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新闻界     
中国和智利记协加强交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智利全国记者协会6月15日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签署一项协议,旨在进一步加强两国新闻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根据这项协议,中智双方将致力于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宣传和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使新闻工作得到社会的尊重。两国新闻媒体将加强信息交流和友好合作,尽可能多地交换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中日两国青年的媒体使用现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日本经济新闻社合作,在中日两国开展了一次网络联合调查。本文公布了本次调查的部分结果,包括中日两国青年媒体使用时间、媒体接触偏好、新闻获知渠道、媒体印象和媒体信赖度等。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互联网和手机的依赖度高于日本青年。同时,中国青年对于互联网信息过分信赖,容易出现盲从倾向。  相似文献   

3.
马场  公彦 《现代出版》2014,(2):66-69
2014年1月13日,"日本出版人交流代表团"一行抵达中国传媒大学,与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代表团成员之一、日本岩波书店总编辑马场公彦在研讨会上就"如何认识中日文化交流现状"主题作了发言。马场公彦出版从业已三十年,同时为中日文化研究学者,著有《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从日本败战至中日复交》(日本新曜社,2010年)等,其视角融学术研究与出版实践于一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兹将马场公彦在研讨会上所论要点及其所著岩波书店发展历史相关文章整理为文,以飨读者。在马场公彦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既需要人文社科的精神与学理支撑,也离不开出版人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的战争不同,新闻舆论战是一个新的课题,是新形势下各国为实现自身政治目的、争取国内支持和国际同情的主要斗争形式。本文拟从舆论和新闻舆论战的定义,中日新闻舆论战的背景,新闻舆论战的正义性、客观性、过程性等特点出发,围绕钓鱼岛问题,两国新闻舆论多个回合的较量,从而探讨我国媒体打赢中日新闻舆论战的必要准备以及如何增强我国舆论作战的综合能力,分析打赢中日新闻舆论战的战略意义,为我国提高舆论作战能力和媒体新闻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获取日本相关信息的通道很多,包括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的对华宣传,也包括漫画、电影、流行文化等日本元素在中国的传播,再有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中国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获得的与日本相关的新闻信息.这种新闻信息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获取渠道就是在日本派驻记者.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升值,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逐渐感到直接向海外派驻记者并非遥不可及.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成为促使中国媒体"走出去"的一个契机,既有突破,也暴露了问题.中国媒体加强国际报道、拓宽信息通道之路,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  相似文献   

