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已经知道了如何辨别比喻句和拟人句。其实比喻和拟人虽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2.
李媛敏 《小学生》2010,(12):47-47
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要求写出句子的修辞手法,可这些句子既有比喻,又有拟人的手法。例如:  相似文献   

3.
4.
余闻婧 《江西教育》2002,(12):26-26
一、比较法比较,就是把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区别,辨认异同,区分差别。古诗《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用“碧玉”喻春柳的颜色美,用“丝绦”喻下垂的轻柔美。但仅仅靠理解诗中字词很难深切感受到比喻的表达效果。课前,我先引导学生抓住柳树的特点观察,再写下来。(有位学生写道:“柳树的枝条是翠绿色的,又细又长又软。”)课上,又将学生写的句子与诗中的比喻句相比较,让学生围绕探究题(1.两个句子相比较,都抓住了柳枝的哪些特点写?2.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3.试着修改同学描写…  相似文献   

5.
细读贵刊2002年第12期辛晓明老师写的《“扁舟”在何处》一文,颇受感动。对辛老师精辟的分析深表敬佩。但笔者认为:作者的观点不够妥当。其理由如下:辛老师在文中写到“人教版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之中,就像一叶扁舟’。”“因为比喻句除了要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切近一致外,还需要表述合乎逻辑,只有这样才能使之贴切、准确。”所以这个句子需要修改,并且“至少有两种改法:(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之海中,就像一叶海上的扁舟。(2)………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09,(5):10-10
同学们,认识了比喻句,我们再来看看拟人句。所谓拟人,就是根据想像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如:小鸟在枝头呜叫,小河在流淌,我们都可以想像成唱歌;蜜蜂在花丛间采蜜,蝴蝶在飞来飞去,我们可以说是翩翩起舞。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24日,路透社发布一条惊人消息:银河系正在吞食人马座!消息说,当天科学家提供了这一目前仍在继续的宇宙同类相食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教生字“鱼”和“渔”时,我说:“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时候用三点水的‘渔’,什么时候用不带三点水的‘鱼’呢?”顿时,大家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我微笑着说:“大家先别急,我们一块儿来找找它们的规律,这样你们就会区分了。”首先,我让学生给它们组词:鱼金鱼、鲤鱼、鲨鱼、桂鱼、带鱼、比目鱼、鲫鱼……渔渔夫、渔船、渔网、渔村、渔歌、渔港、渔翁、渔场……接着我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经过大家讨论,知道了“鱼”组的词大多是指生活在水里的各种各样的鱼类,“渔”组的词大多是跟捕鱼有关系的。最后,我还编了一个顺口溜,来加深印象:“鱼鱼…  相似文献   

9.
章不是无情物,作惟有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笔下的字,方能写出令人感动、抓住读的作品。要把章写得富有“情感”的因素很多,仅从“技巧”上来说就有许许多多,其中巧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作品写得饱含“情感”、生动感人的好方法之一。现就巧用“拟人”写诗作,撷例赏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10.
傅望华 《学语文》2004,(11):89-91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惟有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笔下的文字,方能写出令人感动、抓住读者的作品。要把文章写得富有“情感”的因素很多,仅从“技巧”上来说就有许许多多,其中巧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作品写得饱含“情感”、生动感人的好方法之一。现就巧用“拟人”写诗作文,撷例赏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惟有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笔下的文字,方能写出令人感动、抓住读者的作品。要把文章写得富有“情感”的因素很多,仅从“技巧”上来说就有许许多多,其中巧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作品写得饱含“情感”、生动感人的好方法之一。现就巧用“拟人”写诗作文,撷例赏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12.
13.
在美国密歇根州一所山村小学里,一天,唐娜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把“我不能……”写出来,比如“我不能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我不能聚精会神地听课”……她也跟学生一样写。  相似文献   

14.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在语文教学中也有这样的“支点”,那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选准了“切入点”,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帮学生找出认识教学内容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肯定三分法后,对儿童语言与成人语言在比喻的运用上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儿童比喻句与成人比喻句有较大区别:儿童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多为身边常见事物;比喻词的运用上也有较大区别;同时还分析了成因。  相似文献   

16.
前面我们介绍了比喻这个帮助我们理解的“催化剂”.不管本体是县体的还是抽象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恰当的比喻把它们转化得更易于接受。实际上除了比喻之外.在修辞的六家庭中,还有很多成员也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的本领.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一大类里,又可以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种。 (一)植物 柳丝条子惯于伸入水中,去纠缠水中安静的云影和月光。它常常巧妙地逮着一枚完整的水月,手法比李白要高妙多了。(张晓风《咏物篇》)  相似文献   

18.
19.
“巳”“已”“己”是三个常用字,同学们在运用中常犯错,主要原因是对这几个字的音、形、义混淆不清,教学中不妨这样来区别: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是一个假设用喻。如:他是一个执著而顽强的人,在人生的长河中,犹如一个永远劈波斩浪的冲浪者。要想把“他”比作“冲浪者”,得有把“人生比作长河”这个假设条件。如果假设条件不充分,则容易引起学生理解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