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霸主迭起,周王权力受极大的挑战。鲁国夹在大国和周王室之间,不知所从。本文通过对春秋时期的周王遣使聘鲁、鲁君朝王聘周等外交现象分析,发现随着周王室衰微,霸主国攫取了周天子部分权力,会盟诸侯。鲁国由朝觐周天子到依附霸主国在夹缝中求生存,周、鲁之间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周天子的威信丧失殆尽,仅存“共主”虚名。王室的辖地愈来愈小,人口也不断减少。而各诸侯国却日益强大,他们非但不向周王述职纳贡,而且“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都想做霸主,形成诸侯争霸的战乱局面。因此,“春秋五霸”应运而生,但究竟是谁当过霸主?长期以来,说  相似文献   

3.
<正>西周的政治等级制度是周公制定的互为表里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是周天子把都城周围最大、最好的土地"王畿"留给自己直接统治,把王畿以外的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即"授民授疆土"。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同天子作战、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若不履行义务,周王即可讨伐,收回封地。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  相似文献   

4.
孔子曾以“天下无道”来批判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混乱,但是孔子崇尚的“礼乐征伐自周天子出”并不是要周天子独裁一切,而是强调尊重作为“国家元首”的周天子名分,同时孔子并没有反对和无视春秋时期崛起的“兴绝国,继灭世”的诸侯长领袖国内行政的权威.孔子认为:作为国家主权的代表和政权合法性之所在的王室与以施政能力为长的政府官员各有职责分工且相互配合,具体表现就是孔子对王室的要求主要在“德”,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则主要在“能”.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知道,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可是皇帝的女儿为什么称公主?此外,古书中还有翁主、郡主、县主等名称,它们又与公主有什么区别?“公主”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公”,周朝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礼的,而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于是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所谓公主也者,乃“公”主持其婚礼之意也。当时,周天子的女儿叫“公主”,其他诸侯的女儿也叫“公主”。“公主”又可以叫“君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  相似文献   

6.
三、卿大夫世族内部的宗法制度世族,就是指从原始宗法制家族和宗族组织中发展起来的、其族长世代以嫡长子身分继承地位的宗法贵族统治的宗族集团。周天子分封出去的诸侯,最初可能是一个氏族规模的世族,后来诸侯势力扩大后分封出去的所谓“公子”的后代,也逐当形成为一个世族。这种“公子”有两重性,他对诸侯来讲是宗族成员,对继承诸侯地位的嫡长子来讲是弟兄关系。“公子”虽是大宗的宗族成员,但他自己却是小宗,受到身为大宗的嫡长子的统率,对大宗是隶属关系;但是“公子”对由自己开始的本家族成员来讲,又是世族组织的起点。“公子”就是“别子”,《礼记·丧服小纪》:“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反映了“别子”生活的时代是  相似文献   

7.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中有一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其中“国人”一词,《古文观止》是这样注解的:“国人:当时对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周,指诸侯食邑。”这未免有些笼统。要想真正理解,还须从西周时代的有关制度说起。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同姓王族、功臣、谋士和古帝先圣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史称“封建亲戚,以蕃(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这里的“封建”就是“封邦建国”之意。诸侯国内也实行分封,诸侯将土地分给卿大夫,封地称为采邑,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封地称食地,士是最低层贵族。《说文…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言行被弟子记载在《论语》一书中,可以说《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可靠资料。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诸侯争霸,战乱不休,形成了诸侯僭超天礼制、大夫僭超诸侯礼制、僭超大夫礼制的混乱局面。子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孔子对这种“礼崩乐坏”局面痛心疾首,他对这种无局面进行了无情抨击,并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孔认为统治者必须实行德政,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民免而…  相似文献   

9.
一、孔子是否作《春秋》 最先认为孔子作《春秋》的人是孟子。从孟子以后,有不少文人和政治家也认为《春秋》的作者是孔子。然而,到了近代,却受到钱玄同等人的否认。钱玄同的(答顾颉刚先生书》说:“以他老人家(按指孔子)那样的学问才具,似乎不至于做出这样一部不成东西的历史来。”近年来,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著文否认孔子作《春秋》。通过反复阅读《论语等古书,进行译释辨析和独立思考,我也觉得:孔子并非作《春秋》。为了使本拙文通俗易懂,适合广大有中学古文程度读者阅读,扩大读者的范围,我在行文中对引用的古文进行译释,并对部分旧译进行辨析。这也是为了还孔子真面目。 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说:“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以译为:“周平王的时候,周王室势力衰弱微小,在诸侯之中强的并吞弱的,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开始强大,政事由诸侯的首领决定。”由此可见,东周天子的正统地位遭到否定。东周的这种情况,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论也有反映。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可以译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各个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不一样的。商周时期,各级官吏由国王、诸侯按自己亲属的血缘远近加以分封。主要官吏都世代相袭。这就叫“世卿制度”。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对诸  相似文献   

