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个书呆子,整天在家捧着书读。这天,他出门遇到了一条小河没有桥,他不知怎么过去。“跳呀!”过路人提醒他。于是他双脚并拢站稳,使劲往前一跳。结果他“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过路人左脚用力一蹬,右脚向前一跨,轻松过来了。“跳”是双脚并齐,一上一下。你一脚前一脚后,单腿跨应该叫“跃”。你出的什么主意呀!“跳”和“跃”@杨明  相似文献   

2.
“讨厌,你的胳膊超线了!”我气冲冲地叫道。“你不是也超线了吗?”他指着我的胳膊说。“让你尝尝我的‘九阴白骨爪’!”我向他进攻。他也不甘示弱,给我来了个“降龙十八掌”。这不,我和我的同桌又开始了一场“战争”。我的同桌吕梦磊已经度过了十一个儿童节,他其貌不扬,单眼皮,牙齿发黄,因为不讲究卫生,他的手总是黑不溜秋的。一句话,他的模样一点儿也不惹人喜爱。平时,我们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战争”,多数情况下,“战争”的“导火索”都是因为谁超过了“三八线”。一天下午,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写作业,突然,吕梦磊碰了我一下,我的作…  相似文献   

3.
儿子十岁了,有许多坏毛病,走路喜欢跑,常摔跟头。前不久,他在外面“疯玩”,临近吃晚饭,我叫他回来。一进门,他一瘸一拐的,问他干什么了,他沮丧地说:“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我火气来了:“叫你走路慢点,不要跑,你总是不听!”他不作声。吃完晚饭后,他在书房里写作业。忽然,我感觉他在玩了,走过去一看,果然,“你又在玩了!”我愤愤地说。  相似文献   

4.
我已经无药可救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能迷路,即使有人带我走几百遍,我也记不得该怎么走。对于一个“路盲”,只有“多在家、少出门”的理论。所以我的身体一向不太好,见识也很少,就像鸟在笼子里一样,能飞也飞不高。这个时候,谁会来拯救我呢?一位具有“超强心灵感应”的“英雄”来了,他是我同学,不仅长得帅,而且还很幽默,有一张“铁嘴”,我称他为“路神”,他就是魏阳。他拥有识路的本领,这可是家传的哟!因为他妈妈就是一位天天奔波在外的人,“有其母必有其子”啊!说到认路,他可真是我的师傅,因而我俩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每次我总想让他带我去“…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我的表弟,便令我“不寒而栗”。他可是著名的“雨神”呢!他嘴巴一翘,眼睛一眨,“雨”便夹着“风声雷声”降临了。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我的表弟,我便“不寒而栗”。他可是著名的“雨神”呢!他嘴巴一翘,眼睛一眨,“雨”便夹着“风声雷声”降临了。  相似文献   

7.
报刊上,“是否”误用屡见不鲜。例如:①“兰希海受贿案”是否冤案(《南方周末》1998.8.21.)②一稿引来众人评说chinese是否贬义(《报刊文摘》1998.10.29.)以上两例都是新闻标题,“是否”都当作“是不是”来使用,其实均属误用。“是否”与“是不是”意思一样,但在用法上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可以用“是否”,也可以用“是不是”。例如:“他是否同意”,“他是不是同意”;“他是否高兴”,“他是不是高兴”。在名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本区有一位“神仙”保安,他肥头大耳。一脸猪八戒长相,最厉害的就是他的“将军肚”,这个“将军肚”又大又圆,像一个大西瓜。他就是朱保安,人们都叫他“猪神仙”。  相似文献   

9.
村庄里有一位地主,他外表随和,骨子里却很狠,经常找借口不给他的下人发工钱,村民们背地里都叫他“笑面虎”。地主有一个长工,他勤劳能干,从不计较小事,是全村公认的“老黄牛”,男女老少都喜欢他。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3期49页上,刊登的王学东同志对《小桔灯》一文中人物称代的看法,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王学东同志认为——“小姑娘”答话中的“tā”改为泛指的“他”,其理由是文中“我”与“小姑娘”对“胡大夫”的称代不统一,一个用“他”,一个用“她”,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泛指的都该用“他”。笔者认为不然,我认为这正是冰心同志用词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老想着“拿”,西半球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他却总惦记“拿大家”:要是全国每人给我一根火柴的价值——一厘钱,那我就成富翁了。另一种人却致力于“给”,他像“红烛”一样,只知奉献,莫问前程;为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考虑的是:如果能给全国每个人一根火  相似文献   

