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从事职业规划和咨询工作以来,看到过许多因为不了解职业测评或者错误地使用职业测评而导致的闹剧;在征得各位主人公的同意后.我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分享这些有趣又无奈的小故事.也借此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怎么使用职业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2.
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工具的研究现状,了解量表的内容、效度,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伟方  丁廷特  李雨轩 《教师》2019,(2):127-128
国内职业生涯指导的教育及服务相对薄弱,迫切需要更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测量工具是核心,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法,文章查阅了大量有关职业指导的测量工具,对目前中国职业指导工具进行了归纳、分析,发现国内职业指导测验以修订国外材料工具为主,少量自助研发,但尚未形成一个成熟可靠且广泛适用的测评工具体系。此外,职业指导工具存在职业指导测验更新缓慢、新引进的国外测验本土化等问题,尚需要进一步改进,同时需测验引入学校等有关教育及服务机构,以增强职业指导工具的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的职业指导过程中,职业测评是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依据。但在测评工具的使用过程中,稍不注意便会产生偏差,使测试结果无效或不准确。通过分析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多年的基层教学情况,发现存在职业指导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学生间的差异性、对学生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突发状况无法准确解释和恰当建议等问题,提出职业指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关注并了解学生、及时答疑解惑,以及高校在必要投入的前提下,组织培训职业指导教师并开发符合本土特点的职业测评工具,教育主管部门督促高校建设与强化职业指导师资力量,进而从源头上解决职业指导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学习兴趣测评围绕着学习兴趣对学习有什么影响、学习兴趣对发展有多大效应两个中心问题,使用自我报告、行为测量、神经科学三种方法开展了学习兴趣的测评研究,形成了学习兴趣测评的四个模型:发展模型、情绪模型、任务/环境模型、价值模型。未来学习兴趣测评会从研究边缘走向研究中心、从理论分散走向理论整合、从单一测量走向综合测量、从结果孤立走向结果联结、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兴趣测评是对兴趣的测量和评价,学习兴趣测评和职业兴趣测评是其两大构成。兴趣测评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在测量技术不成熟时,以定性评价为主,侧重论述兴趣在教育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中的价值;受心理测量技术的影响,兴趣量表随之出现,并广泛应用于教育、培训、组织与人事管理等领域。职业兴趣测评是在继承、借鉴、融合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兴趣测评历史中占主体地位;学习兴趣测评的发展却经历了波折,尤其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到认知心理学革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习兴趣测评都被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大门之外,曾一度被动机、情感、态度等相关研究所取代,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又复苏。学习兴趣测评的发展水平不及职业兴趣测评,至今仍存在研究理论分散和研究结果孤立等问题。未来兴趣测评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测量技术、统计学、脑科学及交叉学科的技术突破而发展,并有可能在情绪评价框架下发展出整合较好的兴趣测评理论,推动兴趣研究到达新高度。  相似文献   

7.
职业素质测评的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心理测验运动的大力发展,职业素质测评便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类人才选拔和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项核心内容,职业素质测评工具的研制得到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其从本质上包括综合型和单项型两类工具。未来职业素质测评发展应特别关注传统编制思路的改革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这两个与工具研制有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一篇关于职业测评工具介绍的博文,竟使自己的博客访问量大增,且收到了无数博友及学生的邮件,纷纷索要测评工具以自测或解当前迷茫之困、或探讨前行之路;也有质疑结果可靠性的、或者询问测试结果与现实冲突的破解之策的……除邮件之外,连续几周来访的学生咨询得最多的还是关于职业测评方面的问题。看得出,很多人特别是大学生对职业测评非常感兴趣,但却不太了解,这更使职业测评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本文从职业指导的角度对职业测评进行详细介绍。一、职业测评的有关知识介绍(一)职业测评的内容与作用职业测评是心理测评的一个分支,在学术上被…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大学生们就业难的出现,大学生对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引入了职业测评.随之而来的,不少的研究者在职业测评和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但针对如何应用职业测评工具使之发挥应有效果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立足于对职业测评工具使用现状的调查,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对如何使用职业测评工具提出一些建议原则.  相似文献   

10.
11.
李明磊  王铭 《教育科学》2012,28(3):87-92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开展了三次博士学科评估,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士学科评估组织特征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博士学科评估组织治理结构和能力;多元化的博士学科评估筹资机制。技术特征包括自成体系的博士学科分类系统;综合集成的博士学科评估指标权重;分类与区间并用的博士学科评估结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秉持为评估利益相关方服务的评估理念,注重评估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能力建设,把握好评估方法的继承和创新力度,加强学科评估理论和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晓红 《湘南学院学报》2012,33(6):73-76,85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取决于测试的质量。信度是评估语言测试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试卷编制是语言测试信度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分析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构成的要求,对各种题型的信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对试卷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旨在促进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教师教育认证标准经历了以宗教为主、师范学校为主、大学为主和以实践为主四个发展阶段。教师教育认证程序一般要经过申请、准备认证所需的前提条件、撰写认证报告、准备证据材料、专家实地访问、认证结论和学院反馈几个阶段。未来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将继续呈现重视实践为主和保持多样性的认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通过介绍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由来,阐释了当代美国艺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具体分析了美国艺术教育改革的若干个特点,提出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科技政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建国后至二战前、二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至今。每个阶段的科技政策都有不同特点。但总体来说美国的不同阶段的科技政策又有相同点,即重视科技的优良传统、历届政府重视科技、科学界内外协调、注重基础科学研究、过度和军事结合。美国的科技政策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完善科学界内外部关系、实时调整科技政策、培养良好的重视科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教材评价是促进各国课程教材发展的关键。俄克拉荷马州教材评价体系是美国教材评价的典型代表,其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别于其他各州,并具有重视教材评价系统的完整性、十分关注教科书的内容属性和教学属性及学生的学习等特点,其蕴含的教材评价理念对我国教材评价体系与行政的关系、人员构成、评价内容及评价重点多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美国的个性化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相互配合 ,形成了美国个性化教育 ,其特点是重视儿童个性发展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强调儿童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 ,以及各种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等。在不同的阶段 ,采用不同的侧重点。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反映了美国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医学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最新数据与资料,介绍了美国医学院的入学要求、招生情况、学费标准、学制、住院实习要求、学生教师及医生的外国人比例、美国医学教育的问题与改革等情况。文章的主要结论是,美国医学教育由于入学门槛高、对新生选拔严格、学制较长、训练严格,因此水平较高。但由于学费昂贵,美国医学院录取的外国学生很少。由于美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未来美国医生数量短缺较严重,再加上生物医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美国医学教育面临新的发展与改革压力。  相似文献   

19.
美国CTE教师教育发展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生涯与技术(CTE)教师教育发端于公立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在美国CTE开展的近85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形成了教师教育的双重系统。即有两条途径可以获得CTE教师资格证和初期执教资格:(1)传统的在大学或学院接受职前教师教育;(2)进入教学领域的非传统通道,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途径。与此同时,美国对于CTE教师资格认证也建立了严格的标准,并在教师发展和教学条件等方面正在做积极探索,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井没有延续欧洲的历史,而是经历了空间上的分离、初步联姻、全面互动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二者的互动关系是与美国的城市发展状况、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对美国大学与城市关系的梳理为我们认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