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视科技的一家,有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墨家科学技术知识是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现代科技的借鉴。本文探索墨家科技知识的精蕴,揭示墨学和科学内在联系的规律,阐发墨家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对今人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略论墨学与公民道德重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弘扬墨家"兼爱互助"思想有利于当今社会公德的重建;倡导墨家"交相互利"思想有助于当今社会本位利益观之恢复;墨家的"以劳致富"思想有利于当今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之建设;弘扬墨家注重科学与教育的思想有利于当今公民爱科学、重教育观念的形成;弘扬墨家"节用"思想,有利于端正人们的享乐观念.  相似文献   

3.
墨家教育哲学具有显明的现代性特质,因其精神内核与现代性暗合共通。墨家教育哲学的核心是"教天下以义"。"义"是管理国家和人间世俗事务的通行规则,其培养目标"义人"可以获取可见物质利益和外部社会奖赏。墨家教育教导人们彻底投身于人与人共同生活的世俗世界,脱离古典教育把人的心灵引向美好高贵事物的范畴。墨家教育哲学中的实用理性取向,教育承诺实现人的功利价值和理性,为"尚同"国家培养适用人才的政治抱负,都暗合共契于教育现代性的价值诉求。以已经完成的墨家教育哲学,去反思尚未完成的教育现代性问题,应当能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术胎生于中华传统文化母体,中国武术文化的现代诠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在其历史演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墨家思想的影响,其中,墨家军事思想对中国武术技击影响主要表现为,全胜思想催生强技待敌的慎战理念,尚守理念造就守弱处雌的防御特色,战斗精神涵育以胆为先的武勇精神,制敌策略形成扬长避短的技术风格,谋略意识构建用奇重谋的尚变传统;墨家道德思想对中国武术道德精神的塑造表现为,非攻止战理念迁移为止杀劝和的武术手德,兼爱平等意识形成了和睦友爱的传统,尚义重利取向引领了武术技击实践,墨家任侠精神丰富了武侠精神内涵。以墨家思想透视中国武术,有益于加速中国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通,激发中国武术创新的生命力,提升中国武术的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5.
墨家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源泉,更是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伦理宗旨。这种把"力行"作为自身动力的思想家群体,其伦理思想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众多领域。因此,研究墨家的伦理思想就不能只偏重于一隅,而要从以上几个甚至更为广泛的方面来仔细地深究,只有这样,研究的成果才会富有意义,才能真正地读懂墨家思想的真谛。  相似文献   

6.
墨家和谐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墨家把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并为此提出一系列原则、方法和措施。墨家重视科学技术、建立"大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提倡"兼爱"的道德伦理思想,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墨家突出利益调节功能,重视论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墨家和谐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墨家是先秦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与儒家一起在先秦并为显学。"用"是墨子哲学的根本观念,墨子等人皆来自于社会的下层,他们知道普通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他们才会从"民本""民生"的角度考虑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在墨家的言意观中也体现无疑。  相似文献   