12.
“迷惑弹”     
他,白白净净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文得很,可是他的臭屁“神功”却让大家“敬而远之”,多少“英雄好汉”受到侵害后,都像中毒似的,神情古怪,满脸通红。而我,跟他只隔一张桌子,没少“享受”他的臭屁“神功”。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了“教育在线”网站上《做一个不对下属发火的校长》的帖子及跟帖后,我想到了身边的一位校长。他私下里戏称自己为“皮球”校长、“车胎”校长,多次在教师会上发出“号召”——“有气冲我来,有火朝我发!”一次,我就亲眼目睹了一位女教师因为所负责班级的卫生常规被扣分而对他大动肝火的一幕:女教师“面红耳赤”,他却“和颜悦色”;女教师“咄咄逼人”,他却“柔语细声”。一番耐心细致的分析与解释后,女教师的脸上终于“多云转晴”。女教师是怒气冲冲而来,高高兴兴离去。校长的这种“窝囊”做法让我一时难以理解,但他心甘情愿“受气”…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古时期,尤其是民族大融合、民众大迁徙、南北文化大交融、因而语言也发生很大变化的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新;日交替、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研究这一阶段的语言现象,特别是来得最快的词汇变化,对于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有着特殊意义,本文仅就南北朝时期的代词“他”、“身”、“许”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一、他关于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起源年代,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杨树达认定《后汉书·方术传》中“还他马,放汝罪”中的“他”是第三人称代词,王力先生则力驳此说。在《汉语史稿》中,他认为这个“他”…  相似文献   

15.
“迷惑弹”     
他,白白净净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文得很,可是他的臭屁“神功”却让大家“敬而远之”,多少“英雄好汉”受到侵害后,都像中毒似的,神情古怪,满脸通红。而我,跟他只隔一张桌子,没少“享受”他的臭屁“神功”。那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前面绘声绘色地讲着《游天然动物园》,我们也如痴如醉地置身在动物王国里。这时,坐在我前面的他,开始在座位上扭动起来,凭我多年的经验,它是要施展“神功”了。他的“神功”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响弹”,一类是“臭弹”,不知道他今天要来哪一种。我提前做好了准备,不一会儿,“嘣——”响声出来了,我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16.
我们学校有一位很懒的班主任——老陈。同事们之所以称呼他为“老陈”,并非他的年纪很大,而是因为他为人忠厚老实,从不与人争强好胜。学校里的“先进”没有他,他不着急;学校里的“十佳”又没有他,他还是不愠不火。之所以说他“懒”,是因为他从不注重修面和穿着,时常被人误认为是建筑工地上干杂活的。  相似文献   

17.
昨天,我去学书法,班里有一位同学对他的妈妈说:“老师让买一本书。”他的妈妈问:“买一本什么书呀?”这位同学说:  相似文献   

18.
说起“鸭子老祖”,他可是俺校的知名人士,是一个又傻又可爱的男生。虽然长相不比周杰伦,但他那“三寸不停之舌”足以让周杰伦从明星大腕一夜变成他的“粉丝”。下课铃响后,“鸭子老祖”拿起他的“鸭棍”,抹上自制的“粉底”(粉笔灰)来到教室中间,吟道:“哥们我昨日除掉了三个罪犯,打死一只野猫,杀了两条猛狗,还上了那武松打虎之地杀死两只恶狼,打晕一头象,踩扁一只狮,总称三打景阳冈。”说完翘起他的“鸭嘴”,举起“鸭棍”,来了一个金“鸭”独立。不料地上很滑,只听“啪”的一声,“鸭屁股”已经坐在了地上。他急忙爬起来重新摆好造型,道:“…  相似文献   

19.
“外教”     
“‘外教’来了!”“‘外教’来了!”教室里传来一阵喧闹声,一会儿,一位身高1.9米左右的大个子黑人进来了。他穿着一身运动服,戴着一顶牛仔帽。我是第一次近距离见到黑人,我发现他手心和手背的颜色特别分明,手心是白色的,手背是黑色的。他的眼睛大大的,鼻子很挺,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我们觉得他和蔼可亲,一点儿也没有生疏感。陈老师叫我们互相打招呼。他说:“what'syourname?”我急忙回答:“Myname'sJaney。”上课了,“外教”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为他不懂中文,所以每一句话都要我们英语老师Miss陈翻译。他非常幽默,常常逗得我们发笑,教…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对“何况”“而况”“况且”这三个词的解释为:(1)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2)而况:连词,何况:这么多的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而况他又是新手。注意“何况”前可以加“更、又”,“而况”前不能加。(3)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