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昌区教育系统顺应大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致力于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全体教师的创新素质与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学》2010,(4):10-10
我校地处长风生态园区,是普陀区一所普通的公办小学。在普陀区教育局“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品质”和“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特色学校”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立足校本,聚焦内涵发展,借“特色项目链”的衔接,在区域内合作共营,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女子足球特色项目之路。  相似文献   

3.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以静态与动态的各种有形载体,充分利用本校的校园环境、校史资源、道德建设资源等静态的文化成果,积极开展动态的文化活动,营造出厚重的学校文化,集中反映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师生共同的愿景和行动取向,同时也在发展中丰富、充实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大致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它们又具体体现在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教研文化、课堂文化等几个方面。我们学校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环境文化,包括静态的物质环境文化和动态的人文环境文化。形成积极开放的物质环境。我们从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等物质文化入手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每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校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主动,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或者说靠政策上的倾斜未必完全如愿,还必须具有鲜明的文化凝聚力。文化乃组织之魂。学校文化通过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声誉的提高及特色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文化重在建设,而校长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期我们就这样的话题,约请几位小、中学校长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对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思考得越深入、越理性,我们建设和发展学校文化的措施和手段就越具有价值。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大,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在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积极营造和努力的结果。它不仅仅是校长的理念,更不是校长对学校工作、成绩的总结和提炼;它不是一个或几个教师对学校教育的追求,而是所有教师精神追求的根基和目标;它最终体现在学校全体师生对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中。因此,学校文化是学校中所有人的一种文化的缩影和凝练!其次,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对校园物质环境、制度规则以及精神风貌的认识和态度。最后,学校文化是校园内涵和底蕴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说到内涵和沉淀,很多校长感到望而生畏,因为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几十年自然沉淀下来的,因此有些校长对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采取放任的态度。其实,学校文化建设恰恰是点点滴滴小事的开始与沉淀。我们...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执行力涉及到学校的文化、制度和流程等多个方面,学校管理者需要着力提升学校文化的执行力,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从多角度来提升、构建学校强大的执行力呢?一、树立明确的目标,确定执行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9.
让学校倡导的东西看得见。在未来学校物理空间的设计中,我们秉持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让学校倡导的东西看得见。我们认为阅读非常重要,所以图书馆、阅览室建设要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充分发挥图书资源的作用,方便师生借阅。比如,我们将图书馆设置在学生必经之地,孩子们上学放学,日常活动经常经过的地方。这样让孩子们看到图书馆,看到阅览室,并被其吸引,可以看到自己的伙伴们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通过这些看得见,来影响学生行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教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具有显著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和融合作用,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趋力。近几年来,我们科技实验小学在文化建设方面重在“三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上狠下工夫,形成了鲜明的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学校化 1、学校化是学校的实际存在。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化就是学校本身。即使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在它还处于蓝图阶段时,其办学目标的定位就已经存在了。化先于这所学校的物质存在而诞生。对于个体而言,只要你对一所学校有所感知,其化就对你发挥作用,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风、学校精神等,都会使你对这所学校产生一种或积极或消极的期待,学校与个体的化互动,便已开始。因此,学校化是先于学校成员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张喆军 《甘肃教育》2014,(16):30-30
正新时期,在大力倡导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创建校园特色文化的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着要求更高远、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学校能否在激烈竞争的高地上占有一席之地,脱颖而出赢得先机取得主动,为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笔者认为打造具有核心凝聚力的精神文化,让文化建设"接地气",才能使学校在特色发展之路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能创造出一种潜伏的、弥漫的、浸染于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范,激励着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品牌。让校园文化建设"接地气",就是不脱离学校实际,不脱离学生这一群体,贴近师生生活,提炼传统文化,用科学的育人理念引导、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人校合一,凝神聚力,使学校充满催人奋进的人文魅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并列的环境文化同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致力于创建学校的环境文化时,应该特别关注学校成员对环境的主动作用、尤其是与环境的主动对话。在这一领域,可利用文化作品(包括环境建设的规划、具体布置和相应的物化作品)作为运思平台,解决作品内容静态化、作品内涵表浅化、作品意义平庸化等问题,在人与环境的对话中敞现出生命成长的教育美。为此,可发动学校成员整体规划和运用环境、开发环境文化资源、主动开展文化活动来促成人与环境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文化积淀和创新的过程。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文化具有特殊性。我校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被誉为吉林省基础教育的“旗帜校”、“标兵校”和“示范校”。和许多百年名校相比,我们并不具备深邃的历史质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我们在短短24年的办学历程中,以传承、体验、创新等方式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并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根。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始建于1911年,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优秀学校文化的建设,因为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它的形成过程就是学校发展提升的过程,也是学校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过程,更是师生得以成长的优质环境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金艳 《甘肃教育》2010,(12):14-14
文化是学校的内核。一所没有文化底蕴、缺乏文化特色的学校,很难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更难成为品牌学校。近两年来,我校努力发掘学校文化特色,积极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现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师生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个人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中所形成的被全体教职工所认同的作风、传统、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交往方式等内隐因素的综合,其外显因素包括学校的人文气象,比如校风、校貌等.  相似文献   

18.
《辽宁教育》2012,(16):35-36
沈阳市和平区望湖路小学始建于1952年,现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共有师生1800余人。学校地处东北大学院内,拥有得天独厚的文脉,卓尔不群的底蕴,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得益彰;毗邻南湖公园,具有自然天成的生态,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配置协调,形成了益学益智的校园。学校坚持"创建学府望湖路,打造少年清华园"的办学思想,以"励志扬长"教育,发展"承学府底蕴,育儒雅少年"的办学特色;以"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高位发展;以"小学生—大学习—大实践"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学府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坚强意志.也是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和谐校园的根本目标。我校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和谐教育”科学研究。20多年中.我们始终遵循“举五爱旗、打文化牌、创和谐校、育四有人”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小学素质教育大道上高歌猛进。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各兄弟学校的支持、帮助下,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养和管理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五爱立校、和谐育人”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20.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它以优秀的教师文化为引领,以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为基础,追求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和谐发展。学校的风气基于文化,在建设优秀的教师文化的基础上培育敬业的教风,在敬业的教风引领下培养勤奋的学风,以教风、学风为基础形成学校文明的校风。一、建设和谐教师文化,形成敬业的教风。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主脉。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情绪反映等。一般可分为三个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