8.
认为墨家主张义利一元论之哲理,而“义利一元”包含经济、伦理与价值三原则;墨家还以“利”说社会正义,并由此引出对企业伦理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9.
刘刚 《职大学报》2009,(3):1-4,29
墨家兼爱原则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特殊的伦理传统.从马克斯·韦伯的"邻人共同体"理论观照墨家伦理思想,可以看出兼爱原则是对传统社会邻人援助伦理的改造与提升,是墨家对地缘结合的社会建立伦理秩序的一次尝试.由于兼爱原则不同于血缘宗法社会及其制下的家庭伦理,因而具有功利主义、对等互报和平等精神等独特的伦理特征.这对认识墨家兼爱原则在伦理思想史上的理论价值和当代社会中的现实价值,有新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武金 《职大学报》2022,(4):1-4+30
墨家的兼爱是基于现实社会人与人不平等的关系,而寻求建构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利的关系,从根本上是补充儒家仁爱思想的不足而不是相反。孟子批评墨家兼爱“无父”,在逻辑上是对墨子兼爱主张的片面歪曲。澄清墨家兼爱思想的实质,对我们今天如何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启发,是当今人类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派,在战国后期,其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曾经如此辉煌的墨家,却由于宣扬的主张脱离了社会现实,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而最终衰微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论文主要从墨家学派的组织、政治主张、哲学思想这三个方面,对墨家学派无法得到传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墨家思想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理论,超越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12.
墨家的逻辑规律思想是其逻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在关于"辩"的定义、规则等有关论述中揭示了四条基本逻辑规律的内容。在探寻墨家逻辑产生背景的基础上,阐述墨家的逻辑规律思想,并指出研究墨家逻辑规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墨家辩学的谈辩原则中包含着丰富的语用学思想。谈辩包括谈说和论辩,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墨家辩学的原则。作者认为谈说的原则与西方的“合作原则”有相似之处,但论辩的原则则为墨家所独有,同时也阐述了墨家谈辩原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节用是墨学的基本主张.墨家认为,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应该提倡节俭,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即可,反对过度消费和浪费.墨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启发和警示作用,值得加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5.
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学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及墨家学派是先秦时期与儒家相对立的最大学派,并列“显学”。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节用、尚贤是根本。《墨经》涵盖了哲学、逻辑学、政治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当代价值,包括伦理、和平、政治、经济、管理、科学、教育等价值和世界意义,不仅适用于战国时期,也适用于现代;都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借鉴、效法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节约、效能的古代理想社会,,虽然墨家管理思想立足于先秦社会,以政治管理为职志,但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有相通之处.如果能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现代企业管理根本是人的管理,以人为本,知人善任,力求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效能,实现人的价值,进而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墨家逻辑的合法性就是指墨家逻辑是否符合人们一般关于逻辑的规范、规定或约定.逻辑的定叉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是关于推理的学说.既然墨家自觉地在一般地研究推理问题,就可以说墨家在研究逻辑.至于研究的结果怎么样,这只是研究的角度扣程度问题而已.  相似文献   

18.
李哲贤 《职大学报》2011,(6):11-17,26
先秦时期,在名学研究方面,除了名家和荀子之外,其成就最大的当属墨家。然而,历来有关墨家名学之研究,多着重其十论之阐发,而较疏于其名学思想之研究。近年来,由于大陆学界积极挖掘中国古代之逻辑思想,以免西方逻辑专美于前,于是有关中国逻辑史或逻辑思想之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等有关中国逻辑论著之研究对象主要为先秦时期讨论名实辩说之篇章,尤其是公孙龙、墨辩和荀子名学之研究。此外,由于一些国外学者之参与,使得中国古代逻辑之研究,尤其是关于墨家名学之研究,如今已成一较为普遍之现象。目前对于墨家名学本质之探讨,其中最重要之问题是墨家之名学是否即等同于西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所创之传统逻辑(traditional logic)或形式逻辑(formal logic)。由于中、外学者对此一问题之理解与看法颇为分歧,因此,有关墨家名学本质之看法,实有待厘清,否则,将影响吾人对墨家名学之理解与把握,此外,本文并对此一议题予以反思,并提出未来可能之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自明清之际先秦名辩学复兴以来,许多治墨学者按照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的观点,把"辞"解释为逻辑学中的判断(或命题),并把分散在《经》、《经说》和《小取》中的有关"尽"、"必"、"或"、"假"、"合"等解释为传统逻辑中的"全称判断"、"必然判断"、"特称判断"、"假言判断"、"直言判断",并据此论证《墨经》对判断的种类和形式已有研究。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有待商榷。本文主要阐述墨家关于"辞"的本质以及"辞"与"故"、"理"、"类"之间的关系,从而透射墨家丰富的语义学思想。从墨家丰富的语义学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墨家逻辑与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了墨家学派,在他和他众多弟子的发展传承中,墨家形成了自己迥异于其他学派的核心理念。墨家学派的核心理念有“非攻”、“兼爱”、“尚贤”、“节用”等内容,在这些理念中,“兼爱”是核心中的核心,其它的理念都围绕“兼爱”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