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唐代内官之制,《唐六典》之中两处记载前后矛盾,此非记载之误,实为前后两种不同制度。唐代三百多年,内官制度近承隋制远循周礼,依据时政需要,亦有新创,如贤妃之职。其制度前后多有变迁,品阶地位亦有不同,同品阶中又有轻重之分,如贵妃实位居四妃之首。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7,(5):87-91
妇家成礼在唐朝进一步发展且盛行,这既是受到唐前少数民族风俗留有胡气的影响,也得益于女性地位空前提高,更有科举制度的助推。妇家成礼不仅体现了唐代婚俗的变化和男女地位的转变,还展现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及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三年之丧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年之丧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家庭伦理 和帝王独尊、皇权至上的政治秩序,因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唐代统治者 对三年丧制进行局部的调整和修改,部分地提高了子女为母亲丧服的等级。这在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礼制脱离实际家庭生活情况的缺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宗法制度对妇女的束缚有所减轻,因为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并没有丝 毫改变。唐代统治者将三年之丧制度列入礼典和法典,通过礼导于前,律惩于后, 在全社会大力推行,使三年之丧制度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有力地维护了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统治秩序,对维持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延续发展起了重要作 用。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宋代封赠制度往往被视为孝道原则的一种实践,但在那个时代所承载的意义,实际上已远远超出"光宗耀祖"的范畴,体现着宋代立法者从理顺个体家庭内部关系入手,重建社会基本道德伦理秩序的制度性思考和尝试。宋代封赠制度诸多原则的变化与确定,都源于宋儒对制度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家庭伦理规范的认识的深化,源于"新儒学"对于家庭伦理的更深层次的思辨。借助制度的运行,这种理论上的思考被推广到社会实践中,用于构建宋儒理想化的家庭秩序。因此,通过对宋代封赠制度中体现的家庭伦理的考察,庶几得以从制度史研究的角度,展现"新儒学"对于"宋型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曹英 《红领巾》2005,(1):48-52
儒家和法家对于秩序的诉求迥异其趣.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君主秩序的来源是否有疑问、对于人性本质的基本假定、对于政治权力的行使所应坚守的原则等方面.但在君主专制“秩序第一“前提下的儒家、法家的分歧,又在这一前提下得以合流和相互补充,从而共同构成传统中国专制制度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社会秩序既可经由"命令—服从"的路径形成,也可以在人们的自由活动中自发形成;前者是计划秩序,后者是自发秩序。自发秩序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在逻辑和现实中都有其合理性。我国高等教育秩序以计划秩序为主,也有一定成分的自发秩序,但这种自发秩序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有时它会背离基本的价值。自发秩序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契合,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培育和规范高等教育自发秩序。  相似文献   

7.
“礼治秩序”是儒家建构思想、制度体系的核心元素。期冀以“尊尊”、“亲亲”、“贤贤”等理念维持一个以君主利益为圆心的“差序格局”;社会秩序的取得端赖政治秩序的安定团结,权威的获取期望取得合法性支持;政治权威与公共伦理的相互制约,使得在儒家在政治手段的选择上,要求治者尤其是君主的作为符合仁恕中和的伦理诉求,并处于关键的地位,“重德轻刑”、“君主民本”为理想选择;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持续,首先决定于治者的素质,行政技能服务于个人道德品质,在现实人君无法达到圣贤治国的理想境界时,按儒家思想训导君主成为圣君、贤君,尽量缩短其间差距就成为君子最重要的责任,儒家政治秩序由此化约为“人治秩序”;君子人格的完善蹈循于己———家———国———天下的轨迹,遵从内倾性人格修养训练的进路,人格社会化模式使得“人治秩序”又与有限专制出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9.
凡人遇仙在仙话小说中有平地遇仙、山林遇仙、洞穴遇仙、水上遇仙等几种类型,家内遇仙是平地遇仙的主干。家内遇仙小说的鼎盛期在唐、五代十国时期.唐代的家内遇仙表现为小说主角的无意遇仙.唐代女性和男性的家内遇仙都自成特色。五代时期.小说主角必须焚香诵经、辟谷修道才能遇仙.改“无意造”为“有意求”.突出宣扬了修道升仙的神仙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10.
11.
历史学家在研究唐代历史的过程中,对于正史如《新唐书》、《旧唐书》、《通鉴》所记载的史料比较重视,对于野史则重视不足。本文通过对《唐国史补》的分析研究,以为其虽为野史,但由于成书时闻、作者经历等原因,经认真取舍具有正史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失为一部研究唐史的重要史料书。  相似文献   

