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黄梅戏俗语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通常分为谚语、歇后语和习语三个小类。传统黄梅戏俗语构成包括俗语的结构类型、俗语的结构关系、俗语的变异以及俗语的修辞方式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可以获得关于俗语的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粗俗语的多功能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粗俗语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角度探讨粗俗语"被任何一个社会或民族所禁止或不提倡,但却任何一个人或民族毫不例外地习得或承传了粗俗语"的悖论。粗俗语的概念意义都具备粗、俗、不雅、不悦等意义,但粗俗语具备攻击他人,保护自己的功能;表达喜怒哀乐恨等情绪的功能;实现人与人之间拉近距离或亲近的功能;和实现各种角色等功能。粗俗语具有模糊性,是模糊理论研究的范畴。粗俗语不需要刻意去学,自然就会。  相似文献   

3.
薛晖 《儿童音乐》2011,(11):44-45
课例:梨园百花——走近黄梅戏这节课由永州宁远一中李文英老师设计,也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高中鉴赏教材。该课的教学目标有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黄梅戏的起源、剧目分类及其特点;学习演唱黄梅戏选段,积极参与黄梅戏的表演,大胆尝试黄梅戏歌词的创作,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感受能力,丰富艺术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的语言改革与坚守是其存续路径选择中的核心问题,它需要动态发展观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思考。动态发展观表明:黄梅戏既产生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又需要存续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黄梅戏存续路径选择上坚守与创新的两手也因此都不宜松弛。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审思则表明:黄梅戏社群可以视为地方戏言语社区,在存续路径选择问题上既不能一味坚持方言表演而失去社区内外人口,也不能一味追求改革而失去社区的内部一致性和黄梅戏自身的个性。改革创新和坚守黄梅戏特色两者兼顾才是黄梅戏存续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鄂东即湖北省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黄冈市、黄石市及鄂州市。黄梅戏作为鄂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居民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也丰富着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该地黄梅戏历史悠久,在来源、声腔、表演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其内容与鄂东地区的民俗联系密切。在《四川戏剧》期刊2022年第1期《戏曲评论》栏目下,有学者对鄂东地方戏声腔的差异展开探究,结合鄂东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黄梅戏的调式、音阶与旋律特点。参考上述文章的观点,本文结合鄂东地区黄梅戏的具体剧目,就鄂东地区黄梅戏的文化特点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对黄梅戏每况愈下的生存状况,分析黄梅戏日见衰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观点: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大黄梅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7.
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女士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一,追求真的理想境界,即向往做真人,爱黄梅戏之真并专心致志做真戏;其二,具有难得的理性精神,对戏曲的本质、黄梅戏改革以及艺术发展规律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其三,理想远大,并为自己的艺术之梦做不懈的努力。总之,韩再芬是一位有功底、有修养、有胆识、有抱负的戏剧人,是一位集表演艺术家、戏曲改革家和现代演艺公司管理者于一身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8.
汉语俗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流传在汉民族口头上的通俗、凝练、鲜活的语言。它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将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具有趣味性、实用性、艺术性的俗套话,日积月累并传承下来,便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汉语俗语。汉语俗语的实用性俗话说:"真金不怕火来炼。""汉语俗语"这块真材实料,经得起岁月的打磨,经得起各类文体的考验。在散文、诗歌、剧本、小说中都有用武之地。俗语与散文。汉语俗语颇具哲理意味,俗语中的谚语更是如  相似文献   

9.
<正>俗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它们来自劳动,源于生活,流行于民间。它们朴实又不失优美,生动又不失庄重,通俗又不失寓理.俗语是认识人生、求索世界的一部百科全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俗语走进课堂,发挥俗语在课堂导学中的导趣、导疑、导思、导创作用,可以起到引趣、明理、增智、乐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7-60
黄梅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有很多元素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素材。以黄梅戏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之源,通过元素提取、形态的抽象概括、文化寓意的赋予等方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继而开发黄梅戏戏曲文创产品,对于传播黄梅戏戏曲文化,大力推行黄梅戏戏曲文创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亦对黄梅戏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论俗语》中,但丁有两个文艺观点十分有价值:一是辩证地看待拉丁语的优点和缺点,并把其优点借鉴到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方案之中。拉丁语曾是意大利的民族语言,但到了中世纪末期,它的缺点十分明显,即过分规范化,使它与日常语言脱节;作为教会用语而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过分强调语法而十分难学。这些使它走到了尽头。但但丁没有完全否定它,仍主张适当吸收其规范这一优点;二是辩证地看待俗语。但丁认为,各地俗语的优点在于本色、自然、易学。但为了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各地的俗语必须"放在筛子里去筛"。总之,最后建成的这一统一的民族语言,必须是"光辉的语言",既要来自民间,又要规范。综上可见,语言的辩证法如同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在但丁的俗语观中。  相似文献   

12.
安庆是黄梅戏艺术的发源地,也是黄梅戏艺术文化的最大市场所在地。新形势下,推动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引领黄梅戏剧种走出安庆、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本文将对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加快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融合的途径,为安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活力。  相似文献   

13.
先秦俗语,源远流长。后世俗语发展壮大到浩瀚广渺的境界,无不从这里牵头。因此,探讨先秦俗语源流,对研究整个中国俗语的历史,是具有奠基性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经历并战胜挫折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挫折心理是可以调控的。利用名言俗语,调控挫折心理,其实质就是心理学中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的实际应用。名言俗语,是调控挫折心理、进行自我教育的良方。  相似文献   

15.
俗语是一种通俗而且广泛流行于人民群众之间的短语,记录了大众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经验,它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先秦到如今,经过数代人的使用和锤炼形成了意思新鲜、形式生动、道理透彻的特点。文章采用统计法和归纳法,借助前人研究成果,从俗语来源、俗语的修辞格、语音修辞三个方面来对俗语进行分析阐释,以达到对俗语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梅戏专业剧团作为划分黄梅戏文化区的依据,分析了1952年、1984年和2005年三个时点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情况:黄梅戏文化区核心区恒定不变,边缘区先“扩展”后“萎缩”。其原因与文化根植、空间因素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近读胡朴安等编的《俗语典》,在探索俗语的出典等方面有不少收益,尤其感到研究俗语古往今来的演变,是俗语研究的一项不可忽略的内容.俗语演变大致可分以下六种情况:一、使用范围的演变,二、感情色彩的演变.三、词性演变,四、用字的异同,五、俗语的替换,六、俗语的歧义.下边就一一来谈.  相似文献   

18.
广义俗语与狭义俗语俗语在先秦典籍里就引用不少,只是那时还没有“俗语”这个名称,多叫作“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等等。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战国策·楚策四》:“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深受各地民众的欢迎,也成为国内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论题。黄梅戏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其学术研究则相对滞后。根据知网的检索,国内的黄梅戏研究开始于1956年。梳理60余年来国内黄梅戏的学术成果发现,研究实力区域分布不均衡、学术带头人缺乏、重复研究过多、外文成果太少、综述类文献不足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理性的建议对策,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黄梅戏研究文献的产出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所属期刊变动性较大且尚未形成核心区期刊群;在研究方向上,黄梅戏音乐与表演、剧目、文化发展与传承、产业化发展等研究是黄梅戏研究当前的主要研究主题。同时,黄梅戏研究与发展还需要在人才培养、传播方式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改革性举措以适应并促进未来黄梅戏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