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学承载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国学逐渐走进高职院校的课堂。通过分析在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开设国学课程的必要性,提出应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目的设置国学课程体系,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使学生在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和人生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
3.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近年来许多学科领域都开始尝试将国学教育引入学科发展中来继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国学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在当今社会医学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极为匮乏,因此,培养拥有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时,不能忽略对人才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所以,在医学高职院校开设国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医学领域的人文现状进行探究分析,旨在探索医学院校开设国学课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体系。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要注意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制、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国学热"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结合调研、学习及教学经验,着眼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从建造国学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校园品牌;塑造专业国学教师队伍,优化儒雅课堂氛围;开展多彩活动,培育儒雅学子等方向入手,帮助学校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打造属于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把国学教育课程群的设置放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进行整体观照,强调其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日益严重。因此,从传统国学典籍中汲取精华,有意识地将其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学生能使用英语恰当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其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国学传统文化英汉双语课程进行多元化建构分析,呼吁教学部门和学者对相关课程做出全方位的设计,提出了建构多样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国学传统文化英汉双语课程体系,为各类各级学习者确立不同的课程方案,最终使学生在传承国学的同时学习英语翻译技巧,提高人文修养,为弘扬国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学校文化是校际间的个性化区别,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园环境文化的营造是前提,追求和谐统一、润物无声;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是主线,既有专科课程模式,又要有学科渗透模式,更要贯穿起隐性课程模式;德育文化的建设是关键,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陶冶学生道德情感,内化学生道德行为。师资文化建设是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修养、教师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与精神世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刘建华 《教育艺术》2009,(7):24-24,23
当前,素质教育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对于如何发展素质教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校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德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把"国学开发"作为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突破口,在深刻领会国学之义、国学开发必要性,用"国学"这块古老的敲门砖敞开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国学翻译成为应对强势文化、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实现真正平等的文化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史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目前对国学翻译史研究太少,相关研究中特别缺乏国学哲学价值观对世界文化、思想和文学领域内的作用和影响的研究.研究过程中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研究方法单一和史料收集不够精确等方面的问题.今后国学翻译史研究应以文化传播和推介为己任,从译者研究、译本研究和译介接受与影响研究三个方面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学翻译史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时代的需要,认识国情、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和实施博雅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本科学生开设《国学元典导读》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完整把握文本,指导学生全面阅读经典;注意综合立体阅读,指导学生整体认识问题;立足于文化建设,注重启迪人生。其特色在于从学生出发,立足学生主体,引导学生阅读;从教学出发,科研带动教学,成果应用教学;从文化出发,体悟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国学研究、传播开辟了新天地。国学与传播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方法创新,结合大数据是理论创新,只有用新方法、新理论开展国学现代传播的相关研究,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国学传播的实践运用。大数据时代国学的网络传播研究不仅具有崭新的技术时代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日益呈现多元文化的趋势,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同时引发了人们对现行教育的一元文化课程的批判与反思,多元文化课程就是在批判一元文化课程的基础上呼之欲出的。20世纪末以来,整个世界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在学前教育的学术领域也不例外。然而,多元文化课程也受到了诸多的诘难,如何解决多元文化课程自身的难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中国的文化自信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学课程逐渐在很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被开设,但国学课程的开设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的。同时,关于国学教育的认知也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误区。梳理这些共性的误区性认知,厘清国学教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学生的重要意义,是规范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国学教育,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正相比外语的飓风式传播,我们的国学文化则是冷清地掩映于书柜卷轴课堂板书之中。当下,我们的国学文化还处于"慢热阶段",大部分国人对于国学文化的认知还处于简单的起步阶段,这是一个亟待填补的教育缺口。建议在大学教育中开设国学课程,使之成为普及国学的重要传播媒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充分对接。  相似文献   

17.
当前小学国学教育中课程价值与目标设置误区有:追求功利,忽视德育;脱离时代,背离儿童;课程随意,造成断层。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价值取向为: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契合儿童,补充课本;科学分类,层级精进。小学国学校本课程需先设立总目标,然后结合实际细化出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互融汇过程中,"国学"一词是最受热议和追捧的,无论其是寓于中国文化原典中还是借用日本江户时代以建构日本主体文化的象征隐含,都无一不彰显出"国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使命。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崛起,国学教育层次的提升必将成为延续"国学"文化命脉的所在。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高职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践行文化自信,自觉传习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近现史纲要》课程是传习革命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呼吁高职院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相似文献   

20.
按《辞海》的解释,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即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国学教育就是通过设置国学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传承的一种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