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释"春"     
"春"一词的命名理据,实源于"屯"."屯"的本义为"草木之初生",而"春"一词实际上是"屯"的引申义."春"字的"从屯,从艸,从日"的甲骨文形体,是在所从分化的"屯"字的基础上加上部件"",以强化春天开始草木萌芽之义,又加上部件"日",以表现春天和太阳的运动有关.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春"的形体构造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用"螳臂"、"沙虫"二典,喻指弱者与强敌对抗,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典故用在镇辽20余年,战功煊赫的李成梁身上很不妥当,而用在明末一度降清、旋即反叛的李成栋身上则很合适.康氏在文中用了"委婉"修辞手法."能疑"见于贾谊<论积贮疏>一文中,今人训释各不相同.我认为"能疑"是"罢拟"的简写,它音、义均同"睥睨."是单纯复音词中的叠韵联绵词."远方"亦见于贾氏此文中,它的含义恰与字面意义相反,实指京畿近处.贾谊在文中也用了"委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刘勰"通变"一说,就当前学界在复古与重变方面的分歧,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南朝文风新变有三次,彼此间并不相同.刘勰的"通变"思想与同时的永明新变基本一致,与其不同的是此前的元嘉和此后的"宫体"新变.所以说,"通变"就是他那个时代的新变.南朝不同时期的文风不同,不能将宫体新变与南朝整体新变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我国刑法新增加的罪名.此罪的设立引起了是"新利剑"还是"免罪符"的争论.本文认为此罪严密了刑事法网,是打击职务犯罪的"新利剑",有利于更好的打击职务犯罪,指出此罪的关键在于正确适用,提出了执行此罪的一些宏观举措,以期正确发挥"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打击功能.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教法、学法、教学法、教学方法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力求从辨析中,探寻"教学法"、"教学方法"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法"与"方法"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教学法"与"教学方法"也并非完全等同;"教学法"是上位概念,既包括教学的方法也包括教学的原理;"教学法"并非教法与学法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教法、学法和连接二者的组织法共同构成;"教学方法"也不等于教导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简单组合,而是由教导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在二者之间起纽带作用的组织方法共同构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中庸与"中道"思想的比较,阐述了"中"是二者思想的共同基点,具体体现在"中"的涵义的界定、标准的规定、评价、实现的态度以及实现的方式五个方面;对二者思想的少许差异之处加以说明;阐释了"中庸"与"中道"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神圣"思想是其诗化哲学进一步玄冥化的呈现,蕴涵着"神圣"、"神性"、"神"的三位一体的内在气脉,涵摄着"自然"与"真理"的交织融合."神圣"逃逸了形而上学之桎梏,启示形而上学域外的另一维"它者",其是对人类世界不可知的留白,同时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拨.关注"神圣",旨在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里对人类世界说"不".  相似文献   

9.
说"旬"和"匀"     
本文考定"旬"的本字为"云","钧"的本字为"匀".  相似文献   

10.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携眷来到秦州,三个月后,又移居同谷.对于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论者认为杜甫西行是有所投靠,其"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的所"因"之"人",当指杜佐和赞公.有的论者则认为"从杜甫秦州诗中看不出他有所投靠".从对杜甫秦州诗及其它相关作品的分析中可知杜甫西赴秦州、移居同谷是有所投靠,而所"因"之"人"不只是杜佐和赞公,主要是投靠同谷防御判官韦十六.  相似文献   

11.
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是实践美学及后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一切美的其它范畴由此发轫而来.但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无论如何论争,都难以取得建设性成就.笔者认为美学研究要摆脱如此困境,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基点,其"美本质"即"人本质"的思想观点值得商榷.审美发生及美本质所依赖的因素不仅仅是人的一般本质,而人的智能发展水平,是决定审美发生及美本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的"慎独"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发轫与提撕无疑使"慎独"思想更具独特韵味。其中,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武术之"练"因受到"慎独"的引申而开拓出了广阔的论域空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武术之"练"由简单的"内练"与"外练"之别演变为"招熟-懂劲-神明"的逻辑架构。由此,我们认为,对"招熟"之"精"与"通"的追问需要武术人具有"自省自明"的体认之知;对"懂劲"之"辩"与"证"的追问需要具有"慎之又慎"的度己之知;对"神明"之"敬"与"养"的追问需要具有"诚之又诚"的戒惧之知。三维度之间须臾不可分离,共同建构起了武术之"练"与"慎独"的内在逻辑。从实践智慧来看,武术人唯有做到直觉之知的默会体认与向道而思的逆觉体证,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练"之"道枢",从而达致"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利用物理力学原理阐述了“寸拳”的技术原理,分析了“寸拳”正确的技术姿势,技术意念、呼吸和动作的配合以及怎样掌握出拳的时机和距离,提出了教学实践中“寸拳”技术训练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相似文献   

14.
"人文奥运"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困扰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内源性冲突"与"外源性冲突"引发的"人文危机",可以概括为:有限资源与无限超越的矛盾、奥运理想与生存发展的矛盾、参与主体不同利益冲突的矛盾.以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突出、强化了奥林匹克主义原有的和谐思想,弘扬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重新彰明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原则;为遏制奥林匹克运动或奥运会的异化,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为协调参与主体的不同利益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运行模式;为解决、处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种种问题和诸多矛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基础;对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随着其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必将使中国文化成为发展奥林匹克实践,补充、丰富、完善奥林匹克理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红歌”热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红歌”热有诸多价值:“红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红歌”丰富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红歌”为培养民族精神提供了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6.
提高教学效果是新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改革的新热点之一。文章从走出误区,充分准确认识"纲要"课程性质与目的;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程吸引力;改进教学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利用专题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影响"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的主要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影响"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地方经济水平、家长教育观念、学校办学理念、区域性体育艺术技能活动的重视度和学生对体育艺术项目的兴趣等五个方面,其中学生对体育艺术的兴趣是"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的关键.进一步研究发现各因素间呈递进影响的关系.建议在该项目实施中实行"三个更新、两个加强"的举措,以此促进"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当前,教师教育实习的理念和模式众多,"三位一体、定点互动"是在长期教育实习探索和改革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实习模式。它强调结合地方区域实际和学校现状,构建学院──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实习学校的教师教育实习网络,重视学院与各实习基地学校的双向互动交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以保证实习质量。  相似文献   

19.
“打龙灯舞狮子”等民间体育活动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不仅种类多、形式活,而且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本文对赣闽粤客家“打龙灯舞狮子”活动的种类形式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解读"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催生各种"拜物教",导致道德滑坡;官商勾结;"以物为本"的"拜物教唯物主义"的经济增长战略,是我国生态破坏的哲学思想根源."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纠偏,践行这一发展观就是把人当作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并把人的"实践力量"视为人的"外在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