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俗文化与城市文化生态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是一种存活于大众生活中的通俗文化,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它在对社会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它以自己拥有的促进价值认同、精神凝聚和品格塑造的功能,为当代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支撑,对城市良性文化生态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社会转型,经济浪潮的冲击,民俗文化渐趋衰微.因此,切实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阿昌族的语言民俗、信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俗蕴含多民族文化内涵,是阿昌族与其周边其他民族交往交流过程中文化涵化的结果。阿昌族民俗深受傣文化和汉文化的浸润影响,地理环境、政治体制、宗教传播、族际通婚等是阿昌族民俗文化涵化的主要原因。阿昌族本着“和谐共存发展”的理念,对其他兄弟民族的民俗文化加以采借与调适,从而形成了具有融合特征的民俗文化,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的文化共存与交融,奠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民俗文化融合逻辑。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和内在基因.研究、保护、传承和开发民俗文化,对于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认识价值、伦理价值、艺术价值、社群价值和功利价值.我们要以科学的眼光审视民俗文化,以现代的视角,借助产业运作来抢救、保护、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以本土的特色民俗打造文化精品,变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本,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抢救文化遗产的成功典范──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民俗曲艺业书》初评陈益源维护文化遗产并加以发扬光大,是一个进步社会应有的作为,也是那个社会得以持续进步、再创新文明的基础所在。然而,传统文化不是可以永远摆著待价而沽的,它往往深入人心,影响著民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岭南音乐文化传入印度尼西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古代,岭南音乐主要是由移民来传播,对印尼的皮影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近现代,传播岭南音乐的主体除了移民之外,还有文艺团体和文化人。他们在印尼的活动,推动了岭南音乐的传播,不仅丰富了印尼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而且加深了两国民间音乐的相互联系,推动了两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生于人类社会童年的巫文化,在其发展与流变中不但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且也传承到了武陵土家族民族地区,并渗透到土家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土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今天,通过政府的重视与政策的支持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努力,将巫文化纳入土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重点范围、树立巫文化精品意识和建立土家族巫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园等措施,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武陵民族地区来说,既是对土家族地区巫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更是对其开发利用和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7.
宋明仕宦对岭南文化的建构:以张九龄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以前,岭南一直被中原士人视为烟瘴荒蛮之地。宋明时期,岭南仕宦围绕张九龄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张九龄文集,建立祠庙,附会各种传说,阐释其忠孝两全、才华横溢的光辉形象,以此改变中原士人对岭南历史的刻板印象,树立岭南社会早在唐代已开化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吉祥文化古老而神秘并广泛渗透各领域。民间玩具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独特形式,在漫长的发展中深受吉祥文化影响,从而以鲜明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祈福性充实百姓生活。在民间,玩具俗称耍杂,专做玩耍娱乐之用,是以娱乐的方式向社会渗透和传播民俗文化意  相似文献   

9.
孙发成 《寻根》2010,(1):12-15
<正>在文化成为软实力和生产力的现代社会,民俗、民俗文化、民俗艺术、民俗旅游等字眼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民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被重视,更是作为一种资源被开发,其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人们民俗知识的不足和社会上存在的急功  相似文献   

10.
马玲 《中华文化论坛》2023,(2):129-140+190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随着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而传播,与中国社会封建体制向近代民主主义体制的转折相连,它作为一种新型音乐文化产物出现,在新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学堂中广泛传播。学堂乐歌作为近代音乐文化转型的代表,其诞生与发展是被儒家思想传承和影响的,学堂乐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在乐歌的歌曲内容、表达形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实现了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1.
一定历史时期的民俗活动是人们社会行为和民族心理的客观反映,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们的婚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一件大事,婚姻文化也自然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对北宋东京的婚姻文化进行些探讨,以便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多方面开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国古代的婚俗,各地不同,各民族更不同。但其共同点是都对婚程礼仪极为重视。俗语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北宋时期,全国各地的婚俗也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但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本政府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明确规定,要加强对民俗文化财的保护,日本民俗文化财分为有形重要民俗文化财和无形重要民俗文化财。有形重要民俗文化购包括用于衣食住行的衣服、餐具、住房,用于交通、运输、通信的舟车等用具,用于生产的农具、工具,用于交易的计算器具、招牌、店铺,用于社会生活的礼品、警报防护器具,用于信仰的祭视器具、供品等;还有民俗使用的农历、医疗品、教育设施,民俗艺能、娱乐、游戏用的衣服、乐器、玩具、舞台,民]和活动用的鼓、盆等。其中,特别重要的由文部大臣发布通告,指定为“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财”…  相似文献   

13.
黄德锋 《寻根》2014,(5):14-21
桥梁记录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是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盛衰的重要见证。云南是人类桥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的云南先民已经学会利用桥梁跋涉迁徙。云南的桥梁文化经历了从独立发展到受中原文化影响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具体体现在桥梁建筑艺术、桥梁文学、桥梁命名文化和桥梁民俗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14.
在民俗文化研究中,学者面对的是乡土语言。而学者要用学术语言解释民俗文化,自然会遇到学者语言与乡土语言的冲突。一般说来,学者多数都能注意历史对于现实的参照和借鉴作用,而平头百姓则多数没有那么深重的历史感。对同一件事情,学者的眼光往往要看它的纵深,而普通人的眼光只看到它的平面。如果研究民俗文化的学者不注意这种差别,很有可能就会借助自己的话语权威把学者的观点强加在普通人头上。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16,(5)
正民间刺绣是一种观念艺术,豫西民间刺绣中所表现出的吉祥观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丰富的想象力,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节日习俗中。吉祥观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求生存的共同心理需求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易·系辞下》中的"吉事有祥"一词,恐怕就是"吉祥"一词的来源和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学习中,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欢欣鼓舞和神圣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重视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决心,表明了文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与党的先进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具备了党的生存状态的特性。从此,文化不仅仅是它本身,而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相关。  相似文献   

17.
高强 《华夏文化》2005,(2):24-26
宝鸡古称陈仓,因位于关中西部,旧属凤翔府管辖,故而又称西府。西府地区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及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西府民俗文化就是这种历史文化的“遗存物”和“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人类文化是继承的梁白泉对于我们学术界来讲,认识人类文化的民主性和继承性是不困难的。我们对此,可以略加辩析。不到一万年的阶级社会的人类进步,超过了在它之前一、两百万年的进步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阶级社会是人类第一次进入有组织的社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我们伟大的相国.是一个相对于世界上所有国家来说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国。它有着独立发展的广阔的战略历史空间。它的“神圣领土”包括了陆地国土、海洋国土和文化国土。尤其是文化国土.它是我们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优势所在:但是,这个文化国土,需要我们去开发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财”和“文化力”.转化为综合实力或所谓.软实力.。而文化创意产业支撑的创意经济和创意社会.也才是我们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目标之一和社会发展月标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