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翻译的混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用后殖民理论的混杂性概念 ,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翻译的混杂性。翻译的混杂性是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产物 ,是一种正常现象 ,反映了翻译的本质特征 ,它在译语环境下具有语言和文化上的张力 ,能促进译语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混杂性理论是霍米·巴巴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本文详细探讨了混杂性的理论基础: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然后阐释了混杂性与文化身份的密切关系,并指出了它的主要应用范围.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混杂性理论必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起到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波 《文教资料》2007,(31):50-53
混杂性理论是霍米·巴巴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本文详细探讨了混杂性的理论基础: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然后阐释了混杂性与文化身份的密切关系,并指出了它的主要应用范围。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混杂性理论必将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起到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体系中混杂性理论,以贵州少数民族仡佬族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其民族文化自身的混杂性,以及民族文学主体文化身份的"混杂性"特性。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借助精彩的译文蜚声国际,与此同时离散译者的翻译研究也受到关注,地理、文化、身份等因素均不具有非此即彼理解的二元特征,这些元素交相辉映,建构了一种杂糅性、多元的翻译空间。离散翻译提供了各种文化混杂协商的空间,具有第三空间的特征。本文以空间理论视域的“第三空间”为视角,以刘宇昆译《三体》为例探讨离散译者创造译本构成的杂合翻译空间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珉子 《海外英语》2011,(15):165-166,177
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霍米巴巴的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推崇,有关研究系统且全面。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典籍英译成为了翻译工作者们的难题。该文从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着手,通过其混杂等一系列颠覆策略,分析汉语典籍英译中的混杂现象,指出中国典籍该如何翻译,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达到世界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为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文章从诗歌中存在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了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译者在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诗歌翻译中再现原诗象似性原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后殖民主义在翻译领域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赛义德、斯皮瓦克、尼南贾纳等后殖民主义学者对该翻译理论进行了崭新视角的研究和阐释.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后的两种文化问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理查?雅克摩德将其定义为译者使译文产生的"权力的失衡";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学者们试图通过揭露翻译在政治角度的这种本质体现,探究权力重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与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翻译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的核心标准。互文性理论作为后结构主义语篇解读的标识性理论,为翻译能力的界定和阐释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构建科学可行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阐述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及女性主义和翻译的渊源;探讨了在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多元文化环境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发展、突破和叛逆,打破了结构主义翻译观的封闭性和静止性,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