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保护传承和达斯坦民间艺人的传承息息相关,通过对他们生活现状的分析,讨论了在对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的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共有2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11项。作好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国文化、提升与发展吉林省旅游经济的关键所在。该文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吉林省朝鲜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朝鲜族人民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是对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浓缩与传承,是民族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正在逐渐消失,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延边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因此,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在延边这个"中国朝鲜族之乡"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对于马的牧养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以马为中心的一系列民间文化传统,这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对于哈萨克文化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金娜 《甘肃教育》2020,(2):124-124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融合了多个民族,而哈萨克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哈萨克族保留了众多古老的文化遗产和生活习俗,形成了一定的民俗文化。在当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在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以此更好地传承、发扬哈萨克族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能够为哈萨克集体提供认同感的精神财富。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正在经受极大冲击,如何有效地保护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保持哈萨克文化发展的延续性,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保护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政府行为,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尤其需要切实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贵州省民族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类型,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主要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路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空间的和谐共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挖掘和培养.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而草原生态旅游的兴起为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近年来学术界对草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传统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关注比较多,对草原生态旅游和蒙古族非遗保护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用来体现一个族群的民族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科学的传承与保护,民、汉双语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双语教育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不但具有原真性意义,而且还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族际交流的语言条件。无论是在实现多民族语言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还是在构建"美美与共"的族际文化共享社会环境等方面,双语教育都在发挥着应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可  西明 《教育评论》2022,(9):139-145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探索。对苏北地区调查发现,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支持不足、规范性不佳、区域内失衡等问题。政府部门应采取区域推进策略,加强组织领导、顶层设计、机制支持与指导监督,推动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出困境,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和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文章从三个方面——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存在的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条件、冀东昌黎皮影传承实例出发,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哈萨克族《六十二阔恩尔》艺术,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自汉代以来,与中原文化相互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哈萨克族音乐发展史来看,《六十二阔恩尔》的形成与发展,与哈萨克族“库依”(器乐曲)的发展一脉相承。从时间上大体可分为古塞人至乌孙(汉初)以前的早期形态,乌孙(汉代)至哈萨克汗国成立前(明代中期)的孕育期,哈萨克汗国(明代中期)至清代的形成期以及近现代的演化期。  相似文献   

13.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财富。非正规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承方式之外的新途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正规教育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基于政府、企业、各类院校、传承人四大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正规教育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黑走马舞作为民众广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文化蕴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解读"黑走马舞",认为黑走马舞是草原文化的一个镜像,是哈萨克人豪迈性格气质的书写,是对哈萨克人骏马情怀的艺术阐发。黑走马舞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愉悦与交往的本质特征体现和民族历史记忆与传统生活的展演。探寻哈萨克族黑走马舞的文化特质,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文化身份认同为视角,以甘肃省岷县巴当舞传承主体为对象,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身份的认同与传承主体的构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态性"和"完整性"中必须厘清政府、地方、社区和传承之间的关系,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三者的优势并形成合力。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升个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的意识;赋予地方社区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采用主袭方式传承与"活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有利于增强群体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文化身份的认同,有益于培养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文化意识",进一步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血脉、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朋辈教育凭借其独特的亲和力及群体性自我教育优势,为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提供新思路。文章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探析朋辈教育在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中的作用、应用以及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朋辈队伍建设、丰富朋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内容、系统评估朋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着时代特征不突出、传承人才缺乏、体验层级低、保护力度小、宣传渠道窄等问题,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汨罗香囊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从产品化、品牌化、数字化、圈层化、故事化、产业化等多重角度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拓展“文旅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业态。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离不开传承,尤其是高等教育传承。有序的高等教育传承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只有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等教育传承加以法制化,才能构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保护之网,延续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李建攀 《职教通讯》2019,(17):23-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灵活的教育活动,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空间。随着社区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丰富,社区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鲜明的社区性且主体相同,但社区教育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存在政策支持不力、教育形式单一和参与积极性低等困境。基于此,应认识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利用社区教育的多样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式;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人们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在活态保护的语境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逐渐被纳入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轨道。20世纪末期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更加多样。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模式为例,分析现有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利弊,探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