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幺英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1(3):6-7
本文对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的特点、思想根源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学校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借鉴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构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科学观及其对科学教育观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后现代科学观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其主要观点,着重分析了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教育观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对后现代科学观应持有的辨证态度。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分别从经济、人性、社会关系和制度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产生犯罪的原因。由此提出了“富民防罪”、“教民以礼”、“兼相爱”和“以法治国”的具体主张。先哲们的所对犯罪原因的深刻归结,对预防犯罪具体措施上所体现的“综合为治”的辩证逻辑,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是现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先秦是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数百年间各类人才持续不断地出现,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这一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期,社会的变革需要大批人才。诸候割据局面的出现,也使统治者十分重视网罗人才,为己所用。而一批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思想家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人才选拔的重要性,主张以量才考核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从而促成了先秦时期人才的繁盛。其中孔子、孟子、荀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物欲观的合理思想,首先在于确认个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求物质财富欲望的正当合理性,并把“足食”、“富之”作为为政的第一要务。不少人以为儒家在物欲问题上都持禁欲说,这一种误解。实际上,先秦儒家与后儒是有所区别的。儒家创始人孔子明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并且坦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无疑表明他对正当物质享受的一种肯定。在先秦儒家中,孟于提倡“寡欲”,但也并非主张“去欲”。他认为,对一般人来… 相似文献
6.
袁文春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87-89
先秦两汉时期并没有出现文体学意义的小说概念,此时期的小说是儒家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文化概念,它在目录学上反映为属隶子部末流的分类概念,而在形式上则是以拉杂辑录"丛残小语"为主的"大杂烩"式的著作体。 相似文献
7.
张骏翚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6(5):10-12
先秦儒道由于其动机有异 ,在面对“隐”时有不同的指向和表现 :儒家因以之作为不得仕时的权宜之计 ,故隐去时免不了那种欲去还留、难舍难分的失意情怀 ,而道家呢 ,因其主动 (至少主观上不无此 )选择 ,指向生命的自由逍遥而不无“得意”。同时 ,由于儒道同样面对无道现实、同样追求个体精神的自足 ,所以又最终走向了合流。 相似文献
8.
9.
朱海林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69-71
文章认为,先秦儒家智德观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一种人事之智或知人之明;从地位上看,智从于德,智是一种达仁、成就德行的手段;从智与德的关系上看,主张仁智合一,建立“仁且智”的道德理想人格;从目的上看,主张成圣成贤,用知识、智慧治理天下。文章在对先秦儒家智德观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进行了简短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0.
刘慧宇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5)
忠君,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不同于秦汉以后,而更多地体现着儒家的道德水准。君主不等同于国家,他要想保证自身的荣耀及地位,必须以民之利为重。在君臣关系中,臣对君的忠是以君的明睿与否为转移的。这时的忠君观念,主要是当时社会变革所致,同时也受原始村社中民主遗风的影响。这种观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王亚军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4-6
灵魂崇拜是民间信仰传承原始思维的根基和核心,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先秦两汉的灵魂观为后世灵魂观念的发展奠定了雏形。梳理和阐释先秦以来灵魂崇拜的特征和发展脉络,探究当时民间信仰与道教、佛教文化相融合的历史真貌,发掘灵魂信仰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可为解读先秦两汉的神秘文化和我国断代史的信仰志和生死观研究提供相关视角。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小说本体观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小说本体观及其影响蒋心焕,李成希近代文学革新运动兴起后,梁启超不仅成了这个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而且也是这场运动最主要的理论建设者。就“小说界革命”而言,“作为一种小说美学思潮,它的背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当时已有相当数虽的西方小说被翻译和介... 相似文献
14.
15.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主旨,可一言以蔽之,即内圣外王之道,它一般是指由内圣而外王即内修道德性命而外求经世济民的政治思维理路。然而,孔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是一个圣与王分离的时代,因此,他们在追求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同时,又不得不正视圣与王分离的现实状况并作出理论上的反思与回应,即一方面呼唤士人君子的奋然兴起,另一方面则强调内圣的道德修养或心性的存养扩充本身所具有的独立自足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会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4):50-53
先秦儒家经典和诸子著作里包蕴着丰富而系统的语言学思想,这些语言观对后世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分析先秦的语言学思想,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先秦人们要求语言概念明确、注重语法、讲究修辞,具有了初步的语言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18.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8,(2)
"文"在中国古典学术尤其是先秦学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有其内在统一的自觉的独特观念。但是近代以来,我们过分崇信各类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论资源的割裂性诠释,忽视了先秦"文"概念本身的哲学土壤。当我们面对西方美学的挑战时,总是强调中国艺术的特性和价值观,却忽视了吾国古典哲学中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构建普适美学系统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林怡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征兆观实质上是先人对自然现象、性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作的思考,我国先秦两汉国人的征兆观体现了华夏民族对天人关系的独特看法。它的社会意义表现在:一、无论何种征兆观,我国先人都是以“人”为中心去体认“天”,这种以“人问世”为基点的思维方式导致汉民族从主体上言始终没有发展成“神教”的国度;二、“天人感应”的征兆观为维护连绵一二千载的中央集权政治起了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其思维方式导致中国社会长期靠“人治”而无法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相似文献
20.
杜文静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1):117-119
名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对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关于名家的名实观的探讨,是目前古代哲学史的薄弱环节。国内学者仅涉及个别代表人物的观点,而缺乏对名家的名实观的整体把握。该文通过讨论先秦名家的名实观及其由来,希望学者能对他们和他们的观点有全面的了解,对名家做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