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情况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行为之一。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挠人甚至是咬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下面我们通过对小班幼儿浩浩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个案研究,以寻找解决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学前期是儿童发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高发期和不稳定期,年龄较小的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大多是争夺物品和游戏空间,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在游戏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或者在活动场地分配上发生分歧。以小班幼儿争抢玩具为例,从幼儿自身、教师、幼儿园、家长等方面对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3.
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幼儿行为问题,不仅是孩子亚健康心理状况的反应,更折射出家庭教育的诸多缺失。正确及时的引导是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并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同伴交往方式的关键。对案例中的一名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观察,并深入家庭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缺失的亲子陪伴、专制的家庭教育、二胎出生的影响、沟通交流的无效等。对于攻击性幼儿园的教育,应立足"家园合作"的视角,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多陪伴多鼓励、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支持,才能较好地削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4.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既不利于健全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又是日后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潜在影响因素。本文针对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质,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探究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预防和矫正的应对性策略,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1,(A2):157-159
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以期为小班幼儿教师及家长在更好地处理该类问题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接纳,其身心发展都会受到明显的不利影响.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早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与矫正,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和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8.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成长时期表现出的一种非常不良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幼儿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发展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分为幼儿自身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本文将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概述,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探究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攻击是幼儿期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和危害,深入探究了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攻击行为是常见的一种幼儿不良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易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通过对攻击性行为表现最为明显的小班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以期找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消极行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幼儿时期发生攻击性行为,会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健康发展。同时,攻击性行为发展具有阶段性,持续性的特征,所以在幼年时期发生的、尚未形成固习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和矫正,在成年以后就可能会固性地表现在社会行为之中,造成家庭的不睦,同事关系的紧张,甚至危害他人安全和社会安定,从而给自身生涯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所以,对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继而寻求有效的控制方法,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者致力研究的课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心理学研究者在攻击性行为定义、影响因,素、起因以及控制策略、行为矫正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地研究。其中,就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性研究。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做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要课题。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和集体造成不必要的危害,而且会对幼儿自身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产生消极的影响。[1]由于幼儿攻击性行为会直接导致同伴之间出现矛盾,幼儿园教师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扰乱幼儿园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因此,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对其进行矫正迫在眉睫。心理学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关,挫折往往会引起侵  相似文献   

13.
攻击性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婴儿期是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时期,婴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受到身心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正确对待婴儿的攻击性行为,通过消除对攻击性行为的奖赏和关注、创设适宜的环境、运用情感宣泄、加强语言运用等方法引导成长中的儿童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具有此种行为的儿童往往很难建立良好的同伴的关系,以致影响幼儿以后的身心健康。本文主要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一些有效的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16.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外化行为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社会顽疾。其早期形态主要体现在年龄与性别、攻击方式、指向对象、攻击诱因的差异性上。家庭生态系统作为幼儿身心发展最初的场所,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发展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教养风格、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隔代教养模式上。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必须以家庭为蓝本,充分重视对家庭风险因素的控制和处理,并给予科学的教育关怀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霞  李南 《文教资料》2011,(21):143+223-143,223
本文作者以两个案例引入幼儿攻击性行为,提出了运用游戏的方法科学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点,原理是:从外部入手,由成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强制性引导,使幼儿脱离正在或即将进行攻击性行为的环境,从而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缓解幼儿的激动情绪。  相似文献   

18.
"攻击性"和"情绪化"是幼儿的天性。"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天生的攻击性本能与后天的环境诱导共同作用的结果。攻击性的行为具有一定性的合理性和积极性,但是幼儿的情绪却是不可控制的,幼儿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情绪化较为严重,因而如何矫正幼儿的行为以及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正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预防,同时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就要  相似文献   

20.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不良行为。主要成因是幼儿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攻击性行为在心理学上是他人不愿意接受的伤害行为或者是故意的伤害行为。文章认为,对待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该找出原因并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