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先进的博物馆教育理念认为,博物馆不仅要做好展览,更要围绕和配合展览,开展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务。文章通过对欧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考察研究,提出了博物馆教育活动和项目的三大组织管理模式:一是根据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实行“分众化”教育项目管理;二是对观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阶段进行“一体化”管理;三是围绕某个主题,开发一系列“衍生化”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需要吸取各领域的有益经验来不断充实和完善。建构主义是目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中颇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主张,在认识论、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基于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总结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类型和具体实践的同时,探讨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如何创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类与藏品和研究相关的教育活动,幕后探索活动在欧美博物馆界颇为流行,近年来逐渐走进国内学界的视野,部分博物馆已经进行了本土化的思考与实践。幕后探索活动是博物馆合理化利用馆藏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如何提升这一教育活动的实践水平是我国博物馆工作者亟待深思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聚焦博物馆幕后探索活动的相关问题,探讨其概念、意义以及国内博物馆在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尝试总结出几点提升我国博物馆幕后探索活动水平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代的博物馆已成为一种公共聚集的场所,是一个涵盖了陈列展览及教育服务区、藏品库房区、藏品技术保护区、综合业务区等部分的综合体。如何更智慧地利用博物馆的空间,以吸引观众成为博物馆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博物馆管理者、策展人等在博物馆建设之初就要严肃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科技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是提升青少年对科学的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核心概念设计科技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有利于保证活动的科学性和良好的逻辑体系。本文以加拿大温哥华海事博物馆的“气候变暖”活动的设计为例,详细解释了基于核心概念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严重缺乏,青少年对博物馆活动的态度也往往很排拒。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活动才能吸引青少年观众呢?该文试图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阿兰德(Michel Allard)的"个性"、"认同"理论为基础,以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2012年暑期教育活动评量为例,从活动要素、活动组织及青少年生活元素等方面探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拓展式教育是指围绕博物馆陈列开展的辅助性教育活动,通过更多样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帮助观众理解展览,从而使博物馆教育更加系统与深入。这种教育活动是博物馆社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博物馆文化的新内涵。拓展式教育在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责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在当代博物馆建设中所受到的重视,从拓展式教育空间在博物馆功能性空间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趋势即可看出。要切实做好拓展式教育,必须将其纳入博物馆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在空间上给予支持。同时,要特别关注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做好教案、教具及教师培训方面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博物馆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同时对各级博物馆的经济投入也不断加大,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就象雨后春笋一般,特别是有些县级小型博物馆,在立足本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突出新意,以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各种展览,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展品与博物馆教育的关系,提出展品是博物馆教育的基础、展品的教育功能需要通过教育活动加以体现、基于展品的教育是博物馆教育区别于学校等其它教育的最大特色之一等观点,并围绕以上观点结合英国、爱尔兰、台湾等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实例进行论证,探讨了博物馆日常教育活动与展品相结合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博物馆深化和延伸藏品内涵的同时,藏品研究的理论、方法也不断更新,展示与传播的形式也更加多样,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本文从藏品的概念、藏品与藏品信息的区别、藏品及其信息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关系、藏品信息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手段等方面入手,分析藏品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实践,并探索藏品信息综合化、重构化、系统化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物、环境、体验式、社会化等学习特点的博物馆教育,需要以博物馆藏品信息、藏品知识整合与呈现为依托,加强在基础理论、应用和项目开发方面的研究。博物馆教育的效果当以学习者的体验、收获、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博物馆的积极态度为主要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 1994年 9月我担任史密森学会秘书之前 ,我曾经很高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柏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机构中工作了 35年 ,并且当了该校 10年的名誉校长。一个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 :是否未能真正触及学生们的世界 ,而失去了形成一套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方法的机会。回答是肯定的 ,我错过了和在校生、毕业生的交往。对于我同时代的人来说 ,教育年轻人是接触未来的一种方法。但我想补充的是 ,我没有离开教育界 ,我只不过是从一种教育研究院转到另外一种教育机构去。当年 ,詹姆士·史密森为史密森学会确定了致力于“增进和传播知识”的使命 ,所以 15 0…  相似文献   

13.
时下,一些博物馆已开始就其教育空间与相应活动进行“分众化”规划,即根据不同的目标观众进行分层的、有的放矢地组织与计划,以达到“因人施教”、“空间尽其用”的目的。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首开先河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为案例,对博物馆的分众化教育空间与活动实践展开探讨,包括馆内的主要教育空间、“分众化”活动规划、以及规划原则等,以期为国内博物馆界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代是博物馆传入中国并逐步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引进伊始博物馆就被赋予了开启民智的时代厚望,其教育功能得到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近代公共教育成为博物馆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欧美博物馆正在经历巨变,博物馆机构本身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学者开始对博物馆定位、责任、目标和方法重新展开思考,“从观众出发”成为两者共同讨论的焦点。本文尝试从观众的视角出发,以“观众互动体验模式”作为分析框架,以欧美四座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作为研究材料,对其教育活动转向重视观众的表现、理念和做法进行述评,并从中寻绎出基于个人脉络、社会脉络和环境脉络下规划教育活动的一些较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球科学这一学科在国际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地质、地学类博物馆在专题博物馆中又占有较大比例。因此,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案例来研究地质、地学类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然而,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于,以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深层脉络,探究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与博物馆,与公众生活的相遇,以此,对博物馆教育活动进行深层次内容结合方法论的探索,力求为自然类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洞开新的视野,文章从两条进路出发,剖析中国地质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第一条是知识延展的进路。依据地学、地质知识内容结构的网络,建构由博物馆内部诸展厅延伸踏至山、川、湖、海的活动,沿著知识的脉络在无边界的空间展开。第二条是公众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博物馆教育活动将博物馆各类知识体系再度分解至观众的理解,碎片化抵达至与公众相遇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近年来科学教育的两个重要进展,一是对科学学习目标与过程的重新认识;二是STEM教育的异军突起。在进一步分析2013年美国颁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和我国刚刚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目前科学教育变革应对的具体表现之后,对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提出三点启示:一是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应该成为学生开展科学与工程实践的重要场所;二是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设计需要考虑大概念和儿童学习的进程,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儿童需求的有结构的探索活动;三是结合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需要大力发展跨学科综合类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亲子教育活动能够促进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帮助家长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本文从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亲子对话,对比了不同类型对话内容的差异、整体对话类型,分析了不同环节、不同家庭之间对话内容存在的差异,希望研究结果能对未来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发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区别,也意味着博物馆拥有独特的文化与教育价值。尝试反思博物馆的文化性特点,并分析这种特点与其教育性内涵与功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希望能通过这种探讨与辨析,为日益活跃的博物馆教育研究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同时,也为把博物馆教育放在一个根本且宏大的语境去思考博物馆的本质、功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实施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课程是影响博物馆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要素。基于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博物馆课程研究集中于课程特点及实施意义、课程实施的现实问题、开发模式与优化路径等方面;国外博物馆课程研究主要集中于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馆校合作开发等领域。国内外关于博物馆课程的研究成果虽然在内容、方法和结论上具有共性特质,但是在研究阶段、主题聚焦程度、分析范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此外,国内外博物馆课程研究呈现出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主旨逐渐回归到“以人为本”、研究内容更加注重探索博物馆课程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鉴于此,建议未来博物馆课程研究要细化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视野、加强理论深度,依据新时代我国博物馆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和高质量博物馆课程开发的迫切性开展本土化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