6.
《军事记者》2009,(1):I0001-I0001
包括《军事记者》杂志主编在内的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10人,2008年11月27日至12月9日在古巴和墨西哥进行了友好访问.参观了两国的一些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等媒体,交流了新闻报道经验,并领略了两国的传统文化,增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7.
"松川事件"是建国初期中日关系中一件能反映两国民间交流的典型案件,其中所体现的交流途径,如抗议日本政府对工人的迫害、为日本被捕民众捐款、与日本民众之间的书信往来、中日两国间互访,都为以后中国的外交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于青 《青年记者》2007,(23):71-71
中日媒体人士对话活动于11月26日~27日在东京举行。与会的中日媒体人士就如何认识两国媒体报道的差异、如何为推动两国构筑战略互惠关系发挥积极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周烨 《新闻爱好者》2011,(22):30-3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对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异同,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1.
9月13日至22日,由人民日报、中新社、中国网、大众日报等7家媒体的8名人员组成的中国新闻代表团,应美国东西方交流中心邀请,对美国旧金山、纽约、华盛顿三城市及美国务院、国会、五角大楼及部分公司、新闻媒体等进行了访问.而同期,美国新闻代表团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随后两国记者在北京进行了会谈交流.笔者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之一,全程参加了访美及会谈交流.在此,笔者就访问的部分美国媒体谈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12.
冀振武 《出版史料》2005,(1):120-125
一、清代以前故实中日两国书籍的交流不仅历史悠久,其规模和领域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都是罕见的。据传秦代徐福东渡日本,带去的书籍中就有《百工技艺》一书。随着海上交通的逐渐发展,汉魏两朝和倭国(日本)的交往增多。公元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日本派使节来中国,汉光武帝赠以印绶,3世纪末,陈寿的《三国志·魏志》上详细记载了2世纪末至3世纪初的日本政治、经济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3.
9月13日至22日,由人民日报、中新社、中国网、大众日报等7家媒体的8名人员组成的中国新闻代表团,应美国东西方交流中心邀请,对美国旧金山、纽约、华盛顿三城市及美国务院、国会、五角大楼及部分公司、新闻媒体等进行了访问。而同期,美国新闻代表团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随后两国记者在北京进行了会谈交流。笔者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之一,全程参加了访美及会谈交流。在此,笔者就访问的部分美国媒体谈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14.
一年多来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引发了中日媒体及民众之间的舆论大战。本文从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报道内容、报道立场与倾向等方面对两国主流媒体相关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发现:中日媒体对钓鱼岛争端的报道都存在明显的政治立场和国家利益倾向,所不同的只是双方媒体的表现方式。此外,结合中日媒体在对外报道中的不同表现,本文认为中国媒体应改变新闻观念,注重对外报道中的受众特征分析,做到内外有别,以此树立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公信力,打造更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9,(5):67-75
我国第一部外国新闻事业著作为何,其诞生背景、成书过程、内容特色及后续影响如何,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梳理。基于对史料的考论,本文认为1918年6月由包天笑编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考察日本新闻记略》是中国第一部外国新闻事业著作。作为第一次团体考察外国新闻的直接产物,该书最早对日本新闻事业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著述。其写作富于特色,在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的基础上,注重编纂和著述相结合,于新闻之"术"的观察中寄寓新闻之"学"的理论思考,尤为突出的是由日及中、比较立论的对照视野,开创了外国新闻事业著作书写的基本范式。《考察日本新闻记略》不仅是近代中日新闻交流史上的宝贵见证,而且对《新闻学》、《中国报学史》两部奠基性的新闻学(史)专著产生过直接影响,是中国新闻学史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宋相川  韦文杰 《新闻世界》2011,(11):149-150
“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本文对中日两国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中El两国新闻媒体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目的展开报道和评论,进而说明两国新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机器翻译研究用计算机实现不同自然语言之间的翻译。自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开始,人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高质量高效率的机器翻译技术。近年来,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和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这几种主要的翻译模式共同存在且相互补充,并有不断融合之势。随着中国和日本在科技、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机器翻译研究对于打破汉语和日语之间的语言壁垒进而推进中日两国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国和日本两国机器翻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汉日/日汉机器翻译的理论研究与系统研制,已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距离大规模实际应用和高标准的翻译质量的要求尚有差距。为此,中日两国机器翻译人员有必要在汉日/日汉机器翻译技术与系统研制方面展开合作,特别是在对齐平行文本、实例词典、专业术语词典以及句法分析等共同课题方面展开合作。文章介绍了中日两国机器翻译研究的进展并加以比较,对中日两国在机器翻译领域的合作做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周明顺 《青年记者》2012,(35):17-18
改革开放30多年,是中国新闻事业自建国以来发展得最好最快的时期——新媒体不断涌现,新闻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新闻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伴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媒体和记者的形象堪忧。"无冕之王"是记者的代名词,表现出社会公众对记者的厚爱与尊重。然  相似文献   

19.
日本首相安倍访华,中日关系出现了"破冰"良机,双方媒体的进一步沟通与交流成为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大目标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分析两国迥异的价值取向和新闻媒体对信息的差异性解读,进一步思考媒体双向交流机制的构建与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正10月30日,省档案局召开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档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闻发布会。省档案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张姬雯主持并发布新闻。省档案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凤凰江苏、中国新闻社、新华网、新浪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国江苏网、国际频道、南京日报、金陵晚报等中央及省、市20多家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