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丽的悉尼,她再次一举拿下了残奥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团体两枚金牌。这已是她第四次连续在残奥会上摘取双金,也是世界奥运史绝无仅有的纪录!  相似文献   

2.
璇小美 《中国新闻周刊》2011,(17):I0013-I0016
一百米、两百米、五百米、一千米、两千米……在四川省游泳馆里,今年21岁的残障游泳运动员代国宏正为备战伦敦残奥会加紧训练。3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对于代国宏而言是上天给予他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散打比赛2009年10月17日晚在山东菏泽演武楼结束全部赛事.7场决赛均以2比0结束,7块金牌各归其主,河南队两枚金牌,山东队、上海队、福建队、安徽队、陕西队各获一金.这些辉煌的成绩都将以不同方式记人中国体育档案,这是中国散打运动竞争最为激烈的赛事之一,金牌基本上被传统强队瓜分.  相似文献   

4.
翻开她的简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映入眼帘:她是中国第一位参加世界比赛的残疾人女子举重运动员,是我国残疾人女子举重世界冠军,是中国残奥史上第一枚女子举重金牌获得者。1994年,她第一次参加比赛就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世界轮椅举重锦标赛上,夺得40公斤级3枚金牌,破3项世界纪录,从此开始了她的夺冠生涯,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在1994年北京第6届“远南”运动会上,她夺得40公斤级两枚金牌,破两项世界纪录,是本届运动会首枚金牌获得者。  相似文献   

5.
2008北京奥运会也凝结着江苏人的汗水与骄傲--江苏奥运健儿捷报频传,10人次获8枚金牌,金牌数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苏州有多项历史新突破,共有14名运动员、7名教练员参加本届奥运会,参赛总人数和参赛项目均超过苏州人参加的历届奥运会总和,并获得二金一银一铜的佳绩.来自苏州的志愿者们活跃在北京,志愿者的服装也是苏州缝.更有很多"苏州制造"凭借科技创造力,出现在北京奥运赛场上.  相似文献   

6.
晓红 《新闻天地》2011,(9):56-58
在中国体坛,有一对夫妻。他们都是田径运动员.妻子眼睛完全看不见,丈夫视力比妻子好,于是,每次妻子参加比赛,丈夫都在前面给她当领跑员,从全运会到亚运会.从亚运会到奥运会,他们得了铜牌、银牌,直至获得残奥会金牌。  相似文献   

7.
清水河蜿蜒流淌在五台山的怀抱里.台怀镇就在河边,往下走几里地,湍急的流水在仰佛山庄前面变得缓慢,河水的宽度也从几米拓宽到几十米.宽阔的河水缓慢地流动十几公里,就到了五台山风景区下辖的一个乡--金岗库乡.  相似文献   

8.
《金华小伙杜剑平成为北京残奥会最亮明星》是发在2008年9月19日《金华日报》上的一篇通讯,这篇通讯在全国各大媒体中率先报道了金华小伙杜剑平是中国运动员中获得残奥会金牌数和奖牌数第一这一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9.
北京残奥会期间,我作为注册文字记者,见证了并记录了这一人类的盛典.这短短的十二天,见证残疾运动员赛场拼争的同时,残奥会带给我的震撼更远在赛场之外、体育之上.  相似文献   

10.
我国今年大事多多,采访活动也很多,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对北京残奥会的采访报道。说心里话,开始时我有点“畏难情绪“。不是因为不喜欢残奥会,也不是因为这项工作有多累,而是因为我有一怕:怕见到那些残缺的身体,因为那会让我心疼和难过。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张小玲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体坛的众多奇迹:48岁摘取52枚金牌,蝉联世界残奥会乒乓球女单“五连冠”,在去年9月第十二届世界残奥会上,她夺取了中国残奥史上第100枚金牌。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誉为长青树的“乒坛皇后”,将爱情、亲情作拐杖和生命的支点,用113条假肢一次次登上世界残奥会巅峰。2005年6月18日,记者在广西钦州采访张小玲时,她正备战2008年北京残奥会,力争实现六连冠梦想。  相似文献   

