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飘落的花瓣——评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对传统的政治一元化的当代文学史提出质疑,用独创性的“民间意识”、“潜在写作”理论来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整合,体现出独特的文学史写作个性。但这种学术姿态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在文学史上独特的悲壮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由一九六一年在香港的八次演讲汇编而成的,言简意赅地论述了通史和文化史两个总题,以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六个分题。此书反映了钱穆先生三十年史学见解之精华,介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本文结合该书的论述和观点,尝试从中国哲学、朝代体系和中国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历史研究坚持整体观的原因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茅盾通过创作、论评、译丛和办刊等文学活动阐扬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文类意识。这对开河之初的中国新文学起到了导引和建廓作用,同时肃清了旧文学的流毒,从而使得新文学向着“真”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诗人,用短碎的句子,描绘了一个斑驳的世界,这个世界足够大,可以盛下诗人自己。他颠覆了我们心中单一的色调,赋予洪湖色彩斑驳的意象。在斑驳交错的物理空间里,我们看到的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破碎、悲辛和焦灼。他的诗里有个斑驳的世界,洪湖衍生的世界。他没有低吟,没有高歌,只是在述说,这个时代诗人的虚无。  相似文献   

5.
《管子》四篇的虚无和因循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无和因循思想是<管子>四篇中的重要范畴."虚无"指使内心保持空、虚的状态,"因循"指做事有所遵循和依从.二者构成一个有内在张力的统一体,是先秦道家为君主设计的一种内心修养方法.<管子>四篇的虚无和因循思想代表了道家暨黄老学派对修养、行为及其关系的看法,对它的探讨对于认识道家暨黄老学派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描述《兰亭集序》中的幽美景致,包括山水环境、天气、自然美景等元素,以及与会者的欢愉场面、分析虚无主题的呈现,强调王羲之对生死和世俗欢愉的深刻思考;然后深入探讨达观主题的呈现,包括对生命短促的感悟、珍惜当下的情感;最后总结虚无与达观在《兰亭集序》中的表现,呈现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研究至今都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范藻先生以文化现代性的创新和文学审美性的抒情为切入,建构起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到“文学运演下的审美心态”,再到“文学表现中的创作鉴赏”的学科框架,还打破了通常的四大体裁的文孝分类,提出了“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的分类,从而建立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僵硬陈旧的研究范式,形成了新的整体观研究范式,这种整体观范式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沿用至今。但是,当文学批评实践未能充分体现这种整体观时,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拓宽整体观研究范式的内涵,将文化研究作为整体观研究范式的内涵外延加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讨论中。  相似文献   

9.
出版与文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中国新文学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出版业所建的文化大环境入手,回顾并论述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对中国新文学在三四十年代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引导作用。同时,对文化生活出版社主编巴金的编辑出版风格,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与揭示。  相似文献   

10.
《南迁》与《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一个描写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一个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两者在时间上相隔近一个世纪,但是两者描写的内容却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人物与结构和艺术手法这两方面,对郁达夫的《南迁》与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进行比较,来论述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相异之处以及为什么相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研究至今都还缺乏应有的重视.范藻先生以文化现代性的创新和文学审美性的抒情为切入,建构起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思潮"到"文学运演下的审美心态",再到"文学表现中的创作鉴赏"的学科框架,还打破了通常的四大体裁的文学分类,提出了"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的分类,从而建立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季剑青 《教育学报》2006,2(5):84-89
1930年代前期,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为宗旨,在历史考据占主流地位的学术氛围中,显得颇为引人注目。一方面,新文学是通过反抗古典文学传统来建立自身合法性的,而另一方面,当时的大学国文系普遍仍是以古典文学课程为主体,在此条件下,大学国文系如何展开对于新文学的想象?古典文学可以成为新文学的资源么?本土传统如何与现代诉求相调和?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对新文学的想象及其挫折,折射出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万象》"新旧兼容"的办刊策略、"趣味"与"意义"兼顾的文学姿态,为其赢得了众多作者和读者,更重要的是它为新文学与通俗文学提供了聚合、对话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主要得力于前后两任编辑陈蝶衣与柯灵。编辑方针的"变"与"不变"反映出《万象》在文学理想和商业利益上的折衷与调和。  相似文献   

14.
《孤吟》是四川地区在新文学(1)余波影响下产生的现代文艺诗刊。在栏目设置方面,《孤吟》栏目的确立与变更,创作主体忍冻孤吟的现代个体精神,儿童创作栏目的开发与坚守,皆体现了《孤吟》对新文学精神旨趣的继承;在作品内容方面,《孤吟》以青年人的苦闷、被压迫阶级的悲哀、儿童的纯粹之声、对新文学作品的及时鉴赏与讨论等为主,也体现了《孤吟》与新文学之间千丝万缕、和而不同的关系。总的来说,《孤吟》不仅响应和承继了新文学的旨趣,同时,它本身也成为了新文学在四川地区进行传播的有效助推器。  相似文献   

15.
对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史的编纂和对新文学作品的选编,需要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境况,特别是与当时的文化争论紧密联系起来.重读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今天对当时文化界境况的了解,而且也可以重温当时对新文学的评价,从中可见五四运动的一些主要人物再三重申并肯定五四理想,同时也表现出他们的一些不自信和担心.他们反思到:他们生命中的一段历程结束了,与之诞生的文学也行将告一段落.总之,可以推想: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史的编纂和新文学作品的选辑,并不是五四全盛时期的硕果,而是人们对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的深切留恋,<中国新文学大系>尤其可以算是为了已结束的文化时代,也为了自己一代人所作出的贡献而建立的一座纪念碑.  相似文献   

16.
张炜的长篇新作《外省书》以意象化的叙述、哲理的思辩 ,呈现出零散状态。而小说主人公的忏悔意识贯穿其中 ,凸现出人类深沉的隐秘结构。这两方面的融汇统一正是张炜小说追求的一种新品质  相似文献   

17.
《飘》是一部优秀的美国小说.本文从作者的生平、创作诱因、文本分析等几个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构,把握人生的虚无与成长的孤独的主题意蕴,为全面理解作品提供一种可能的陈述.  相似文献   

18.
乔叶的新作《认罪书》将西方的宗教忏悔理念和中国的善恶学说结合,在世俗化的书写中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悲剧,并反映了社会现实、残酷的面貌。小说着眼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鼓励人们在化解矛盾时重新审视自己,实现自我救赎和人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是研究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性经典著作,代表着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重量级代表作家们对于历史的总结,其与世界文学同步的先锋性理论对整个现代文学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但反观导言集各目次所录的作品在文学史中所占的地位,巨大的反差也不容忽视。这种"一荣一枯"的现象使得新文学在理论和作品两个领域带有"先锋"和"殉葬"的色彩,改变了文学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夏怡 《文教资料》2012,(33):77-79
《米》是苏童“新历史主义”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特定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五龙由流浪者到地方一霸的堕落生命历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种种形态,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以探究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