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关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教材知识短文说:“所谓必要条件,是指这样一种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必然没有某种结果,但是有了这个条件时,却不一定有某种结果。”这就是说,要产生某种结果,需要诸多条件合作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行,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行,而仅仅具备任何一个条件也不一定行。这种逻辑特性亦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概括为“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例如“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这个假言判断,“深入生活”是“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的必要条  相似文献   

2.
假言判断就是语法中假设条件复句(提出条件本身也是一种假设),是反映事物间条件关系的一种判断。前一句表示条件,叫前件,后一句表示结果,叫后件。一、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中前后件的关系是:有之(前件)必然(后件),无之未必不然。也就是说,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否正确,要从两方面检验:有了这个条件会不会有这个结果,没有这个条件而有了别的条件会不会有同样的结果。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末,这个判断就是正确的。【思考卜‘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就一定会落后。”这一句是不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在这一句中,有了前件,确实会…  相似文献   

3.
一次 ,四年级语文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关联词填空题——(   )认真学习 ,(   )能取得好成绩。结果 ,出现了两种答案 :1 .(只有 )认真学习 ,(才 )能取得好成绩。 2 .(只要 )认真学习 ,(就 )能取得好成绩。孰是孰非 ?老师们争论不休 ,难以统一认识。从逻辑的角度上讲 ,句 1是正确的。因为认真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 ,取得好成绩除了认真学习这个条件以外 ,还有智力条件、教育环境等其它条件 ,也就是说仅有认真学习这个条件显然还不能取得好成绩。但句 2也是讲得通的。我们平时不是常对学生这样说 :“别灰心 ,只要认真学习 ,就能取得…  相似文献   

4.
质疑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符号表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言判断的前后件是变项 ,它可以是正判断 ,也可以是负判断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判断 ,在进行逻辑演绎时 ,都应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单位 ,而不应肢解。“p→q”这个公式中的两个否定词“ ”的作用只是否定p、q,使它们成为负命题 ,并没有起到联结前后件的作用 ,因而不是主联结词 ,不能决定“p→ q”的逻辑性质 ;能把 p、q联结起来 ,并能决定此公式逻辑性质的主联结词是蕴涵词“→”,那么 ,“p→ q”就应是前后件皆为负件的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符号表达式  相似文献   

5.
假言判断既是复合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习假言推理的阶梯和前提,正确区分假言判断中的条件关系,对于防止思想片面性,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重要的。但是学生在学这些条件关系时往往很感棘手,而不少报刊上也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识别假言判断中的条件关系,是掌握逻辑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假言判断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条件联系,有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三种,  相似文献   

6.
假言判断,根据前后条件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充分而且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当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时,这个假言判断就是充分条件的假言  相似文献   

7.
一、填空题1.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的前件P是假的,而后件q是真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2.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3.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的。4.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关系或关系的判断假。5.在三段论第三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主项。其具体规则为: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结论必须是。6.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是假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  相似文献   

8.
假言判断是一种条件判断,有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那么,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般认为:如果有p必有q,无p不必无q,那么,p就是q的充分条件。即“有之必然,无之不必不然”。如果无p必无q,有p不必有q,那么,p就是q的必要条件。即“无之必不然,有之不必然”。  相似文献   

9.
万能考试机     
虫虫从小就不爱学习,为此没少挨爸妈的揍。虫虫想,要是有什么办法不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10.
陈昭辉 《考试周刊》2011,(57):10-11
高考地理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是解题能力强.谁能解题,谁就把握主动权,就能取得好成绩。怎样才能具备较强的解题能力呢?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练”。多练,巧练,有目标、有系统、有层次地练,最终就能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一个学生是否可以取得好成绩,教学效果是否卓著,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单方的努力,学生也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消除各种学习的心里障碍。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很聪明,学习也很努力。我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预习和复习也做得很好,可是每次考试我都会犯粗心的毛病。老师讲解试卷的时候,我总能发现自己犯的错误是那么低级可笑。老师经常遗憾地对我说:“你要是再认真一点,就可以考100分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都特别难过。小马大哈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平时的努力很重要。将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地学到手,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可是,光靠这个还是不够的。小马大哈丢分的主要原因是他平时只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却没能重视实战演习这个环节,考试的时候太心急,才让粗心大意钻了空子,夺走了本该属于自…  相似文献   

13.
学习能力是学生所具备的一种素质,是学会学习的重要体现。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知识点,能考出好成绩,就代表学习能力强,只是能力体现的一方面。学习能力是综合项综合体系,学生不但要掌握知识,还要会建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探究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那  相似文献   

14.
巧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承绶 《师道》2005,(8):19-20
美国心理学家威纳(B·Weiner)认为,归因就是一个人对其活动成败原因的看法。他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帮助、情绪等,并发现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对成败有不同的归因,并对其后继行为产生巨大的动机作用,而起动机作用的关键因素是能力和努力这两个内部因素。如果取得成功的学生把成功归功于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足够的努力,那么他今后学习上就会更加刻苦勤奋;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学得好是因为自己聪明,不努力也会取得好成绩,那么,学习上就会不够努力。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外部不可…  相似文献   

15.
1.我希望不参加考试就能取得好成绩。2.在某一考试中取得的好成绩,似乎不能增加我在其他考试中的自信心。3.人们都期待我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4.考试期间,有时我会产生许多对答题毫无帮助的莫名其妙的想法。5.重大考试前后,我不想吃东西。  相似文献   

16.
用关联词“只要……就……”造句时;很多学生都喜欢造“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这个句子。对此,老师们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①认为正确。②认为错误。③认为既可以说对,也可以说错。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志是从语法的角度来考察的,认为该句中关联词语“只要”“就”配合得当,符合语法结构规则,因而是正确的。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志是从逻辑的角度来考察的,认为该句形式上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要P,就q)但是,该句前件不是后件充分条件,因而结论不真,是错误的。持第三种观点的同志是从上述两种情况的两个侧面分别来考察的即:从语法的角度看可以说它正确;从逻辑的角度看,又可说它错误。  相似文献   

17.
1问题的提出 最近有位赴日本留学的中学生告诉我,她喜欢日本的教育,因为在日本你付出努力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在中国你努力了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问其原因,回答说:以数学为例,在中国,你某步算错,即使你下面的步骤全对,也会扣掉很多分,而在日本,你只要解题的思路和步骤对,即使算错,只扣很少的分.所以在日本你只要会就一定能得高分,而在中国不一定.当然这个学生的说法有点片面,但至少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学数学试卷评分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8.
学习要想取得好成绩,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最主要的是:要付出努力付出的努力越多,进步得越多;反之,进步就相对少些。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努力,那么你将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20.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有许多变量,其中包括过程变量、结果变量、支持变量、能力倾向变量,不管哪一个变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它们或会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或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些变量,教师都应该考虑加以评价。因此,我们在评价某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不能以一时的成败来作为依据,也就如古人所说的"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关注一下"过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