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人文哲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它与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积极对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仁学"为主导的人文哲学思想将进一步丰富和凸显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即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应当紧紧围绕服务大众,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最大的"仁"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和合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内涵不仅为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生态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而且为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价值实现提供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可以衡量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体育属于教育范畴,教育是人文的核心,人文精神应回归体育。本文对云南省部分体育工作者进行人文素质调查,初步认为:体育工作者人文水平较差,人生境界不高,对精神感悟不深,情感伦理价值取向与社会大体保持一致,对社会矛盾焦点心态有所偏激。对现实体育界背离人文精神现象认识客观。体育专业教育中应加大人文素质的课程;构建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内涵;提高体育专业教师人文素质水平。建议体育人文理论列为党政干部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3.
王海  李茂  冯青山 《体育科技》2013,(5):129-131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人群,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新一代高校人才是国家的希望、社会的支柱.体育活动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社会先进人文的方向标,是未来学校方面在人文校园建设中的不竭动力,它在建设人文校园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一种以人的逐步完善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人文教育已经成为了高职体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高职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很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的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法、逻辑推理、综合分析法,通过对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内涵原理及相互关系等进行的阐释,讨论了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中重视体育科学轻视体育人文的“重物轻人”、“重体轻育”的现象,以及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贯彻“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融合”的思想,培养人们的人文观念,促进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体育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分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围绕中国的体育价值观走向这一主题,从体育的价值与体育价值观、体育价值观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中国未来社会变化对体育的影响来论述体育价值观未来的走向。体育价值观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会摆脱"工具论",竞技体育强势地位将会得到弱化,休闲体育会成为中国未来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让弘扬人性、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只有在坚持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整合并重的前提下完成。只有在加强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就体育教育与人文的关系、体育人文教育的不足,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孙杰  杨建英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4):87-89,103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体育教育职能的回顾可知,不同的教育职能孕育不同的教育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当代高校体育教育肩负着"人文教育"使命。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并积极进行相应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模式,积极构筑人文体育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体育人文力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人文力研究是体育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明确这一概念对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树立科学的体育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专家访谈和理论辨析对其进行了定义.体育人文力是潜在于体育活动背后的一种深层的文化力,不仅能动地反作用于体育,更重要的是,作为体育发展的文化背景,它透过人的中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过程和体育走向.体育人文教育是使经过体育文化熏陶的人把体育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个体和社会得以健全和发展,这就是体育文化的人文力作用,即体育人文力的作用.体育的本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利益,其终极价值是人文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讨论了新世纪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向"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转变的总体趋势。"以人为本"将会成为新世纪体育教育的主旋律,成为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体育教育必须溶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这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2.
试论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的融合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科学观与人文观是人类看待世界的两种观念,这两种观念对体育领域产生影响,便形成了对体育的两种不同观念科学体育观和人文体育观。这两种观念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体育,反映体育的不同侧面,过分地强调某一种观念都将以偏概全而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体育的全貌。当今体育越是往高级形态发展,就越需要这两种观念的交流与结合,二者的融合将给体育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体育教师教育和基础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要求两种教育必须走向触合。但由于体育教师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一直处于融合与分离的交错状态中,对此,如何更好地促进两种教育的触合便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研究从社会背景、教育体制、教育者等方面分析两者在融合进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揭示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是体育人文精神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揭示了体育人文精神和各种体育人文现象的关系,体育人文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功能。如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竞技体育走向社会化,都扩大了体育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体育赞助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短期行为较多,市场开发过多、过乱等问题。赞助企业和体育行政机构、体育赛事组织机构要积极协调、沟通,通过建立赞助目标、诚信市场体系、多维评价体系等方式,将体育赛事的人文理念与赞助商的企业品牌融合在一起,积极有效地实施并实现赞助合作,保障赞助商的合法权益,使体育部门与赞助商的共同利益得到协调有序的发展。更快的使我国体育赞助市场走向一条良性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人文体育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构建新的体育理念,成为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契合点。坚持“全民健身”论是人文体育的根本;弘扬“综合功能”论是人文体育的中心;树立“终身体育”观是人文体育的关键;贯彻“可持续发展”论是人文体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的逻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失范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规范的措施进行了逻辑分析与归纳。结论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内涵不清,外延不明。产生的原因:定义方法的多样,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专业设置的特殊历史背景,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与语词关系的复杂性等。规范的措施:正确处理体育人文社会学概念与语词的关系,避免语词歧义;应采用不同的定义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   总被引:107,自引:2,他引:10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方法。讨论了体育教学人文性的内涵和时代意义及重新构建体育教学人文性的基本设想。主要结论: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是体育教学人文性的主要内涵,“以人为本”的理念应通过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等途径始终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调查显示,大学生体育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反应出我国体育教育的不平衡发展,从小学到中学,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状况呈下降趋势,许多中小学为追求升学率而松解体育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由于我国高考对中学生体育没有特别的要求,因而导致很大一部分体育能力低,体育意识淡薄的学生升入高等院校。本研究提出:应当重视并认真审视当前高中体育教育存在的弊端,以学生的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丧失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不可取的,这样将会使我国国民体质和体育意识一代比一代弱,对我国国民体质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人文体育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传统体育应代之以人文体育.高校人文体育是以人本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充满人文精神的全面育人的体育,它是高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内容广泛且具有综合教育优势与功能,是塑造完整的人的重要方式.高校人文体育实践的主要条件和途径是:确立高校人文体育理念,合理安排体育教育内容,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运用人文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优化体育组织和运行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体育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