12.
对自隋代至实唐的文学理论的发展作一全面地考查,挖掘其中反骈的发展趋势,认为,唐代反骈观念形成了于唐代初年,历经隋代的李误、王通等人和唐代初年的太宗李世民。魏征以及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卢藏用等人,其主要的特点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将文学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学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反对有骈文所形成华丽浮靡的文风。这种观点对唐代古文运动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江淮弩手的兴衰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初唐至盛唐时期,此阶段南方政局稳定,江淮弩手除随杨思勖讨伐南蛮之叛外,表现相对沉寂;中唐时期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江淮弩手北拒诸藩,南控岭表,牢牢地捍卫唐东南财赋之源,并屡次参与朝廷平藩战争,因之博得天下精兵的称号;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此阶段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江淮弩手逐渐衰落。其地位为骑兵所取代。作为唐王朝统治东南地区的军事支柱,江淮弩手的兴衰是同唐朝的命运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明朝中晚期,徽州底层社会动荡不安。在对失序的社会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官府通过革新诉讼制度,将国家权力再次渗透到基层社会;富于士大夫精神的行政长官励精图治,抚恤受灾百姓,推行乡约,神道设教,以儒家纲常伦理价值规范社会秩序,以民间信仰约束百姓行为;乡绅牺牲自我,提倡克己复礼,整齐风俗,凝聚地方人心,维持地方秩序。儒家传统价值在时代的变局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代书肆的发展是我国图书史上重要的一页,唐代是封建经济繁荣的时期,书肆贸易相当活跃。研究唐代书肆对了解唐代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拜舅姑、婚外私生活、生活细节及陪葬皇陵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唐代公主的家庭地位随着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公主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其外在原因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异族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内在原因当和女权意识的崛起与衰落有关。  相似文献   

17.
唐代僧诗是整个唐诗中特殊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是唐佛教兴盛、诗歌繁荣,并相互影响的结果。作为其主要创作的诗僧主要出现于中晚唐的江南地区,有着士和僧人的双重人格。唐代僧诗以其独特的学品格对唐诗的繁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中期,一部分人提倡古,反对骈,至韩愈、柳宗元出来,一度声势颇盛,形成与骈对峙局面。但至晚唐、五代,古即趋衰落,骈似占明显优势,直至北宋,古运动方才取得胜利。唐代大多数骈风明白晓畅,甚至通俗化。这种风被宋代古家讥为浅俗,相比之下,唐代不少古反而显得深奥。唐代小说绝大多数用散体写作,骈句只占少数,但其句式整齐,语言浅显通俗,风格与崇尚古雅的古不同。现代有的史研究认为唐代小说体与古运动有密切关系,乃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唐代门荫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荫,是封建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至唐而完备。用荫原则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门荫给高官后代提供优先充作各阶层官僚以特权.同时也使他们享有经济的免役权。门荫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衰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政治与史学恒相依相赖,互为利用,政治为历史编撰和史学研究提供动力和保障,史学则为政治欢呼,论证,鼓噪,政治刮什么风,史学就下什么雨,唐前五代史是唐朝初年官方组织编撰的正史,它因政治而作,倚政治而成,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色彩,突出地反映了古代史学与政治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