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教学研究》199O年第四期刊登的《<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欠妥》(六年制小语第八册19课),认为课题与课文内容不符合,与作者本意不符合,宜将原题《马背上的小红军》改为“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题就是好。歌德有句赞颂眼睛的话:“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文章的标题就像眼睛一样,是值得深究的。我认为出色的题目能引人入胜,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好题目就必须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马背上的小红军》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作者提出改成“不上马的小红军”,我认为此题只突  相似文献   

2.
《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中“不对,我受骗了”(陈赓语)一句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笔。教学时,可扣紧一个“骗”字,指导小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教材。一、分析“骗”的原因。 1.课文写谁“骗”?谁“受骗”2.“骗”陈赓同志的小红军是个怎样的孩子(“十一、二岁”说明年龄很小;“黄黄的小脸”是说十分消瘦、面无血色;“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这是个聪明伶俐、工于心计的机灵鬼。这里的描写突出了长征途中的艰苦,同时也为下文表现小红军的心灵之美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马背上的动人事迹;充分反映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高度赞扬了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可贵精神。文章叙事完整,线索清楚,对人物刻画犹为突出。语言朴实无华,字里引间饱蕴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细读细思,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讲授这篇课文,可在前三年阅读训练的基础上,引  相似文献   

4.
《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写的是陈赓同志回忆在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过度的饥饿、疲惫,却不肯接受他的照顾而牺牲在马背上的事。作者高度赞扬了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革命精神。文章的主体是小红军,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江苏省泗洪县西陈集小学曹翠涛沈建飞《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  相似文献   

6.
读了《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小语八册第19课),似觉课题不太准确。 (一)与课文内容不符合。这是一篇革命战争回忆录,讲的是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红军在过草地时宁愿掉队而死,也不拖累部队的感人故事。课文着重写了这位小红军如何不上马。如何把陈赓“骗”上马,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光荣牺牲的经过。他在知觉尚存  相似文献   

7.
《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  相似文献   

8.
(一)《马背上的小红军》是部编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课文中的讲读课文。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怎样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读得细一些,想得深一些,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和人物的形象呢?我抓了三个方面:一、想词语,抓主线,初步感知内容。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思维,是边读边想的好方法。教学时,当学生明确了陈赓同志是:“深情”地谈起往事时,我点拨提示:什么叫深  相似文献   

9.
《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八册19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写的是陈赓同志回忆在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忍受着过度的饥饿疲惫,却不肯接受陈赓同志照顾,后来牺牲在马背上的事。作者塑造了一个宁肯自己受苦挨饿,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连累别人的小红军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思考文章所含着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11.
典型细节是作者精心提炼的艺术结晶。它往往含义深刻,给人启迪,需要我们涵泳其中,反复体味,才能真正悟解。比如《马背上的小红军》(六年制第八册19课)写陈赓同志在长征途中的茫茫草地里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他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可这小鬼摆出副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的瘦脸,居然“微徽一笑”,用一口四川话拒绝了——不骑陈赓的马,不要陈赓伴行,不吃陈赓的干粮!最后,这小红  相似文献   

12.
贵在“巧”上下苦功─—《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后记江苏窦虹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教学全过程,贵在“巧”字上下苦功。这个“巧”就要苦心钻研教材,精心构思结构,巧妙设计问题,恰如其分把握重点,“审时...  相似文献   

13.
纵观全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突出了一个“骗”字。作者独出匠心反其义而用之,充分地表现出小红军不畏艰难困苦,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一、“骗”的原因小红军采用“骗”这种手段,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肯连累陈赓同志。这从课文中可以找出具体答案:一是陈赓同志两次把马让给他骑,二是陈赓同志要与他一同行走,三是陈赓同志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正因为如此,所以小红军千方百计要“骗”陈赓同志。  相似文献   

14.
一般地说,在一篇文章里,称代同一对象时人称要一致,不能随意改变,否则会产生混乱。而朱自清的散文《绿》却打破常规,前后对描写对象梅雨潭的称代发生了变化,恰到好处地利用人称的变化抒发了深挚的感情。散文开始是这样的:“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然,这里用的是第三人称。第二自然段亦如此。第三自然段先直称其名“梅雨潭”,然后直接用第三人称“她”来称代2:“梅雨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再用“我想张开两臂抱你讪”、“她松松的轮期差……她滑滑的明亮着……她又…  相似文献   

15.
“五情发而为辞章”(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魏巍同志的散文特写《我的老师》(初中语文第二册),是一篇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情感动人的佳作。它从回忆性的角度起笔,通篇用第一人称,既详实又细腻地再现了三十多年前与蔡芸芝老师相处的几个生活、学习片断,表达了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文章中对蔡老师是以第三人称相称的,但是在叙述到最后一个片断时,却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现将此处恭录在下:  相似文献   

16.
小诃 《初中生》2015,(8):72-75
[原文] 小鬼和小商人 (丹麦)安徒生 从前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他住在一间顶楼(即屋顶下的一层楼.在欧洲的建筑物中,它一般用来堆破烂的东西.只有穷人或穷学生才住在顶楼)里,什么也没有;同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商人,住在一楼,拥有整幢房子.一个小鬼就跟这个小商人住在一起,因为在这儿,在每个圣诞节的前夕,他总能得到一盘麦片粥吃,里面还有一大块黄油!这个小商人能够供给这点东西,所以小鬼就住在他的店里,而这件事是富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他是一名曾因家庭困难而申请缓交学费的贫困大学生,为了学发起了“倒爷”,却从中发现了更大的商机,成为校园经济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8.
"孙老师,魏子路偷我的苹果!""孙老师,刘迪不交作业!""孙老师,某某……",每天我一走进教室,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告状。等我把这些事情处理完毕,半节课的时间都过去了,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  相似文献   

19.
有段时间,妻子发现放在房间抽屉里的钱经常莫名其妙地“缩水”,开始的时候她一口咬定是我这个“内贼”所为。因为,如果是外贼行窃,不可能几元十元地偷,肯定会一锅端了吧。弄得我叫冤不迭,但又百口莫辩。后来,妻子在一次偶尔清理上小学的女儿的书包时,才为我洗却了“不白之冤”——原来女儿书  相似文献   

20.
我女儿任寰,幼儿时期是个不幸的孩子。她生在流泪、受难的年代。她刚9个月就患上了湿疹过敏性哮喘病,由于肺炎反复发作,光住院抢救就59次。她入学前可以说是在医院里长大的。她没上过幼儿园,打吊瓶是她童年的游戏,被称为“小老病号”。所以当她7岁上学后,因为没基础,开始学习成绩很差。加上她身体弱,跑步跑不动,对灰尘过敏,值日生也不能做。有的小朋友就骂她“笨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