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史记》记载了孔子学琴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孔子跟师襄子学习弹琴,十天了还是弹着开始学的那个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新的了吧。”孔子说:“我学会了曲子,但拍子还不准确呢。”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已经掌握了拍节,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表现的思想感情呢。”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已经能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可以  相似文献   

2.
孔子学琴     
孔子一生好学不倦。他对学习,不是马马虎虎,浅尝辄止,而是仔细琢磨、勘于思考。有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就认真地练习弹奏起来。十天过去了,他还在练习。师襄子就对他说:“你练习得差不多了、另学一首乐曲吧!”孔子回答说:“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于是他又练习起来。  相似文献   

3.
学生认识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从师学琴的故事很能启发我们对此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这个故事见于《史记》,大意是说: 孔子跟师襄子学习弹琴,十天过去了,弹的还是那首开始学习的乐曲。师襄子说:“可以学弹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只学会了乐曲,拍子还弹得不准确呢!”过了一些时候,师襄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节拍,可以学弹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思想感情呀!”又过了  相似文献   

4.
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子。弹了十天,老师说,你弹得可以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感悟到作者的人品和胸怀呢?又弹了一段时间,孔子说,这首曲子若非周文王所作又能是谁呢?师襄子惊讶地离席而拜说,你真了不起呀,这首曲子叫《文王操》!好的音乐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直接滋养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一、何为叩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格言,它揭示了孔子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学思并重。孔子还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里,孔子点明在“学”和“思”中间有个关键的环节“问”。这个“问”是沟通学和思的桥梁;古人还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王筠《教童子法》)。“切问”和“善疑”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问的方式多种,对待问的态度多样,这是教和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关于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孔子的“问”的艺术,《学记…  相似文献   

6.
得心应手     
春秋时,郑国人师文向鲁国音乐家师襄学习古琴。师文不满足一般技术的追求,每习一曲总要先深刻体会作品的内容。有一次,他刚弹了几个音就停下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继续练下去,他说:“指法我已经学了,乐谱也能背得出,但弹琴应表现乐曲的思想内容,而不只是优美的乐音。现在我对乐曲的内  相似文献   

7.
徐生坛 《班主任》2008,(8):62-63
近日,渎了几则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受益匪浅。以孔子为鉴,反观今天的班主任工作,可以知得失。一、南山之竹仍需修——孔子与子路子路初见孔子时,孔子问他:“你最喜欢什么?”子路轻率地说:“玩剑!”孔子说:“以你的本质,如能再努力学习(文化),那就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子路不屑地说:“学习能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木材要直,必须经过墨线的校正;  相似文献   

8.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关系。更道出了“思”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用晚上的时间重读《论语》,领悟先贤的智慧。读到了《先进》篇中一节子贡与老师孔子的对话。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说子张(颛孙师)与子夏(卜商)谁更优秀?”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有些过头了,子夏有时则显得保守。”子贡接着又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子张比子夏更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过分与保守同样都是不可取的。”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过犹不及”。我做老师已有36年,代入感的作用,两千多年前孔子和自己的学生臧否人物、探讨为人处世之道的情境仿佛就在眼前。“事情做不到位和做过了头都不好”的道理也没有因为漫长岁月的蹉跎而失去启迪人心的作用。如果要找一个词来概括当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比“过犹不及”更恰当的了,一“过”一“不及”。  相似文献   

10.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学与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教给灵活多变的方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1.
徐敏 《贵州教育》2000,(6):15-16
一、学习艺术的回顾及界定学习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在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言论及著作中涉及颇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欠也。他认为自己是通过多闻多见而获得的知识的。据统计,《论语》一书中论及“闻”知的有五十七处,论及“见”知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非常重视通过感知获得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而明确地论述了学习中感知与思想的关系。战国后期的唯物主义思维家荀子也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他说:“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12.
不少同学都想寻找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求快而多地掌握知识。在这方面,孔子提倡的四个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更加糊涂。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二、学与问相结合。孔子提出欲学必须“切问”。他自己学习时就是“每事问”的。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有“每事问”的精神。不懂就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切不可不懂装懂,羞于问人,贻误自己。三、…  相似文献   

13.
“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适用,自成体系,特别是“四个结合”读书法,更为人们所推崇。 学与思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学习方法上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学思维与数学学习就是思与学的两个方面,它们在发展能力,提高智力中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是缺一不可的.一方面,学习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通过数学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相似文献   

15.
“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语)。孔子作为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适用,自成体系,特别是“四个结合”读书法,更为人们所推崇。下面就把这种读书法介绍给大家,供同学们参考。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  相似文献   

16.
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其大半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论语》中的孔子论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探讨孔子论学,将对我们的学习活动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一、学习方法论。学习是否得法,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学思关系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孔子提出的关于学与思关系的见解:“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关于学与思的论述表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7.
“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语)孔子作为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实用,自成体系,特别是“四个结合”读书法,更为人们所推崇下面就把这种读书法介绍给大家,供参考。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博学多才,善于思考,在思维方法上有许多可供语文教学借鉴的地方。本文初步探讨孔子的一些教学思维及其给我们语文教学的启示。一、学与思结合孔子没有孤立地谈思考,而是将思考和学习结合起来。孔子十分强调知识的获得,要求学生“博学于文”(《雍也》),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他把多闻、多见、多问作为博学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认识到学习不能仅限于闻见,而必须在闻见的基础加以思之功,把闻见中所得来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切问而近思。”(《子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  相似文献   

19.
师旷、师襄姓师吗四川/岳泽和高语第五册把《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的“师旷”注为:“春秋时代晋国的乐师,善于辨别乐音。”高语第二册把《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师襄”注为:“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  相似文献   

20.
问题教案一、欣赏音乐,激思导学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乐曲。(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2.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二泉映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3.读读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如: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这首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黑板上写出三个“?”。)二、围绕问题,探究品读(一)第一个问题: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1.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