析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许多维多利亚小说的主角都是孤儿,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孤儿形象对于维多利亚小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自我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两部经典维多利亚小说(《远大前程》、《简爱》)中,孤儿都充当了其他主要人物的“客观我”,并进一步探讨了自我与客观我之间的关系在这些人物的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题材剧《赵氏孤儿》,最早被改编为元杂剧《赵氏孤儿》,此后又陆续被改编为京剧、潮剧、豫剧、晋剧、话剧等,后又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而对主人公程婴的刻画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可以说不同的程婴形象对于剧目主题的表现或许是最有力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7.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在他众多作品中,如《大卫·科波菲尔》、《尼古拉·尼古尔培》、《董贝父子》、《雾都孤儿》、《孤星血泪》等作品中,常出现流浪街头、孤苦伶仃的儿童, 人们衣食无着,备受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与遭遇催人泪下。为何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能表现得如此逼真动人,这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分不开。  相似文献   

8.
车玉茜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2,24
在《亚细亚的孤儿》中生活着一组神态各异的日本人群像,他们或可爱,或可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惆怅失意,而以往对《亚细亚的孤儿》人物形象的分析却集中于中国不同知识分子或胡氏家族代表人物的典型分析,本文试图以日本人为焦点,对《亚》中日本人形象做一整理,以期完整对该小说人物群的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亚细亚的孤儿》中生活着一组神态各异的日本人群像,他们或可爱,或可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惆怅失意,而以往对《亚细亚的孤儿》人物形象的分析却集中于中国不同知识分子或胡氏家族代表人物的典型分析,本文试图以日本人为焦点,对《亚》中日本人形象做一整理,以期完整对该小说人物群的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10.
《她是我的朋友》(第八册)一课第二段中,具体描写了阮恒献血时的动作、表情,充分展示了孤儿阮恒为了能让朋友活下去,自己强忍痛苦,毅然选择去死的感人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忠于友谊、舍己救人的可敬可爱的少年形象。  相似文献   

11.
《雾都孤儿》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十分复杂。在复杂和贫穷的生活背景中,多数人都被迫选择了通过作恶而活下去,但在窃贼团伙中,也仍旧有人坚持着内心的善,向往着真善美的生活状态。文章以分析复杂形态的人物形象为主,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为主对其善恶两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望文中内容能够为各个《雾都孤儿》读者提供一些人物解读方面的可用思路。  相似文献   

12.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雾都孤儿》对文学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作品多以英国真实社会现象为背景,通过不同种族人物形象的对比来呈现出当时犹太种族的遭遇,更从中体现出作者内心对犹太女性的怜悯。新历史主义可以更好的解读《雾都孤儿》中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与犹太人的关系,从而更好解析犹太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虽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之中,但在"复仇"这一基点上仍具有可比性。二剧对复仇母题处理上的差异:就思想主题而言,《赵氏孤儿》是对社会、伦理的批判,《哈姆雷特》是对文化、人性的批判;就戏剧形态而言,《赵氏孤儿》以"故事"为中心,《哈姆雷特》以"性格"为中心;就人性刻画而言,《赵氏孤儿》是鲜明的个性与单纯的人性的统一,《哈姆雷特》是性格的复杂性与蕴涵的多义性的统一;就对传统文化、现实秩序的价值取向而言,《赵氏孤儿》是持认同和实用的态度,《哈姆雷特》是以否定和颠覆为旨归。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两个“孤儿剧本”进行美学比较。在审美理想上,中国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传出的是褒忠抑奸之曲,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发出的是仁爱和解之音;在审美结构上,线状结构的《赵氏孤儿》表达的是中国善恶有报的传统观念,网状结构的《中国孤儿》将文武不和演绎为文野之争;在审美效果上,《赵氏孤儿》旨在赞美舍生取义之士,《中国孤儿》旨在宣扬以德服人之魂。通过比较,寻觅伏尔泰对中国精神的发现和接受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与《简爱》是中外文学史上的两部不朽巨著。两部作品刻画的女主人公形象——林黛玉与简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二人都是孤儿,都曾寄人篱下,都像折断了羽翼的小鸟一样,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对世俗进行了强烈的反抗,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文章主要就二人的身世遭遇、人格魅力、反抗精神和爱情结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赵氏孤儿的故事和关羽形象正因涵盖了忠义思想的精神内核,才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而电影《赵氏孤儿》和《关云长》对于忠义思想的解构,难免使观众产生一种阅读失落。用传统文化经典改造的商业大片能使观众一饱眼福,但如果在消费历史、消费文化的过程中得不到一点精神方面的感召,则只能让商业大片成为文化快餐而不是文化经典。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全元戏曲·赵氏孤儿记》的剧目说明提出三点商榷意见。一、赵氏孤儿题材南戏非由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直接影响出现 ,亦非产生在元代后期。二、该剧目说明根据景李虎《元代南戏〈赵氏孤儿记〉的重要价值及版本源流》一文提要而成。然景文所概括的赵氏孤儿剧目的版本源流既不确也不全。三、《六十种曲》本《八义记》并非徐元所作。毛晋于《八义记》下署名徐元 ,造成有清一代著录上的误会。而徐本则是更接近史实的本子。  相似文献   

18.
《雾都孤儿》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不朽名作,其中主人公奥利佛和南希的形象深入人心,让人感叹唏嘘。一方面奥利佛和南希的命运前半段有着重合之处;另其一方面命运走向又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赵氏孤儿》诞生于春秋时代,是先秦时代的暴力现象,司马迁的《史记》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灌输了强烈的悲剧观念,体现了司马迁独特的美学创造。元朝纪君祥引进了民间观念,参与了对《赵氏孤儿》悲剧故事的个体化消解,在戏剧结构的严整性和美学的纵深度上朝前飞跃了一步。徐元的传奇《八义记》则取得了表演性与舞台性的超越性进展。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礼仪法规的关注,代表了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在启蒙时代的对理性的高度渴望和尊崇。《赵氏孤儿》所体现的暴力美学,暗合了西方悲剧观念基本传统,引发了《赵氏孤儿》在中西方传播学上的一系列成功。《赵氏孤儿》含有侠义观念的动作美学,是感性化强烈的审美对象,也是解除现代人精神困惑的另类方法。观赏这样的剧作,可获得类似欣赏当代竞技体育的美学效应。《赵氏孤儿》内中融合的武侠观念、死亡情结、杀婴现象、原罪理念,都是该剧最具魅力的美学亮点。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