11.
《诗经》美政诗可分为歌颂周天子、歌颂诸侯、歌颂君子贤臣三大类 ,最大特点是树立了以“德”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 ,在创作主体、创作目的及客体接受等方面与西方古典诗歌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1.下列材料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相似文献   

13.
昭王的礼物     
秦昭王赐给大将白起一把剑。公元前 3 0 6年 ,从哥哥武王那里继承君位 ,到公元前 2 51年逝去 ,昭王在位 56年。他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 ,代表着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始皇统一之前一个重要的时代。秦自商鞍变法以后 ,完成了由落后到先进的飞跃 ,国富兵强 ,令人刮目。发展速度之快 ,不仅在战国历史上无与伦比 ,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堪称一大奇迹。到了武王的时候 ,对于诸侯霸主的地位 ,已不满足了 ,对于当时苟延残喘但仍享有至尊无上的名誉地位的周天子 ,也不怎么放在眼睛里了。武王对他的丞相甘茂讲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 ,窥周室 ,死不恨矣…  相似文献   

14.
《小雅·车攻》是一首记载周宣王会猎诸侯的诗歌。该诗通过描写周宣王会同诸侯的壮大场面,表现了周宣王示威诸侯,使诸侯来服的雄伟气势,是周宣王重新确立周天子政治地位、中兴周室的表现。《诗序》道:“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修车马、备器械,  相似文献   

15.
周朝的邦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天子与诸侯关系的不稳定性,时而向心,时而离心;但总的说来,天子的绝对权威是不容忽视的。这是维系周朝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因此,时至春秋,尽管周朝走向了没落,但作为一面旗帜,仍是天下的中心所在。不管诸侯有多么强大,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战天子的权威;而是俯首主动地接受天子的册封,显示出周天子的邦主地位。这样的政治局面,决定了反映当时生活的诗歌,必然要体现时代的主流思想。因此,当时的“风”诗应是为邦字所限定.“邦风”便是“风”诗的纲领。  相似文献   

16.
“士”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事”,原义为从事耕作的男子。在西周、春秋时,周天子和诸侯的都城及其近郊地区,叫做“国”(国,城域也),在这个地区居住的人叫“国人”;四郊以外的地区叫“野”、“鄙”,在四郊生活的人叫“野人”、“鄙人”或“庶人”。“士人”专指“国人”。“士”不仅是农民,也是战士,可以推选为官吏。诸侯各国设上士、中士、下士官职,位次于“大夫”。春秋时的“士”,有的做卿大夫的家臣,有的种田。之后国家的范围扩大,诸侯管辖的地方的人分为“四民”:士民、农民、工民、商民。“士民”指的是学道艺或武勇的人。春秋末年…  相似文献   

17.
<概 说春秋时代(公元前770—403年)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代。奴隶主贵族在奴隶起义、“国人”暴动的沉重打击下,在新兴封建势力的斗争下,内部的矛盾增加,周天子的威枚一落千丈,各诸候国的独立性急剧地增长,于是出现了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及“陪臣执国命”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一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公元前722年-前481年)所记载的历史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9.
晋国在文公手里实现了在中原称霸的愿望。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以弱胜强,一举战败了楚军。战后,在践土大会诸侯,周天子不得不承认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为中原的第二个霸主。从此,人们对晋国刮目相看。晋国在城濮之战中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为争霸中原而诉诸武力的战争。晋文公图霸的战略思想是十分明显的。《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  相似文献   

20.
晋文公即位前曾有过十九年的政治流亡生涯,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但是,由于他身边始终有一批忠实且颇具能力的追随者,所以他历难弥坚,流亡生涯反而成为他政治磨练的课堂,为他最终归国即位、称霸诸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其追随者中,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是“五贤士”,他们的忠贞、才干不仅成就了晋文公对君位的追求,而且还塑造了春秋一代霸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