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黑战争中的记者族胡锡进波黑之乱一开始就是两场战争:战场上的枪炮之战和同样激烈的新闻之战。用美国著名记者多斯科·杜德的话说,塞尔维亚以其绝对优势的重武器赢得了波黑军事战场上的胜利,但从一开始就在新闻战场上一败涂地。这位曾作为《华盛顿邮报》记者在莫斯科...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每天向社会发布的大量信息中,独家新闻,总是以它独有的因材、独有的深度、独有的社会效果而显得卓尔不群。比如:1972年,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调查后,终于搞到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共和党人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楼安装了窃听器,现任总统尼克松卷入了掩盖罪行的活动。这条爆炸性新闻发表后带来的后果是:两位记者一夜之间成了超级美国英雄;《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量剧增到一个它的老板“做梦都想不到的数字”;尼克松总统黯然下台。《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  相似文献   

3.
去年,美国新闻界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丑闻.4月13日,最有权威性的帕利策奖金委员会宣布将1981年度的新闻特写奖金授于《华盛顿邮报》女记者珍妮特·库克.但事隔两天,《华盛顿邮报》却不得不通知帕利策奖金委员会放弃这项奖金,而且在第一版刊登了道歉的社论和关于退奖的原委.事情原来是这样的,1980年9月28日,《华盛顿邮报》在第一版用大字标题发表了库克题为《吉米的遭遇》的特写,报道  相似文献   

4.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即将终结其独立书评版《图书世界》,《华盛顿邮报》将把书评版内容缩减并融合进现有的其他版面。据美联社消息,网络版《图书世界》将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5,(21):12-13
让美国媒体和历史学家一直猜测和分析的“水门事件”的幕后线人“深喉”,终于现身。5月31日,美国前联邦调查局(FBI)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站在记者的摄影机前,宣布自己就是传说中的“深喉”。同一天,欧康纳-费尔特的律师在美国《名利场》杂志上披露了这一消息,随后,消息得到了《华盛顿邮报》的证实。而这个秘密被鲍伯·伍德  相似文献   

6.
一条是激烈抨击国防部长的政治性专稿《拉姆斯菲尔德是否应该因伊拉克战争下台?》,一条是地区橄榄球队比赛胜负的消息,以政治新闻为特色的《华盛顿邮报》,竟然把社会新闻类的球赛消息摆上头版头条醒目的位置,而将抨击国防部长的政治性专稿拉到头版的下半部!这就是2006年10月2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精心安排的体现编前会意图的一次排版。  相似文献   

7.
<正>10月1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完成向贝索斯出售《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宣告格雷厄姆家族对该报长达80年掌控的结束。这距离8月5日其宣布出售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报纸业务给杰夫·贝索斯不足2个月的时间。这个令人意外而震撼的消息发布之后,相关分析和预测不断,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格雷厄姆家族为何要出售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广告收入缩水导致的财政压力,美国《华盛顿邮报》与《巴尔的摩太阳报》将于今年起共享部分新闻故事以及图片,包括部分马里兰州消息和体育新闻,并将有可能分享提供给洛杉矶报与华盛顿邮报。  相似文献   

9.
李俊雄 《传媒》2014,(8):26-27
正亚马逊掏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之后,曾在媒体界上演了一场闹剧。大名鼎鼎的《纽约客》为此恶搞,说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是因为"点错鼠标而误购,想退又退不了"。部分国内媒体信以为真,煞有介事地"辟谣",称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并非本意,而是因为"点错鼠标"。《纽约客》的一则恶搞消息缘何会为国内媒体当真呢?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传统媒体的价值认知已发生动摇。美国知名杂志《新闻周刊》  相似文献   

10.
《华盛顿邮报》在70年代初因报道“水门事件”名声倍增。但是,近年来美国经济萧条,加之前两年又发生了该报记者珍妮特·库克虚构报道的事件,在此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华盛顿邮报》目前境况如何?今年2月3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发表的报告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纯收入由1981年的3270  相似文献   

