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要求新且快,“慢新闻”似乎是一个悖论。但在新媒体时代,慢新闻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现实的必然。新媒体对于新闻的反应快速到每分每秒,传统纸媒在速度上明显处于劣势,要想赢得生存空间,除了,在与新媒体融合中努力加快纸媒传播速度外,更需扬长避短,舍快求慢,用还原真相沉淀理性的深度报道,用扎根基层深入心灵的人文关怀,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趣味,打造有力量有温度有情趣的慢新闻,对抗速度对抗喧嚣对抗同质。  相似文献   

2.
据9月20日《燕赵晚报》报道,在河北怀来葡萄节上举办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大赛上,经过200多人激烈角逐,最终一名小伙儿以30秒吃掉一斤葡萄的成绩摘得桂冠。看到这一新闻时,笔者也在吃葡萄,不由的加快了速度,结果30秒吃了10来颗还有点不舒服,真想不到这个小伙子吃完后是什么感觉。从网上查了一下类似激烈的“赛事”,竟然多如牛毛:《重庆晚报》曾报道说“南滨路实施了交通管制,露天摆了1182火锅台。  相似文献   

3.
不同形式的不同特点要想为自己手中题材选择合适的形式,可先来看看在电视新闻评比中所设的项目和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现在的电视新闻奖评比设短消息、长消息、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系列(连续)报道、电视节目编排及现场直播几大类。每一类应该说都有自己适合的题材和相应的要求,如果在形式的选择上失当,或送错了项目,都难免前功尽弃,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先来看一下几个类别适宜的题材。短  相似文献   

4.
晏扬 《青年记者》2012,(25):4-5
质疑、批评政府是媒体的权利和责任,但在大胆质疑的同时,不要忘了小心求证——如果做不到小心求证,粗略求证一下总是应该的,做一下常识判断总是必要的。至少,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歪曲事实,炮制虚假新闻,故意挑逗公众的情绪。我之所以说这番正确的废话,是有感于近日一条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河南省项城市官网公布了一批经适房申购人员名  相似文献   

5.
笔者时西方的“新闻自由秒”缺乏深入研究,所以每听有人夸赞,总是将信将疑。因此,后来读书看报也留心起来。岂知,这一来竟使我大吃一惊,对西方世界的“新闻自由”,很不以为然了。且就近摘引几例。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出自西方的新闻,也是有所发有所不发的。比如。1957年5月22日,一架美国B—36轰炸机在新墨西哥州上空因一名军官失误,曾使一枚相当于一千万吨“梯恩梯”的氢弹落到地面(幸未  相似文献   

6.
陈录梅 《新闻世界》2014,(10):24-25
报界有"三步五秒"之说,就是指读者到报摊买报纸时,选择哪一种报纸,考虑的时间只在走动三步之间五秒之内。在新闻与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现代受众获得新闻的渠道更为广泛和人们对新闻的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的情况下,一则新闻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注意,标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能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为新闻的本身"添彩",更能产生"广告"的作用,向人们"推销"一条新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说,制作"出彩"的标题,不论对编辑还是媒体本身,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2006,(9):42-42
《云南报友》2006年第2期发表谢光平的文章《词汇也需休息》。文章说,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史特朗讲到新闻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时,强调新闻稿件文字必须生动,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老穿一件衣服,还风趣地说,有的词汇用得多了,就需要让它“休息”一下。文章说,自觉做到让用得着的词汇“休息”一下,看似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就得提高对用新  相似文献   

8.
一、载体论与本体论《新闻大学》第17期发表的王洪祥同志的《有关信息和新闻的几点断想》,观点新颖,发人深思。但在这篇论文中,有两个提法,有点自相矛盾。一是“新闻是信息的载体”,指的是载体与载波的关系,新闻是“载体”,信息是“载波”;另一是“新闻是社会上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指的是种属关系,新闻是“种”,信息是“属”。王文前一句说新闻是“信息的载体”,后一句话又说新闻是“……的信息”,那么,新闻究竟是信息还是  相似文献   

9.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能否准确运用新闻语言,是能否真实、及时、客观、全面地传播新闻事实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新闻语言运用“失准”,造成信息传播不全或受众信息接收发生误差等情形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意不全。即由于新闻语言遣词造句不到位,使得传播的信息没能“打中”媒体最需传递或受众最想获取的信息靶心。  相似文献   

11.
曾经专门有人对“新闻联播”、“中国新闻”、“晚间新闻”和“新闻30分”这几个栏目的新闻播放量做过统计,其中“新闻30分”是条数最多、密度最大的栏目,几乎达到平均每分钟播放一条新闻的速度。其它的栏目平均每分钟大约播0.5—0.9条新闻。  相似文献   

