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皖江城市带空间整合构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恕宏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5):78-81,92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中部重点建设的四大城市群之一,具有国家政策、地理区位及资源、产业、人才等诸多方面的优势,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内动力不足,外引力渐强,有使城市带断裂成东西两段的趋势。皖江城市带各主要城市应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整体提高,以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和空间组织:以马芜铜城市圈为核心,加强主圈建设,以安庆为中心建成副圈,分别以合肥和黄山为中心建成南北两个辅圈,形成“一主一副两辅”的皖江城市带“鹰型”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对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2009-2014年效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时间维度上,综合效率的变化趋势与技术变动指数差别较大而与純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特别是与规模效率几乎重合;第二,通过纵向比较发现,综合效率的空间分异程度在不断缩小,但内部空间格局变化较大;第三,技术变化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提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皖江城市带技术效率得到很大改进,要素的投入和产出配置越来越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就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近代芜湖开埠后,皖江航运开始走向近代化。皖江航运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沿江城市的落后水平和分散状态,推动了皖江城市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皖江地区近20年来的开发开放,使得皖江城市带逐步形成并初具规模。对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的研究成为热点,有关皖江地区和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皖江城市带的空间范围、格局、廊道及其整合等方面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皖江城市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安徽崛起的关键所在,大力提升皖江城市带的层次和经济实力是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结合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特点和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产业分布特征,对FDI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FDI主要通过资本供给效应、就业结构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制度变迁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相似文献   

6.
选取皖江城市带8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为样本,分别利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并最终借助于首位度理论和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城市市区规模的分布隐含着更多的城市集聚,处于城市经济的持续爆发性增长阶段,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同时合肥作为首位城市的优势并不突出,双核中心的城市格局开始凸显,皖江城市带整体规划的推出有利于要素的集聚和重新整合,并基于此提出,做强大城市的同时发展中小城市、发挥皖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地位的突出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的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实现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普遍共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的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4个方面评价低碳城市建设及笔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解,分析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有效地推动皖江城市带低碳城市的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DEA指数分析方法,对2005-2014年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域及各城市物流效率变化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通过示范区战略实施前后一定时间阶段的城市物流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物流效率的比较分析,阐明示范区战略对区域物流效率以及物流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结合皖江城市带物流业的发展环境,提出皖江城市带的物流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路径,目的在于提高皖江城市带的物流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示范区,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大,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其环境污染产生了何种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构造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为正,长期而言,结构效应亦为正,技术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安徽皖江城市带的设立和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提出,安徽省的产业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而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支撑现代物流业,也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必将会给皖江示范区域内的现代物流业提出新的要求.文章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首先概述了皖江城市带的情况,然后对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涉及到了产业转移理论以及与区域物流发展之间的效应等诸多理论,最后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角度下给皖江物流业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提出皖江物流可以通过在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等方面提高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以综合质效以及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对皖江城市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整体而言,2012—2020年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质量在波动中有所提升;分维度来看,除开放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以外,皖江城市带的创新、协调、绿色和共享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就皖江城市带各大城市而言,合肥市和芜湖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超过了0.6和0.4,分处皖江城市带的第一和第二梯队城市;铜陵等其他七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处在0到0.4之间,均是皖江城市带的第三梯队城市.分维度而言,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在不同维度的表现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方法的内蒙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9个地级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进行评价的结果显示,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包头、鄂尔多斯两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高。此外,2001—2009年省会城市呼和浩特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建议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呼和浩特市和其他欠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霍夫曼系数整体下降,重工业化过程明显,呈南低北高分布;工业产业结构两极化趋势显著,差异较大;"合肥-芜湖-马鞍山"合意性趋同,其他6市工业结构趋异;工业优势行业突出,分工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优化皖江城市带工业结构,必须要加大政策支持优先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注重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发展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结构的轻型化和绿色化,扩大交通运输设施制造业规模,加快技术革新,促进家电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为安徽,特别是皖江城市带区域的体育赛事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该文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引入体育赛事的意义和赛事选择的原则,并以波特五力模型作为思考工具,结合皖江城市带区域现状,重点分析该区域引入体育赛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认为以皖江城市带双核,合肥、芜湖为突破口,引入全国性、地区性或洲际性单项体育赛事是可行且迫切的.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测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不仅可以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还可以分析影响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因素,从而为相关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期为2010~2015年,通过从产业、科技及经济效应、就业效应和社会效应等三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最强与效应弱地区的差距较大,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将2012 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效应分为5 个类型,最后对各类型的具体承接效应及影响承接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皖江城市带是安徽重要的城市经济带,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可以有效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目前,皖江城市带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意识落后、缺少龙头企业、缺少电商服务企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大力引进电商专业人才,鼓励本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外地电商企业来本地投资创业,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适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应结合专业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及个人发展目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皖江城市带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结构单一,体育消费层次低,体育消费可支配支出偏少,体育消费动机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计算区位熵和行业集中度指数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皖江城市带在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处于劣势;第二,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优势产业参差不齐,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的优势产业较明显,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滁州、巢湖、宣城和池州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相似,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为提高竞争优势,皖江城市带各个地区要充分利用已有产业优势,建立城际协作机制,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将成为推动皖江城市带快速发展的引擎和突破口.本文在对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相应发展战略,以期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