11.
卖稿谋生的美国自由撰搞人李希光一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10年前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今年46岁的泰德·葛普是个美国记者,10多年前当他在《华盛顿邮报》当记者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突然鬼使神差,竟自己申请了一笔基金,从《华盛顿邮报》请了一年的...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闻记者几十年来一直挑别人的毛病,可是现在他们发现自己正处在众目睽睽之下。美国公众广泛指责报纸虚构消息,报道失实和编辑马虎。《华盛顿邮报》刊登了记者珍妮特·库克的一篇文章,说一名8岁儿童吸毒,曾引起轰动,并因此获得普利策奖。但这是一篇假报道,完全是记者本人一手编造的。这件事在去年4月被揭发出来后,不仅获奖被取消,记者本人也只好辞职。然而,像珍妮特·库克  相似文献   

13.
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弗里·贝索斯将支付2.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主要报纸之一《华盛顿邮报》。鉴于贝索斯曾引领图书进入数字时代,这次能否帮助《华盛顿邮报》适应"新媒体"浪潮冲击,令人产生遐想。意外收购贝索斯将以个人名义收购《华盛顿邮报》。此项交易与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亚马逊公司无关。交易可能在60天内完成,而贝索斯将成为《华盛顿邮报》唯一的主人,结束格雷厄姆家族对这份报纸长达80年的控制。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华盛顿邮报》突然易主,令报社员工和业内人士愕然。《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罗伯特·麦卡特尼告诉美联社记者:"我想我们所有人仍在震惊。每个人站在编辑室里谈论此事。"  相似文献   

14.
张蕊 《传媒》2017,(12)
2013年,贝佐斯以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正式拉开了《华盛顿邮报》数字化转型的序幕.截至目前,《华盛顿邮报》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10月,《华盛顿邮报》网站月独立访客量达到了6690万,同比增长了近59%,击败《纽约时报》成为全美第一.笔者通过对《华盛顿邮报》的研究,尤其针对其在2013年被收购以来所开展的系列变革,梳理其在转型实践中的突破与创新.可以说,《华盛顿邮报》在贝佐斯的参与和引导下,完成了一场华丽逆袭,为全球报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如果要说哪一份报纸能代表美国,很多人会提出《纽约时报》。然而近年来《华盛顿邮报》后来居上的势头非常迅猛,这个势头始于15年前的“水门事件”。当时这家报纸的两名记者伍德沃德和范斯坦因在发现线索后穷追不舍,终于搞出了牵连到白宫最高领导人的一大政治丑闻,最后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这两位名噪一时的记者事后还写出了《总统的诡计》一书,并由几位著名明星领衔主演,将其情节搬上了银幕。《华盛顿邮报》由此而开始声誉鹊起。去年11月以后,美国政界又一丑闻“东窗事  相似文献   

16.
《漫长的瞬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7月13日首播的一则消息。该消息荣登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1年度广播长消息类榜首。它为什么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功呢?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民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将决定北京能否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北京申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举国上下、海外侨胞乃至世界人民都无不关注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建奇的《漫长的瞬间》是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申奥现场做的以投票情况为内容的直播报道,独特的选材,直播的难度,使这篇消息备受青睐。记者作为历史见证人与目击者,真实…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访问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编辑记者队伍非常年轻。现在,这家报纸的骨干力量,是二十八岁到三十五岁的青年人。《华盛顿邮报》在一八七七年十二月六日创刊,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这家报纸星期一到星期五发行五十多万份,星期天发行六十万到八十万份。平均每天一百一十二个版面,星期天为二百二十四个版面,广告和图片约占三分之二。为了保持一支年青的效率高的记者队伍,这家报纸每年进行一次招收或聘请记者工作。  相似文献   

18.
徐妙 《传媒》2016,(24):55-57
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之后,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改革,到了2015年11月,《华盛顿邮报》网页以7200万独立访问量超过《纽约时报》,仅次于CNN的访问量,充分表明《华盛顿邮报》的数字化转型初步取得了成功.《华盛顿邮报》何以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呢?秘诀就在于其实现了五大转变.  相似文献   

19.
去年12月25日晚,苏联正式宣告解体。当时,我作为人民日报常驻莫斯科的记者,在抢发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声明的消息后,立即赶赴红场,又采写了《红场易旗纪实》的现场特写。因为,只有红场易旗才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正式解体。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它不仅牵动着每个苏联人的心,并受到全世界的注目,而且也是当地新闻界和外国驻莫斯科记者竭力跟踪、深怕漏报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是仅次于《纽约时报》的一家高质量的报纸,目前被西方新闻界看成是世界最著名的“十大报”之一。在《华盛顿邮报》的著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在1972年因追查水门事件丑闻而获得普利策奖之后,这家报纸的名声更响了。但是,这家美国首都的独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