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期的点评中,我们提出期刊刊发违规现象不容忽视的问题,引起不少朋友的共鸣。本期我们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对有问题的篇目提出了公开的批评和质疑。需要再次申明的是,我们完全是本着就事论事、就论的态度,在我们阅读期刊的范围内向公众提出报告。也希望各方朋友继续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和讯息,让我们为维护坛秩序共尽绵力。  相似文献   

2.
《上海学》第7期是“小说创作特大号”,封面九个字尤其醒目——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早听说作随大使丈夫远渡非洲,一年无事,便足不出户地写了一年小说,传闻如此,字却迟迟不见诸杂志报端,如今谜底就要揭开。三篇读罢,但觉亦喜亦惊——惊是惊艳的惊。严氏字之尖新、出手之狠准,总在妙手偶得的中短篇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各色人等情绪微妙碰撞、语言俏皮又狂欢有度,让人读后只觉说不出的熨贴,合适,心悦诚服。她写的都是些伤心故事,可一望即知并非有意赚人热泪的惨凄,而是洞明世事之后的无奈。  相似文献   

3.
《上海文学》第十一期总计刊登了两个中篇,四个短篇。  相似文献   

4.
第7、8两期《上海文学》涉及的领域颇广,既有官场,又有底层,薛舒、叶弥、吴文君的小说则将女性心理写得真切可读。而致力于推介优秀短篇的“短篇精荐”栏目,此次转载的铁凝与张惠雯的小说,艺术表现上的周到圆熟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第11期《上海学》的“宇宙风”栏目刊发了巴金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两篇旧作“复仇》和《月夜》,以缅怀这位去世不久的老人。主编陈思和先生的纪念章题为《重读作品是纪念巴金的最好方式》,恳切感人。作家远逝,后人静读作品如见斯人。  相似文献   

6.
《上海学》第9期的“月月小说”栏目推出的是韩少功的两个短篇《801室故事》和《是吗?》。最近,又值韩少功一勃发期,《天涯》第5期和《人民学》第10期也先后发表其中短篇小说和散。在这一批作品中,《上海学》推出的这两篇最专注于本试验。  相似文献   

7.
第7期的小说是个花样拼盘,从内容到形式到小说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编者大概花了不少心思。头条是贾平凹的短篇《羊事》——“作家手迹版”,贾平凹墨宝的影印件。这在当下的文学杂志里是个新鲜事,应该算是对著名作家独特的礼遇了。作为书法作品,贾平凹的行书整体上有种沉静古朴的文人气,每个字的经营上则稍显粗糙;但以小说观,则完全相反,细部的写实颇见功力,整个小说的故事和意蕴却陈旧简单。小说很短,讲的是一个吝啬鬼花钱买回了自己卖出的羊,  相似文献   

8.
第7期的《上海文学》,两个中篇值得一观。温亚军的都市题材小说似乎从来都是紧张的,一旦他将视野从乡村转向都市,笔端饱蘸的温厚蕴藉也随之消散。《花弄影》依然。小说围绕着女主角庄晓然与四个男人的情事展开。小城出生的庄晓然为大学毕业后能顺利留在省城,接受了高干同学乔明章的追求。在  相似文献   

9.
10.
第3、4期《上海文学》,多半小说咂摸起了日常生活的况味,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独第3期上的《女心》,让一与众不同的女子在性(别)间奔走突围,写得特别有张力,在两期整体的松弛中植入了一股生气淋漓的劲道。走走《女心》(中篇)里,身为女人的“我”以爱怜又憎恨的语调,讲述着好友“她”对已婚男人委曲求全、拖泥带水的情爱,并不时地织入“我”与不同男人间短暂且动荡的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上海文学》的第11期和12期,虽有亮点,总体仍嫌平庸,给2008年的《上海文学》划上了一个草草的句号。  相似文献   

12.
第3期《上海学》的小说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比较平淡,或欲为奇耸却仍不免流于平淡。“月月小说”栏目刊登了丁建顺的《封眼》(短篇),写古董界商人之间声色不动的钩心斗角,争财赛智,题材本来颇富传奇色彩,叙述也算一板一眼,写来倒也引人,只可惜讲述之外尚缺了几分言之不尽的蕴藉,读也便少了几分意犹未尽的回味。作在创作谈里说到自己对小说的看法,认为是该“写自己最熟悉的”,学与书法同理。然而话虽如此,即便是书法,却也并不尽是烂熟于胸的笔法最妙,还需多见些额外的风致才佳。  相似文献   

13.
《上海文学》第五期中篇有四,徐则臣的《水边书》是已发表在《大家》2005年第2期的《石码头》之续作,《石码头》的珠玉在前,不免使读者对于这篇《水边书》的期望更高。《石码头》作为一个成长小说在写到"我"愤而出逃时戛然而止、余韵深长,《水边书》则以多年后"我"  相似文献   

14.
2009年《上海文学》势头平平,基本没有大的起伏,岁末的第11、12期顺势来了个平淡的收束。但平淡中也有亮眼的,即孙未的短篇《点火》。  相似文献   

15.
11期的《上海学》仍是“上海作家特大号”,小说方面因有孙甘露、西飏、秦君、叶辛等名家助阵,质量高于上期。  相似文献   

16.
第9期《上海学》推出的甘肃“小说八骏”创作专号,给这份南方的刊物带来了硬朗、粗砾的西北气息,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但细读之后不难发现,这种冲击力更多地与地域有关,小说本身的质量并不突出,缺乏引人注目的力作。  相似文献   

17.
第11期《人民学》将一向后置的“新浪潮”栏目提到了显要的位置,并一口气推出了三个中篇,其中乔叶的《紫蔷薇影楼》(中篇)虽被排发在不起眼的位置上,却是本栏目、也是本期最打眼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第九期上海文学是“华语语系文学专号”,一期杂志包罗了好些华语文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苏伟贞、骆以军,施叔青、聂华苓……,未曾开卷已让人期待。  相似文献   

19.
第5、6期《上海文学》比较平庸,没有特别抓人眼球的作品,写得热闹好看的如杨少衡的《合水渡》、阿袁的《梨园记》者,也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第10期的《上海文学》给我们带来了本年度迄今为止最大的惊喜,陈希我、鲁敏、王松、荆歌等“一线作家”汇聚,作品质量也相对较高。与此相比,第9期的《上海文学》像是一个平淡寡味的过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