12.
说好话的新闻 寒舍附近新建一休闲街,某报做了报道。因是居住地新闻,看得倒也仔细。从短讯中读到这样一句:“赏心悦目的绿化点缀其间”,让我愣了一下。因为在这条百米左右的休闲街上,缺少的恰恰是“赏心悦目的绿化”。整条街面,除了摆放着几枝盆栽灌木,无一植种绿树,记者所描说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早有人说过是“明白文”,要用最明白的 文字记人言事,怎么还会有看不懂的呢?是的,就我 几十年看报体会,是有看不懂的新闻,下面列举三 例,以供思辨。 (一)文题不符 常见有些新闻起了一个很耸人听闻的标题,但 看完内容又找不到起此标题的根据与缘由,因为此 题与内容似乎不沾边、不搭界,作为读者常有被人 耍了一下之感。 例如:8月 19日看中国体育报,有一报道“剃刀 边缘的生活”,报道美国NBA赛公牛队的著名篮球 明星皮篷的体育生涯,但看遍全文总想找与这剃刀 有关的内容,也许我看漏了眼、总之看不懂、就是找 不到…  相似文献   

14.
打开各种媒体,只要浏览一下,就会发现新闻经不起推敲的现象大量存在。这种经不起推敲不是新闻事实不清或虚假,而是记者在写稿时对新闻事实把握不准或哗众取宠而造成的。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顾此失彼。最典型的是关于希望工程和扶贫帮困的报道。希望工程的报道一般会介绍受资助者的困难情况,经济收入和家庭人口的自然状况,但在介绍人口的自然状况时就出了问题,往往会说,受资助者兄弟姐妹有几个几个,要知道按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一般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受资助者虽然经济困难、学业优秀,值得资助,但如果是因为孩…  相似文献   

15.
我走访过四川、广东、湖南几家报纸编辑部,看到好些编辑同志阅稿不及时,总是积压数天的来稿一次看,结果,当从积压的稿件中发现好的新闻稿件时,已经过时;有时稿件特好,刊登出来,也成了旧闻;稿件中的“×月×日”也不得不改成“最近”或“前不久”之类。  相似文献   

16.
“观众朋友晚上好,欢迎收看黑龙江电视台正在直播的《新闻夜航》。首先我们一起关注一下本台其它新闻节目中播出的主要内容”。2000年10月《新闻夜航》节目改版后,因为节目的第一部分是“今日要闻”,所以主持人每天在节目开始时都会说这段话。然而,几则普通的寻亲新闻却改变了这一模式。2003年2月,《新闻夜航》报道了一条新闻:当天中午一位老人冻伤昏倒在路边,得到过路群众的热心救助。但由于并发心脏病,老人最后不幸去世。节目播出后,编辑部就接到了几十位省内外观众打来的电话,大部分是对热心人表示钦佩和赞赏,也有十几个电话询问老人的特…  相似文献   

17.
新闻报道中准确而生动的细节,会增强新闻报道的宣传效果;细节不准确,会使读者“由此及彼”,怀疑其他事实的真实性。为此,新闻报道人员应当注意报道中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准确。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不要自相矛盾新闻报道中的自相矛盾,是指同一事实,或者同一画面,在表述时,前后不一致,或者这篇报道与那篇报道,这个报纸与那个报纸不一致,或者新闻照片画面与说明不一致,也即通常所说的“一事二说”。比如,有一篇反映某位“民族英雄”“鲜为人知的故事”的报道,文章前面说他在黄海海战中,“与全舰25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基层报道员,过去常常为抓不到新闻而发愁。正当我对写新闻感到失望的时候,读了《新闻通讯》上《通讯员谈体会》专栏里刊登的《做有心人就会有写不完的稿》一文后,我茅塞顿开,从中寻找到了怎样才有新闻写的答案。打这以后,我按照文章介绍的方法,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天傍晚,我在食堂就餐时,无意中听见旁边几个职工议论说:“二队管理员朱固清,在宣化县东坪银行为本队职工取工资  相似文献   

19.
报界曾有“三步五秒”之说,说的是读者到报摊买报纸时,选择哪一种报纸,考虑的时间只在走动三步之间五秒之内。瞥一眼,买不买,就看有没有他感兴趣的信息,这时,被称为新闻“眼睛”的标题,就显得  相似文献   

20.
《新疆日报》1986年4月8日一版刊登一条简讯,全文如下: 新疆钢铁公司炼钢厂首季生产告捷生产合格钢四万一千多吨新疆钢铁公司炼钢厂截至3月21日凌晨,生产合格钢4.1万多吨,提前10天超额完成首季生产任务这条消息的副题和内文都使用了“合格钢”这个词组。其实,“合格”二字实属多余。因为说“生产钢4.1万多吨”,意思已足以表达清楚了。读者总不致于误会,以为那4.1万多吨的钢中,既包括合格的钢,也包括不合格的钢。通常,报道某手表厂的年产量,为什么只说年产手表多少,而不是说年产“合格手表”多少呢?同样,报道某自行车厂的年产量,为什么也没有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