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一种因人口过度增加,造成物质资料极度匮乏,而产生社会大动荡,并最终导致封建王朝兴衰和更替的关系。国家的兴亡、更替及分裂、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为人口增减这一无形的手所控制。这一关系也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今天我国又一次面临着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但只要我们能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借鉴国内外历史经验和前人优秀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这一关系国家存亡和民族兴衰的“天下第一”难题。  相似文献   

2.
刘敏 《学苑教育》2012,(22):22-23
相权是古代政判制度中的最高行政权力。相权的削弱是一个权力机构被削弱,是君相之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人口流动现象古已有之。作为人口管理的户籍制度在先秦时便已产生。人口流动不断为户籍管理提出新课题。从而促进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善。根据中国古代人口流动情况而对户籍制度进行的改革措施对当今的户籍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文静 《地理教育》2010,(10):63-63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7次人口大滑坡,最严重时减少达到71%。  相似文献   

5.
6.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便是卖身现象.在经济落后的时期,百姓靠卖身以维持生计;然而在经济发展的时期,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仍需卖自己或亲人才得以生存,即便在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时期,也不乏这种现象的出现.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却充斥着困苦,一张张卖身契便是鲜明的例证,百姓为了生计不得以自卖、卖妻及自己的子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初探苏寿桐一中国上古的历史教育起源于何时,难以有一个确切的判断。清末民初学人梁启超从社会史的角度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当人类已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每当游猎斗战之隙暇,或值佳辰令节,辄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围炉藉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对中国古代人口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人口思想教学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应注意各朝代建朝之初人口思想的教学与研究;二,应注意各朝代高峰期人口思想的教学与研究;三,应江意战争时期人口思想的教学与研究;四,应注意对皇帝人口思想的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改数之多,频率之高,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在农民定义发生原因这个同题上,学术界作了长期而有益的搽索,但是对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与农民起义发生的关系重视不够。笔者认为,人口增长与农民起义的发生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人口过快增长远远超出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从而引起了人平上地、劳动力价格、生活水平的迅速下降一同时相应使土地价格、上地兼并程度及农民破产程度迅速上升,从而引发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0.
本从农具产生、发展、完善的纵向序列,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与不懈努力及不断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近代学制始于封建社会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种剧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是首当其冲。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像其他领域一样,步履蹒跚,举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大体上构建起近代学制。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是洛阳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变化,引起了洛阳人口的增减,隋初至大业五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隋末唐初人口的大幅减少,唐前期人口的恢复与增长,安史之乱后人口的急速减少,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峰和两个低谷,呈现出一个类似"M"形的变化态势。隋唐时期洛阳人口的变迁,对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城市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历史观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和精神向导。近代中国的多灾多难。在某种程度上是国人乃至整个民族社会历史观被动与缓慢地变革的结果。从自有的朴素社会变易历史观到引起的西方资产阶段的进化论历史观,直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历史观,步步前移,渐趋深入,历史功利沉积为近代中国的曲折进步。  相似文献   

14.
人口与国家税收、徭役紧密相关,所谓“民数为国之本,庶事所自出,以分田里、令贡赋、造器用、制禄食、起田役、作军旅。国以建典,家以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即从“分田里、令贡赋、选器用、制禄食、起田役、作军旅”的角度出发,封建国家十分注重对户籍的统计和管理。从西汉对人口进行全面统计并留下相对可靠的统计数据开始,历代相沿,且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文献典籍上留下的关于中国古代人口统计方面的完整而系统的数据也是一个例证(见下页表1)。  相似文献   

15.
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和发展,当代中国国情的诸多方面,也是历史形成的。《中国古代史》课程自然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生动教材。作为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国情——人口众多,自宋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至清代凸现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向青年学生讲透中国人口问题演变的来龙去脉,有益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国情观,做到科学、辩证、历史地看待和认识包括人口在内的当代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态势严峻、性别结构严重失衡、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紧张、人口素质整体不高等一系列人口问题。其中,庞大的人口数量与不断加剧的老龄化是人口问题中最为棘手的"两难"问题。1.人口数量问题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总数(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达到13亿;2009年,年末总人口为13.3474亿人(《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11月发布)。虽然我国已经进入  相似文献   

17.
2000—2010年的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研究包括宏观人口思想探讨和分人物人口思想研究两部分。研究的特点为重视古代人口思想对当代人口理论构建的意义;思路严谨,资料翔实;古代学者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共存。不足之处为范围较小、数量较少、深度不够。因而该项研究还应该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在深入挖掘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基础上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题 诗是通过有凝练、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体.而中国是诗的王国.据此回答1~8题: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的早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实际婚龄一般为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早婚风俗的盛行,从根本上说是统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也是封建家族制的必然产物。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它曾产生过一定的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副效应,损害人们的健康,大大提高了婴幼儿的死亡率,加速了人口的绝对过剩,使社会大动乱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Ⅱ中,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内容标准”之一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为了弄清“耕作方式”一词,笔者查阅了《辞海》等工具书,并运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对相关论述的学习与比较,发现对“耕作方式”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刀耕火种”“火耕水耨”和“游耕制”等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