12.
吕锐 《新闻前哨》2011,(3):56-56
广州亚运会,本报紧紧围绕"人"来做文章,以人为本,突破冠军千人一面的惯性,挖掘人物台前幕后的故事,抓住了个性化差异,报道显得亲切、生动可读。事实证明,广州亚运会结束了,人们记得的不是某一块金牌,也不是中国夺取了多少枚金牌,而是亚运会上那些闪亮登场的明星大腕、帅哥美女们。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年轻的里托拉一个机会,芬兰政府禁止努米参加他最擅长的10000米跑。愤怒的努米在科龙贝体育场另一条跑道上独自跑完全程,比最后取得金牌的里托拉跑得还要快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举办奥运会,曾经的长跑之神帕沃·努米已经是一个秃头、有些发福的老人。那个阴沉的午后,他手持火炬跑进奥林匹克体育场,点燃圣火台。7万人呼喊着努米的名字,甚至盖过《芬兰颂》的乐声。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元旦,我远赴东三省,采访了十一运冰雪项目的比赛,见证了全 运会第一枚金牌的诞生.在原驰蜡象的莲花山滑雪场,看着金镶宝石的"璇宝",我止不住慨叹:"全运会,来了!"不过,没想到的足,进入6月后,我奉命走到了幕后,担任了"无名英雄"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南通籍10名健儿取得了“四金一银一铜”6枚奖牌的骄人战绩,夺得的金牌总数为全国地级市之首。陈若琳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跳台“双冠王”;仲满拿下男子佩剑个人金牌,成为中国男子击剑历史上第一位奥运冠军;黄旭与他的队友夺得男子体操团体冠军。  相似文献   

16.
“哥们,第一枚金牌,看你的啦!”亚运会比赛尚未开战,新华社参加亚运会报道的编辑、记者便朝我喊开了。那些目光,那些语言之间,分明流露出重托和希冀。骤然间,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沉重。历届大型赛会第一枚金牌都是国际上各大通讯社与新闻机构必争之“的”。本届亚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必将牵动前来采访的5000多名记者的神经。一种无形的压力向我袭来,作为担负亚运报道重任的新华社记者,能否在这场国际新闻大战中夺得第一枚“金牌”,这不但关系到亚洲第一大通讯社新华社的声誉,也关系到整个中国新闻界的声誉。  相似文献   

17.
郭建良 《新闻记者》2012,(10):92-97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这是北京奥运提出的响亮口号。但是,在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报道中,世界各国报纸大多厚此薄彼,甚至有些报纸头版在残奥会期间没有出现一篇相关报道。而英国《泰晤士报》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同样精彩",本文对《泰晤士报》残奥会期间精彩的头版逐一做了述评。  相似文献   

18.
举世瞩目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了,就在各国体育健儿激烈角逐的第一天,我们媒体便将目光聚到可能获得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的女子10米气步枪“头号”选手赵颖慧身上。广播、电视、报纸铺天盖地,对赵颖慧的家庭情况,训练成绩,大肆宣扬。南京某广播电台在开赛前一天就分析“预言”:赵颖慧拿首枚金牌,是“双保险”……可事与愿违,赵非旦没拿金牌,就连决赛圈都没进入。我绝没有对赵颖慧的失败抱任何不满,“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在高手云集、竞争激烈的国际性赛场,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可气的是我们的媒体,在报道新闻,尤其是…  相似文献   

19.
杨秀琼是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游泳运动员;此前,她还在1934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上独得4枚游泳金牌,为祖国、为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极大地震撼了中外泳坛。  相似文献   

20.
与自己赛跑     
9月2日晚上,刘翔在日本大坂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不负众望,摘走110米跨栏冠军,实现了本项世界级大赛大满贯的梦想,也是本届大赛亚洲的第一枚金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