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导致学界在“到”的词性上出现了分歧。应把“V到”小句分成四种类型,从四种类型的变换形式和四种类型对动词的选择两个角度系统考察“V”与“到”结合的紧密程度,了解“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紧密程度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2.
研究《镜花缘》中的语言结构,有助于掌握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一些语言特点。《镜花缘》文本中有大量的“一V”形式类型,这些类型有的可以构成动词性的“一V”结构。由这种“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有的语义是自足的,我们把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叫完全句;有的语义不是自足的,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只能作为一个小句存在,还需要后置句作为另一个小句在语义上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整个语义才完整,我们把这类“一V”小句叫不完全句。在“一V”结构构成的不完全句中,后置小句与“一V”小句至少存在五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汉语的“一V”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代汉语的四种“一V”动词结构进行了讨论,并主要分析了第一种类型的使用频率,范围,“一”和动词的结合程度,“一V”短语为何是粘着短语,“一V”短语作句子成分,“一V”短语作谓语构成的句子在复句中作分句的关系,以及在这一短语中“一”和动词的语义、功能等。  相似文献   

4.
"到"和"出"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动词,它们在表征实际位移时,宾语通常一个表征位移终点,一个表征位移源点,即编码不同的位移路径,二者互换则影响语义。虽然两者差异明显,但"V到N"和"V出N"虚化为"达成"义而表征虚拟位移时,存在可以换用的情况。依据实际位移和虚拟位移的对立,表示实际位移时"V到N"为目标取景,而"V出N"为过程取景,表示实际位移的差异影响了二者虚化后表示虚拟位移时的句法语义。在表示虚拟位移时,"V到N"表征目标是编码者或主语所预期的,"V出N"则表征意料之外的事件。  相似文献   

5.
"V到—上来"和"V到—上去"结构的出现频率不对称:"来"的出现频率要高于"去"。处所义部分多表示意念上的处所或目标,它和前面的主要动词V之间一般都不能直接结合,主要动词的动作性减退,大多表示一种抽象行为。"V到—上来"结构多用来表示话者的主观趋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充当谓语的结构"V+中"进行了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找出此结构对动词V的选择条件与限制。  相似文献   

7.
"NP1+V+有+NP2"句包括了两种意义类型:存在句和领属句.句子类型不同, "V有"的性质也不同.本文从存在句和领属句的角度分别研究"V有"句,包括"V有"中V的性质,"V有"的性质,以及"V"和"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赵林晓  杨荣祥  吴福祥 《中国语文》2016,(4):415-425,510,511
近代汉语"VOV得C"重动句产生于宋代,它并非为了替代某种句式才产生,而是有着独立的来源和发展路径。该句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各类型的来源与产生时代、产生途径、后续发展都有所不同。其来源结构主要有话题结构、连动式、纵予复句和"要/欲VO+V得C"等,其产生是跨小句语法化的结果。明清时期随着该句式发展成熟,"VO"大都由复合词充当,句式的语法化程度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9.
在粤方言中"V下"的使用频率较高,与普通话中的"V一下"大致相同,表示动量小、时量少和尝试的语法意义;"V阵"的使用频率较"V下"的使用频率低,与普通话中的"V一会儿"大致相同,仅表示时量少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0.
"V+到+NP"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结构,不同的人对这一结构的意义理解一般是相同的,但一涉及语法分析的结果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V+到+NP"结构的分析步骤:1.分清"到"后"NP"的类型;2.具体分析,区分不同的"到",对号入座."V+到+NP"结构分析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语音对语法的影响;2."到"的词性虚化.  相似文献   

11.
史亚辉 《海外英语》2014,(19):249-251
旨在分析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并探究其有界性程度。以往研究主要是关注该结构的结构描写、理论依据和语法功能,很少探究有界性方面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所收集的193例语料。根据V2的特点将这些语料分为四类,每一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分析都参照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扫描理论进行。分析显示,同时结合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可以对连动结构"V1着V2"进行有界性分析,该结构内部的四个子类中存在层级性;这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程度取决于所研究的词组属于哪个子类。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生活中,汉语"V出"及韩语"V??"都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复合动词,在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都存在相似性。不过,由于汉韩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也呈现出一系列的不同。本文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共时平面对"V出"与"V??"的语义进行考察,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张薇 《文教资料》2013,(10):34-36
"孰与"结构反映的是古汉语中典型的同形异构现象。根据"孰""与"两字结合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结合较为松散的结构,这一类根据语义的不同又可分为四类。另一种是凝固性较强的"孰与"结构,表示选择和比较。这一类"孰与"结构经历了从松散到凝固的发展过程,语义上也经历了从"选择问"到"反问"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越V越A"的基本语义特征是条件倚变,即格式后项形容词所表示的事物性质随着前项动词的动作发生而变化。根据"V"的特点可以把格式分成三种语义类型,即:"越Vd越A","越Vs越A"和"越Vd s越A",且"越来越A"格式的形成是由于"越V越A"中"V"的虚化而变来的。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21,(5):52-58
在古代汉语的受事主语句系统中,存在以"为V"和"为N所V"两个结构为核心的"为"字式结构。其中,以"为V"为核心的结构应该归属于古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的指称句,并非真正的被动结构;而以"为N所V"为核心的结构则是真正的被动结构。指称结构向被动结构的转变主要受到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V也V不C"属于口语化的一种常用小格式,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考察能进入该格式的动词以及补语"C"的类型,来探析该格式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加深对该格式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主要分析平凉方言"V开(NP)了"结构歧义的两种不同类型,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从共时的角度看"V开(NP)了"结构是由于"开"词性的不同从而产生的一种相同结构却句义不同的句子;二、从历时的角度去追溯"V开(NP)了"结构的发展过程,分析"开"词性不同的原因;三、用语法化理论解释"开"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主要分析平凉方言"V开(NP)了"结构歧义的两种不同类型,文章分为三部分:一、从共时的角度看"V开(NP)了"结构是由于"开"词性的不同从而产生的一种相同结构却句义不同的句子;二、从历时的角度去追溯"V开(NP)了"结构的发展过程,分析"开"词性不同的原因;三、用语法化理论解释"开"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V得/不着"与"V得/不到"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同。由于它们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所以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偏误,为了提高教学解释的理论性,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可能补语"V得/不着"与"V得/不到"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结构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并通过语义分析和结构类型分析探求其不同的语法意义,结合构式理论和语义分析进而总结两种结构对V选择和制约的规律性,以阐明二者运用不对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通过与"去+活动场所++V+O"句式的比较解析了"到+活动场所++V+O"所投射的事件意义及其语用价值。并且,借助Talmy的"事件框架理论"对此做出认知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到+活动场所+V+O"中,由"V+O"指涉的活动事件不受任何限制;第二,"到+活动场所+V+O"句式将"活动事件""前景化,即突显先位移到"某一处所"后进行的活动;第三,"到+活动场所+V+O"的句式里的活动事件具有真正的动作意义;第四,"到+活动场所+V+O"句式的预设(presupposition)与"去"字句不同,"到"字句预设"先到了某一活动场所"。最后,本文为了韩国留学生对两种句式的准确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